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的赵孟頫就是一个美男子
王世国/文
赵孟頫的书法刻意法古,正表现于善于借鉴和吸收古代书法的优秀传统技法,具有极深的功力。据说,他可以背临十三位古代书家的作品,而且写得酷似原作。然而,法古并不等于复古。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一样,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长期的临习古代名迹的实践,为他的书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训练出了运笔、运腕的精熟的技术巧。他用心学习前人的笔法,融会贯通,终于创造出严整秀丽、圆润流畅的独特风格。

赵孟頫《仇锷墓碑铭》的篆额
他以书法称雄一世,运笔神速如风雨,一日能书万字。传为他书写的《六体千字文》,据说就是他两天写完的。元代黄公望曾讲,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竟有这等事。虽然说,唐代张旭、怀素都是以急如流星般的高速度进行创作,但是他们写的是狂草。赵孟頫竟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来写讲究提按顿挫的楷、行书,难度当然要大得多,足见他用笔技术的纯熟。

赵孟頫《仇锷墓碑铭》的篆额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博精群体,篆、隶、楷、行、草各体都写得很好,而且大小字兼善。他40岁时所书的《新建庙学碑》通篇都是用篆书来写的,书法的名气从此日大,登门求书者络绎不绝。这样,应他人请求作楷、行书都已经不胜其烦了,所以更不可能再轻易写篆书了。

赵孟頫《仇锷墓碑铭》的篆额
吴兴姚式题赵书《过秦论》中说:“子昂善书名世,求者纷至,辄搔首称苦,然卒不能不为之为,民瞻盖所乐与者。”可见,他是来者不拒。为了书写的便利,他只好以行、楷书应请索了。由此可见,他下笔神速可以说一半是由求书者逼出来的。
不过,后来他写的许多碑书的碑额,还是继承了唐代的传统,用篆书来写。如《仇锷墓碑铭》的篆额即是。他的篆书取法春秋末年的《石鼓文》和《诅楚文》,用笔沉涩,功力显然高于米芾,足以和唐代篆书专家李阳冰及清代的邓石如媲美。

赵孟頫《仇锷墓碑铭》
小楷是赵孟頫最拿手的书体,在这方面他下过很大工夫。大家知道,唐代书碑之风特盛,为了便于观看,书法家们都致力于写大楷字。尽管虞、欧、褚、颜、柳等书家,亦作小楷,但都不如他们的大楷写得精工。武则天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虽以小楷名家,所书《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但在唐代书坛上却没有什么地位,仿佛无用武之地。宋代书家大多不善楷书,更没有耐心去写小楷了,偶有所作也像是大楷的缩小。

赵孟頫临王献之《洛神赋》
这样,魏晋时期由钟繇、“二王”创造的小楷书法,到了宋代末年,几乎后继无人。面对如此凋敝的小楷艺术,赵孟頫想远接魏晋古法,努力使之得到振兴。所以,他对小楷十分执著用功。他在《松雪斋书论》中说:“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人们对他的小楷评价很高,元代鲜于枢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赵孟頫1291年写的《过秦论》
与晋唐书家一样,他小楷来书写经卷。据墨迹流传和著录所记,他写佛经和道德经的小楷作品有二十多种。赵孟頫小楷的代表作品有:1291年写的《过秦论》,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张谦说此帖“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1320年他67岁时书写的《汉汲黯传》更堪称小楷艺术的精品,此帖楷法更加精绝,结字严密,端正秀美,潇洒超逸之气蕴于规整庄重之中,字形大小无不峭拔。

1320年赵孟頫67岁时书写的《汉汲黯传》
1319年他66岁时书写的《洛神赋》是另一件小楷佳作。他虽收藏有王献之《洛神赋》真迹九行,但从未见他完全按照原帖临写之作。他以《洛神赋》为题材的书作很多,大小不一,楷行兼有,但都是师意取神,而不是模拟形似。此小楷书作笔力老健,尤以瘦劲见长,与前期的小楷有明显不同。总之,赵孟頫的小楷法度森然,细致精工,可他书写的速度却是极快的。

赵孟頫小楷《洛神赋》
袁桷指出:“承旨公小楷,著纸如飞,每谓欧、褚而下不足论。”苏轼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赵孟頫恰恰可以尽能。元朝廷曾多次召他入京写经,当他年老退休后还命他在家中抄写。他的小楷经卷传到了朝鲜和印度等地。

赵孟頫写给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四字
赵孟頫传世的行草书作品的数量很多,有大字和小字的分别。他写给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四字,是传世的最大字体的墨迹。他用秃笔挥写,小字展大,笔画浑圆,犹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之放大,可谓形神兼得。书杜甫五律《舟中雪夜有怀声十四侍御弟》是罕见的大字行书立轴,应是他晚年之作。这时他的行书已融合诸家之长,神韵气骨兼备,气势来去出入之处都有曲折停蓄;他寓篆隶笔法于行书之中,笔画沉涩,毛而不光,具有“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笔意,体现出鲜明的赵体个性特点。

赵孟頫《寿春堂记》
赵孟頫的小字行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千字文》《洛神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等。前两件是他中年之作,都是由楷书逐渐发挥为行书,平正严谨,韵味醇厚,格律沉稳,圆活遒媚,风骨秀逸,停匀合度,实为赵体行书的艺术精品。后一件作品是他晚年的精心杰作,忽行忽草,又杂以真楷、章草,体态多变,疾徐合度,具有协调的韵律和起伏跌宕之势。这样的长篇大作从头至尾都写得如此精彩,可见他书法功力造诣之深,同时还显示出他晚年之笔更加圆劲苍古,俊逸多姿。

赵孟頫行书《秋声赋》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