中外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提升,迈步走向全球市场

懂智能的李星子 2024-06-07 06:10:35

李星

进入全球市场将有助于医疗器械企业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国际化不仅会是医械企业高估值的秘方,也是成为巨头的必经之路。

如今年3月1日跨国生物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与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阿斯利康将在无锡投资4.75亿美元新建小分子创新药物工厂,预计未来在国内上市的阿斯利康特定小分子药物将在无锡新工厂实现从制剂到包装的生产,并供应国内外市场。新工厂将加入阿斯利康全球生产供应基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中国造”的优质创新药品。

前不久GE医疗也宣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署投资合作意向书,加大投入3.8亿元用于围绕新产品引入和新产线建设、工厂绿色升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同时引进两款新产品,包括超声造影剂及核磁造影剂,这两款造影剂是精准医疗最好的代表。

另据了解,奥林巴斯(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奥林巴斯在中国投资的首家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目前工厂的新产线也正在保密布置阶段。

瑞士企业罗氏诊断旗下的罗氏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自2015年落户苏州以来,先后引进了许多条全球领先的产品和产线。去年企业又将全球领先的实验室自动化技术项目引入园区,实现了仪器设备的首次本土化生产。目前仍在大量地将核心诊断产品本地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显示期对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投资充满信心。

5月1日,西门子医疗与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发展、医工转化合作、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以期赋能区域医疗质量及效率的不断提升。同时西门子医疗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基于攻克肝癌的共同愿景签署价值合作伙伴协议,携手推进肝癌防治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实践创新,加速医工创新转化等。近期西门子医疗与上海电气共同研发的三款医学影像新品也正式发布。

近年来中国稳中提质地吸引械企外资,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其中中国市场的“磁力”不断增强是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版)》数据,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9830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也没有改变,从去年开始已有包括波士顿科学、费森尤斯卡比、英陌达、西门子医疗在内的多家跨国医械企业在华投资建厂或拓宽产线。

从全局来看,商务部发布的最新外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60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9%;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805家,同比增长19.2%。外资总额下降但新设外资数量增长的情况还在延续。

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越来越友好

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政策对外资医疗器械行业进入中国展现了吸引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并部署系列举措,提出“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一定能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在部署相关举措,将从放宽更多领域市场准入、创新招商引资举措、推动规则制度对接等方面,为外商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还表示,将在年内推出更多扩大开放举措,包括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继续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等。

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支持、研发补贴等,极大地降低了外资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率。特别是在仪器设备领域,政府特别强调了对创新的扶持,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将其研发中心和技术平台设在中国。

外资在中国市场的获利能力越来越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增速慢于全国6.3%的整体水平,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7%,增速远高于全国4.3%的整体水平,显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中产人口数量在未来十年预计将从4亿增加到8亿,这将为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提供一个规模巨大、不容忽视的市场。除了庞大的市场之外,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质的人才资源等供给侧优势,让外企得以高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

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4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2023年,理工农医类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过80%。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

中国目前约有700万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在科技制造领域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比如中国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是日本的十倍左右。中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的数量超500万,全球领先,中国高校的STEM博士毕业生数量10年来明显增长,预计到2025年其规模将达到美国的约2倍。国际智库统计的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全球占比约50%,世界第一。

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提升的发展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这些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正在形成经济增长的独特优势和崭新引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下加速升级,丰富的创新场景、创新平台、创新要素为跨国公司的新品研发及销售提供了全新机遇,有利于更好地赢得全球市场先机。

全球医疗市场继续扩张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对于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旺盛。无论是在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还是在健康医疗、装备换新等领域,医疗器械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以期抢占先机。

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医疗器械领域,这意味着外资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中国的生产成本优势,更可以依托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

2023年国家相关文件继续强调补齐医疗领域建设短板,尤其是县级医院的提能升级,持续带动医疗设备需求增长。财政支持力度也继续维持高位。截至2023年11月15日,财政部2023年共下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以及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合计245.82亿元,较2022年下达的200.57亿元增长22.6%。

此外,国务院此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在此背景下,多地也明确指出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基层医疗设备需求进一步释放,跨国械企也在发力。

而在全球市场上,普惠医疗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发展难题之一,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普遍存在,这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据内镜产业联盟了解,目前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民众没有被医疗保险覆盖或保险额度不足,无法承受巨额的药物器械费用。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其公民需要长时间等待必要的医疗诊断和治疗。

中外医疗器械企业出海忙

在全球医疗行业需求继续扩张的背景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出海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中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技术创新以及精准的市场策略,正在实现全球化布局,引领着技术平权时代的新一轮投资机遇。

对于面临医疗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医疗器械出口可能成为一个解决方案。中国的医疗设备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价格相对亲民,这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以更合理的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设备。

而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也可以为中企医疗器械出海提供经验借鉴。中国企业将来也要成为跨国企业,如何使用海外本地人才为企业赋能,包括给本地化团队多一些授权,让团队在当地市场更加敏捷,都是在中国医疗器械“走出去”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国很多内镜企业正在积极筹建海外生产基地,以更接近目标市场的地理优势,高效响应客户需求,融入当地市场,并减少运输和物流成本。同时这些企业也能以海外生产基地为中心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后续更多创新产品的渗透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内镜产业联盟组织有关地方、企业赴海外开展医疗专场推介,结合各地的医疗产业发展和引资需求,更好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牵线搭桥,支持地方“走出去”开展精准招商;同时,注重“请进来”,通过在有关省份举办专场推介、“跨国公司地方行”、“内镜走进地方与企业”等活动,突出各地地方招商特色与企业运营现状,增进相互了解。

内镜产业联盟将持续强化贸易促进工作,一是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面向欧美、日韩、东盟、拉美等经贸伙伴,持续推动组团出海考察与投资落地工作,组织中资和外资企业赴海外参展和考察洽谈;二是高质量举办行业展会论坛,帮助企业获取新客户、新订单;三是强化商事服务,加大经贸摩擦预警和应对力度,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化解纠纷、维护权益,更好发挥外贸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1 阅读:19

懂智能的李星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