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到一个问题,如果大明皇帝躺平了,是不是在文官名声里特别好?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有没有可能,如果大明皇帝躺平了,大明王朝不用到崇祯皇帝,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就直接完了?明朝皇帝的名声这事,就更不好了?
例如在土木堡之变后,如果朱祁钰躺平了,就算文臣武将再强烈要求抵抗,如果朱祁钰下一道圣旨,不用管,就等着瓦剌人来,等他们来了,也不用抵抗。那后面也可能根本就没有朱祁镇的复辟了,就在朱祁钰的时候,大明王朝就可能完了,也可能真就跑到南边去了,早早的南明就出来了。
如果大明王朝在朱祁钰的时候就完了,那朱祁钰的名声,就是个亡国皇帝。
现在朱祁钰的名声,差的原因之一是他过度纵欲之类的。
最起码让他名声不那么差的原因,就是他是主战派,没有跑路。
明朝的皇帝里,也有懒政的,不能说他们完全躺平,但是有懒政,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皇帝。
例如万历年间,官员一度空缺, 虽然大明王朝还能继续运行,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朱翊钧有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万历皇帝只是懒政,不是躺平,他的名声就这么差了,再躺平,那可能就直接明亡于万历手里了。都没后面明朝皇帝的事了。因为万历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就比较激化了。
万历皇帝有的事情做的太过了,加上他这人又贪财,于是臭名昭著的矿监税使出现了。
文臣的争斗,的确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一些危害,因为这就是人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明朝,就算你再想为百姓服务,不也得手里有权,才能做事?那手里的权力怎么来?皇帝凭什么让你做这个职位,不是让别人做这个职位?大部分人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文章水平的差距也不会太大。皇帝不也得找个他自己认为能信任的人来任职?那怎么让皇帝信任?同是官员,怎么脱颖而出?那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所以,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权力的争斗史,就是上位史。
这道理就和诸位上班,在公司想方设法表现自己是一个道理。如果你们公司全是躺平的人,那这公司距离倒闭也不远了。
虽然员工不想卷,但是从公司老板的角度来讲,怎么让员工卷起来,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的方式之一。
如果你们公司倒闭了,你们老板的名声,在诸位的嘴里,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家站的位置不同,看待的角度也不同。公司老板带头躺平,这画面都不敢想象。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要想让一个王朝维持下去,皇帝不能躺平。皇帝带头躺平,吃喝玩乐,历史上的例子也有,下场也能看到。
作为明朝的皇帝,懒政的有,但是崇祯是不懒政的,这人在极端自我下的各种操之过急的操作,让大明王朝陷入泥潭越来越深。
人的欲望这事,很难讲。如果明朝皇帝带头躺平了,能不能控制住底下的大臣,是个问题。
你想想这种场面,就因为你投胎好,当上了皇帝,然后躺平了,不管事了,底下的大臣们,凭什么老老实实当你的臣子?
其实这事也可以参考下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位皇帝放权厉害,一方面是魏忠贤糊弄天启皇帝,一方面就是朝堂之上的党争非常厉害,那天启皇帝的名声怎么样,大家也看到了。有几个夸他的?
如果说明朝皇帝里找一个接近躺平的皇帝,那还真就是天启皇帝了。他是不是文盲不好说,但是文化程度不高,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事。再加上他也是有自己独特的爱好,是个手艺人,喜欢木匠活,这名声就更好不到哪里去。
其实说白了,皇帝的名声的好坏,不是当时的读书人的笔杆子能决定的,因为自然有后来人读史。
就像现在,谁还管几百年前你们明朝皇帝和大臣的恩怨情仇,你皇帝做得不行的地方,后来人谁会惯你毛病?反正你们明朝皇帝和大臣都死了,也不能从棺材里跳出来再反驳了。
几百年前的恩怨,你们的文笔下,写一个皇帝,可能掺杂个人的感情,再加上当时处的位置,有的话说的可能也是违心话。
可能在明朝读书人的笔杆子下,为皇帝歌功颂德的人多了,可能明朝皇帝的名声能好点,但是这仅仅是暂时的。有的话,当时的明朝人不方便说,但是不代表以后的人不敢说。
例如朱棣干出来的试图抹除朱允炆的存在,搞出来的洪武三十五年的荒唐事,但是他能改变朱元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的事吗?
他的子孙后代,不用等明朝灭亡,就开始纠正朱棣瞎编历史的事。朱棣可以用武力震慑当时的文臣,也可以用权力让当时的文臣为他效忠,但是他堵不住他死后的悠悠众口。
有一句话叫,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确实管不了,你人都死了,还怎么管你死后的事。
这可能也是皇帝特别想长生不老的原因,试图统治这世界千秋万代。因为他们也害怕,死后的事情,是他们决定不了的。
这点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朱祁镇。
朱祁镇死前的圣旨是等钱皇后死后,让他和钱皇后合葬,但是这是朱祁镇活着的时候说的话,他死后,很多事就由不得他了。
最后的结果是,朱祁镇和钱皇后合葬了,但是两个人的爱情里,还多了一个周氏,朱祁镇说的按顺序祔葬是做不到了。
因为周氏是朱见深的生母,周氏虽然没有周皇后的名头,但是朱见深是皇帝,她是朱见深的生母,所以她被称为周太后。
写着写着扯远了,总之就是明朝皇帝的名声,不是明朝皇帝躺平了,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了,明朝皇帝的名声就好了。
史料参考:《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