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用“飞白书”《升仙太子之碑》碑额

寿州皂口王氏宗祠,左二为著名书画家王家琰先生(第十七世孙),题匾“王氏宗祠”

寿州皂口王氏宗祠的外围
东周时灵王的太子晋(亦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是“太原王”、“琅琊王”的始祖。唐朝武则天曾亲自撰文、书碑,在洛阳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王子晋碑》,赞颂王子晋的高贵品德。

唐朝武则天曾亲自撰文、书碑,在洛阳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王子晋碑》
秦朝大将军王翦九世孙王霸,在两汉之际居于太原晋阳,是为太原王之开基始祖。
唐朝时太原王氏后裔黎阳令王言,定居山东莘县,为“三槐王”开基始祖;北宋时王言的孙子王祜因言直进谏,得罪宋太祖,致使未能升迁宰相并被降职,他在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预言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官至宰相、进位太保。

著名书画家王家琰先生为寿州皂口王氏宗祠题匾《三槐堂》

寿州皂口王氏宗祠大堂,大匾为第十七世孙王家琰先生题写
为纪念王祜之功,遂称这一支王氏宗族为“王槐王”,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苏轼应王祜的曾孙王巩之邀,题写“三槐堂”匾,并作文《三槐堂铭》,赞颂王祜的仁德。这就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幅联语的来历,此亦为三槐王的家道、家风。

寿州皂口王第十八世孙王世国书联
寿州皂口王氏即为三槐王的一个分支,祖宗亦归于太原王。
明朝洪武初年省大公王顺、省二公王文由河南固始县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保义镇西北西楼(安丰塘皂口闸下),故称皂口王,并于十世祖种琰公(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定立二十字为辈派,自十二世遵定派字:

十六世庆堂公(号化南)早年投身辛亥革命为柏文蔚麾下,民国时曾为寿州皂口王氏宗族族长(十八世孙王松绘)
“庭阶增瑞庆,家世永安康,有学传宗远,景德继绪长。”(寿州皂口王字辈)
1751年于皂口闸下西楼郢建立宗祠,至民国九年即1920年曾先后五次系统续修宗谱;2009年重修宗祠,第六次续修宗谱。

2009年续修的寿州皂口王氏宗谱,共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