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武大帝刘彻,他终生有四大爱好。第一是打仗,第二是封禅,第三是美女,第四是骏马。前两个我不说了,为了“绝世而独立,倾国又倾城”的李夫人,他甚至爱屋及乌的提拔了她的哥哥李广利为大将;而他对骏马的喜爱更是到了痴狂的程度,为此,他曾经两次写下《天马歌》。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年),有一个叫暴利长的人在敦煌屯田时捕获一批神异非凡的野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喜不自胜。后来又得到一匹更好的乌孙马,被汉武帝称为天马,又作《天马歌》。
后来李广利出征大宛,得到大宛马,也就是纯正的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加骠壮健美。汉武帝复称大宛马为天马,把乌孙马改为西极马。汉武帝即兴又作了一首《天马歌》。
汉武帝这一次为了得到真正的“天马”,甚至不惜两次发动对大宛的战争,并为此动员了几十万军队,以至于“天下震动”。汉武帝不远万里远征大宛,已经达到了古典帝国所能达到的极限,难道就是为了得到那几十匹汗血马吗?他不计成本地投入到底是为了什么?
01马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汉朝一样,对“马”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东汉名将马援曾说 :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在古代,陆路交通不便,长距离的交通马的优势十分明显,因为它兼具速度和耐力,比牛、驴和骆驼强得多,难怪人们都偏爱骏马。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像是现在的坦克部队,对步兵具有碾压优势,骑兵的机动性往往决定着整个战役的胜负。但由于气候、草场、马种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原王朝的马匹质量一直很低劣,完全达不到战马的水准,这在对阵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时很吃亏。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率领40万骑兵入侵平城,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步兵迎战,结果被匈奴精兵围困在白登山。按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
“匈奴骑兵,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而当时的汉朝,有“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想想当时的丞相坐的是牛车,皇帝的马车还配不来清一色的骏马,再看看人家匈奴的骑兵,每个方向的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这是何等的雄壮!这种震撼力想必谁也没有深陷重围的刘邦清楚。
刘邦幸好采用陈平的计谋,涉险度过这一劫,但他从此不再提和匈奴打仗的事了。这仗根本就没法打,这是降维打击啊!没办法只得和亲。
整个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的经济逐步恢复并快速繁荣,人口也大量增加了。到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已经达到了国强民富的程度。
在军事实力上也是如此,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战马数量的增多。从汉朝建立开始,就十分重视养马业,特别是注重从从草原地区引进良马,以改善本土马种。政府除了大规模的官营马场,还鼓励民间养马,于是,养马之风盛行,在田间巷陌经常能看到马群。
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多,战马的数量有了保证,于是,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建立了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战士有了较好的训练,汉武帝决心凭借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反击,汉匈百年战争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02争夺内亚霸权的需要所谓的内亚,指的是历史地理观念下的欧亚核心地区,主要包括中亚五国、我国的新疆和蒙古高原等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是马背民族的大本营,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成了欧亚大陆的主导者。
整个内亚板块,由于地形的作用,蒙古高原又是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是从蒙古高原的鄂尔浑河谷地出发,然后向东、向南、向西三个方向大杀四方。
由于纬度的关系,盘踞在漠北的匈奴,不管是向南入侵关中平原,还是向西入侵西域,距离都差不多,这对机动性很强的匈奴骑兵来说都不是难事,匈奴很容易把自己的兵力投放过去。
秦汉交际之时,匈奴一代天骄冒顿单于强势崛起,东击东胡,西败月氏,向南攻占河南地,向北收降丁零、坚昆、薪犁、屈射等部。随后,趁势又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多个国家,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这时的匈奴几乎已经把整个内亚板块给整合了起来,号称所有“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国家。
毫无疑问,当时的匈奴帝国是名副其实的霸主,连大汉王朝也得避其锋芒。到汉武帝时,力图凭借大汉帝国超强的实力,坚决把屈辱的“和亲政策”废除了。公元前133年,以马邑之谋为标志,汉匈战争终于全面爆发。
鼎盛期的匈奴遇到同样处于鼎盛期的大汉帝国,两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汉武帝前期,名将辈出,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大汉帝国相继取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的辉煌胜利。在汉军的凌厉进攻下,匈奴左部几近团灭,右部损失大半,单于本部也损失惨重,不得不龟缩在漠北苦寒之地,从此,“漠南无王庭”。
虽然终汉武帝一朝,没有完全消灭匈奴,但汉强匈弱的格局已经形成。这时,匈奴的内亚的霸权也岌岌可危,汉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皇帝,他肯定不会把视线只局限在长城以内。作为“有为之君”,汉武帝强调:
“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
也就是说,汉朝是天下万国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乱的使命,其对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于此。汉武帝的大一统理念支配着他的行动,他决心让大汉帝国走得更远。
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汉朝正南的中南半岛是热带雨林,瘴气湿重;向东是茫茫大海;西南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是人类的禁区;长城以北的草原和贝加尔湖以北的西伯利亚,气候酷寒,不适于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所以,大汉帝国的延伸方向只能是向西,再向西。
在武帝之前,人们还不知西域这个概念,西域的一些地名如“昆仑山”、“瑶池”等还停留在民间神话之中。汉武帝继位之后,面对强大的匈奴,急于在西方寻找一个盟友共同对抗匈奴,以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
后来,汉武帝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河西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刚被匈奴击败。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
西迁后的大月氏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且希望得到别的国家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报,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后来随着河西之战的胜利,河西走廊被汉军占领,等于汉朝通向西域的门户打开了。这时,出使西域十几年的张骞也回来了,向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汉武帝听了很感兴趣,增强了“断匈奴右臂”的决心。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从此,汉武帝的目光开始转向万里之外那神秘的西域。西域,也就成了大汉帝国与匈奴争夺内亚霸权的关键地区。
03进入西域还是由于纬度的关系,大汉帝国从长安出发到达中亚的中心——费尔干纳盆地,要比匈奴远得多。并且地形更加复杂,沿途要经过沙漠、戈壁、草原和高山峻岭,远没有匈奴北方草原的一马平川来的舒服和快捷。在这种情况下,西域各国都认为大汉帝国远在天边,因此对汉朝使节比较轻视,汉使要给财物才能给予方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匈奴击败大月氏,威震西域,各国都十分惧怕匈奴,从乌孙以西,直到安息,匈奴使节只用拿着单于的一封信,那么各国就能热情招待。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这种状况不能坐视不管,为了汉王朝的长久利益,当匈奴向西北方向远遁后,中原农耕文明板块一定要紧随着草原游牧文明板块向西北拓展。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除悬在大汉帝国头上的达摩克里特之剑,汉武帝开始将资源投向西部广袤的未知世界。为了达到目的,汉武帝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一方面对西域各国进行招抚,一方面对不听话的国家进行重点打击。
比如和汉朝关系融洽的西域大国乌孙,汉朝和它进行联姻。后来正是乌孙取代大月氏,完成了“断匈奴右臂”战略目标,才能在汉宣帝时成功击杀郅支单于,头悬北阙。
相反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天山南路的楼兰和姑师,就曾多次刁难汉使。公元前111年,赵破奴率属国胡骑出征,驱逐了当地的匈奴屯兵。第二年攻破了人少兵寡的楼兰和姑师,迫使楼兰向汉朝上交人质,并将姑师分为八国。随后,汉军开始在玉门到酒泉之间修建防御工事,为后继进入西域做好准备。
但大汉帝国的金元外交和军事震慑,并没有让西域各国归心,尤其是葱岭以西的诸国,都认为汉朝鞭长莫及,还是轻慢汉使。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在西域大国大宛爆发出来。
04天马之战天马之战的诱因是汉使的一则情报,汉使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有善马,比乌孙马更强更壮,是真正的宝马,尽藏贰师城中,不肯与汉。”一匹好的战马在冷兵器时代起什么作用,这是谁都清楚的,大宛国居然盛产这种汗血宝马,这在当时不亚于当今世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汉武帝一听眼睛就放光了,大宛有如此的宝马,一定要引进一些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
公元前104年8月,汉武帝刘彻为了得到汗血马,,命壮士车令为使,带黄金二十万两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贰师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换汗血马。
大宛王毋寡拒绝,“汉使怒,妄言,樵金马而去”,大宛王见汉使无礼,命东部属邑的郁成王拦住汉朝使节出入,并杀死使团,夺走财物。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里,大怒,遂下令攻打大宛。
当时的大宛分布在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有大小城邑70多座,人口30多万,士兵6万,是当时的西域大国。大宛的居民长得高鼻深目,大部分属于希腊化的塞人,游牧农耕经济发达。这样的一个西域大国如果能被汉朝征服,所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将是巨大的。
汉使姚定汉认为,大宛兵弱,汉兵只要三千人,用强弩射之,就能破宛了。武帝曾经派赵破奴攻楼兰,以七百骑虏其王,灭其国。武帝认定姚定汉的话是对的,于是,封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前去攻伐大宛国。
大家看看第一次征伐大宛的兵力构成,就知道汉武帝根本没把大宛当回事。属国骑兵6000肯定是精锐,而郡国的几万恶少年,都是一些有犯罪前科的问题少年,他们就是当炮灰的,这些地痞流氓的战斗力还是要打问号的。
贰师将军带领大部队西过盐水,当道的小国,各城坚守,不肯提供补给。这些小城,凡能攻下的就能饱餐一顿,连攻数日不能攻下的,只好绕城继续前行。汉军一路消耗过大,当到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仅剩数千人,并且个个饥饿疲困。郁成城守军顽强抵御,汉军攻城不克,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到敦煌。
这年夏天,还发生了一件事,浞野侯赵破奴率军2万多人攻打匈奴左贤王,结果全军覆没,赵破奴也被生擒。当时汉朝宫廷里,公卿大臣都要求放弃攻击大宛,集中精力攻打匈奴。
但武帝有另一番考虑,堂堂大汉连大宛这样的小国都不能攻下,宝马更不能得到,这不是被外国人嗤笑吗?从此以后,西域诸国将更加轻视汉朝,而依附匈奴。汉朝以后就不能在西域立足,这是有损国威的事,因此坚持再度出兵,继续进攻大宛。
于是汉武帝一方面将竭力反对出兵大宛的邓光等人下狱问罪,另一方面警告李广利,有退入玉门关者立斩,然后积极准备第二次远征。汉武帝下令赦免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驴、骆驼数以万计,粮草、弓弩不计其数,50余名校尉挟厚备的庞大辎重队伍再讨。更遣水利工匠随师,预备将大宛城外的河川改道,使其无水可用。更发戌甲卒18万屯于酒泉、张掖北、居延为后勤。汉武帝还派了两位颇知马者为执驱马校尉,以待攻破大宛后挑选良马。
这一次的西征大军浩浩荡荡,西域诸国畏惧,纷纷壸浆箪食以迎汉军。只有轮台闭关拒绝,李广利大怒,下令攻城,几日后破城,李广利下令屠城。轮台被屠的消息起到了杀鸡吓猴的效果,自此而西,两路汉军平安到达大宛。
汉军先期到达大宛的有3万人,大宛军迎击汉军,汉军用弓弩轻松将其射败。宛兵退至首都贵山城中,坚守不出。李广利派人断绝其水源,围其城,攻之40余日,其外城坏,又俘虏大宛贵族第一勇将煎靡。大宛国人恐惧,都逃入内城。
大宛贵族怨恨国王毋寡杀害汉朝使节致使国家遭此大难,于是杀死毋寡,遣使持毋寡首级赴汉营投降。表示若汉军停止进攻,大宛愿将良马驱出供汉军挑选,并供给汉军粮食;如不停战,则杀尽良马,而康居援军将至,从内外抵抗汉军。
李广利觉得大宛水源充足且城内粮食尚足,可坚守良久。便与大宛约定汉军不入中城,取其善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三千余匹。又立了亲汉的昧蔡为大宛新国王,缔结臣属联盟,择取良马,大宛同意每年向汉朝进贡两匹汗血马。李广利看目的已经达到,然下令撤兵,胜利还师。
05结束语大宛是西域强国,汉军击败大宛后,威震西域。此后汉武帝又派了十多批使团出使大宛以西各国,求奇珍异宝,并宣扬平定大宛之威德。西域诸国纷纷遣子弟入汉贡献,并作为人质。这场战争巩固了大汉帝国在西域的主导地位,汉朝自敦煌以西至盐泽,沿途修筑烽燧亭障,并于轮台、渠犁一带实行军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为汉使提供住处和粮食饮水,使者校尉实际上成为代表大汉帝国领护西域诸国的官员。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公元前60年,汉宣帝正式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从此纳入大一统帝国的怀抱。西域的正式归附也宣告着在整个内亚板块上,大汉帝国已经完全取代了原先匈奴的位置。这时的匈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大汉帝国的压力,大汉帝国现在能够从正北方的长城一线、西方的西域、以及协调东方新崛起的鲜卑等力量夹击匈奴。从此匈奴永无宁日,只得进一步向西方迁徙,终于在东汉时期被彻底击败,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