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政绩观作祟,耕地数量虚报、种业测产造假,不正之风何时休?

清风挽明月 2024-02-25 09:50:35

近日《半月谈》披露,“今天这里水稻亩产1200公斤,明天那里也许就突破1300公斤”,简直不忍直视,高产像比赛一样你追我赶,生怕落后,各在“记录”不断被刷新,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种植的是什么灵药呢?我们不仅要问问,农业实验本是一种严谨的科学工作,一测就破记录的怪事怎么那么多呢?

而且这些人为了数据好看,采用的手段之低劣,难以想象,不是太复杂而是太简单了。比如,为了凸显“海水稻”的数据,实际用淡水灌溉,那还是“海水稻”吗?准备骗谁呢?再比如,为了“巨型稻”的数据过关,竟然发明一种新的测产名词“生物总量”,就是将秸秆、叶子也计算入产量之中;还有水稻播种前留好位置,收获前偷偷将其他地方同品种移栽过来,然后再测产。

这些人为啥要在测产中造假?无非利益足够大,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科研经费,大家知道科研经费是国家支持科学创新补贴给课题组的,也是最好用的钱之一,只要课题通过了轻易就能进自己腰包;另一方面是为了数据好看便于售卖他们的成果,至于会给农民带来什么损失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事;再一方面则是为了政绩,有种子高产,就盼着“位置”高产,这种畸形政绩观并不少见。

无独有偶,不仅仅有人在种子实验端造假,也有人在耕地数量端造假。前段时间,自然资源部就曝光了甘肃省通渭县虚报增加耕地8900亩,不得了。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这么有这么多,何愁没有18亿亩耕地呢?

实际上,在耕地上造假远不止这一家,同样是《半月谈》在12月就披露过有些地方在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过程中,过分依靠“卫片执法”,明知有问题也讲错就错,整改流于形式。

实际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都知道,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数量,都有些猫腻存在,就是有人胆大包天、欺上瞒下。一直纳闷,现在种地面积减少、人员减少、自然灾害,怎么年年产量都在破记录呢?基本农田都划到山上,保护耕地的目的怎么保证呢?

如果类似的畸形政绩观不改变,不能实事求是,我们需要的粮食安全真的存在巨大风险。希望能有一次大的整顿,压倒这些不正之风,让老百姓看看真实的世界。

0 阅读:0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