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办军事学校,想让陈毅当政委,周总理笑道:为了要钱方便吧

思天阅览过去 2024-11-07 02:01:56

1951年,在中央的指示下,刘伯承元帅临危受命,开始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然而,从学校成立初期,刘帅便遇到了重重阻碍。

这天,他急匆匆来到北京,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将陈毅调来给我当政委?”

周总理随即大笑道:“你这是为了要钱方便吧?”

虽然他再三要求,但总理还是拒绝了。

周总理为何会这么说?他究竟为何没有答应刘帅的要求?

主席的高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立即将建设军事学校的工作提上了日程。

从革命战争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我军便一直深受军事装备落后的困扰。

老蒋背靠美国,有数不尽的飞机、轰炸机,甚至还有军舰,每次都能毫不费力地给予我军沉重的打击。

可以说,我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无数烈士因此而牺牲,才换来一个和平的时代。

毛主席有着远见卓识,他知道,即使内战打赢了,但外部依旧有很多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

随着时代变革,未来的战争环境只会越来越严峻,规模也会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

若是到那时,我军依然只有简陋的陆军,那么必定会重新经历一遍百年前那场悲痛的历史。

毛主席深知“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因此加紧了对军队的建设和改革。

他曾公开表态:“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不能只注重陆军的发展。为了消除将来的隐患,我们更要重视空军和海军的建设。”

主席果然高见,在未来的几十年间,美军、越军以及印军都相继与我军开战。

而在这些战斗中,我军刚刚成熟的空军和海军都派上了用场。

由此可以看出,主席提出建设军校的任务有多么高明。

为了能将军校创办好,毛主席与周总理谨慎考虑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将这份任务交给刘伯承元帅。

刘帅的教育远见

理由很简单,早在革命时期,刘帅便提出了“治军先治校”的先进理念,而这种主张也贯穿了他的后半生。

辛亥革命开始后,他考入重庆军政府将弁学堂进行军事训练,那是他第一次接受旧军校正规的教育,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伐战争中,他与朱老总以及陈毅发动了泸州起义。

行动成功后,他并未急着下一步行动,而是立即创办了军政学校,并担任校长,致力于培养军事人才。

从这里开始,他便已经认识到“治校”的重要性,开始帮助北洋军队的旧军官摆脱旧军队经验,接受新式军队理念与政治思想。

南昌起义后,他痛定思痛,决心要找出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之后,他进入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在刻苦研读了许多国外知名军事家的著作后,刘伯承眼界大开,顿时豁然开朗。

他了解到,南昌起义之所以会失败,除了敌人的力量太强大外,还是因为我军没有经受有力的政治教育以及军事训练。

从此,他便更加坚定了“治军先治校”的信念。

在军事建设上,不能只关注兵力以及装备这些外部条件,更要关注对士兵的思想教育,这样部队的凝聚力才会越来越大,大家的劲儿才会往一处使。

不久后,刘伯承来到上海,协助周总理创办短期军事训练班,训练和培养中央机关干部,加强他们开展武装斗争的能力。

1935年,刘伯承在红四方面军创办了红军大学,开设了高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等重要专业,致力于军事和政治两手抓。

也正是这种系统化、正规化训练,红四方面军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红军队伍。

后来,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刻,刘伯承顾全大局,与毛主席坚定地站在一起。他积极维护学校中不同部队之间的团结,通过他们引导部队走向正确的路线。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担任一二九师师长。

彼时毛主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旧坚持创办抗大学校,为抗日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军政干部。

当时日军的高级长官冈村宁次便提到过:“我宁可拿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生,用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可见抗大学校在抗日过程中起到了多么不容忽视的力量,这让刘伯承深有感触。

于是在到任初期,他便作出明确指示:要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作为第一种教材;要将日军的条令作为第二种教材;将苏军的一些条令作为第三种教材。

他此举,就是为了让战士们能在战斗过程中,也能得到有效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在他的指挥下,一二九师走出了大量的军事人才、政治人才,而这支队伍也被称为“华北抗日铁军中的铁军”。

在解放战争中,他依旧在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了各级随营学校,提高部队的军事素养。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次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的战士们依旧能顽抗到底,取得最终的胜利。

可以说,刘帅在军事教育方面的成就,无人可以替代。正因如此,主席才会将创办军事学院的重任交给他。

此时的刘帅已经六十岁高龄,但他收到通知后,依然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任务。

但在建校初期,一些困难和麻烦便接踵而至。

周总理的拒绝

1950年的一天,刘伯承元帅急匆匆赶到北京,面见了周总理。

两人一见面,刘帅便道:“总理,当初你们说会全力支持我创办军校,到今天还算数吧?”

周总理笑着说:“当然作数,只要是我们能帮的,一定尽量帮你!”

刘帅听了这话,随即道:“那就请您把陈毅调到我这当政委吧!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周总理哈哈大笑起来:“我看你是为了要钱方便吧!”

原来在建校初期,众人便对学院选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时刘帅在北京看了很多地方都不满意,后来他甚至想到在圆明园遗址上重建军校。

最终,经过多方讨论后,大家决定将地点定在南京。而这里是华东军区的“地盘”,陈毅又是华东军区司令。

刘帅成立学院,人力、物力以及资源,少不了要找华东军区帮忙。若是能将陈毅调过来,那他就能给军校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了。

况且,早在革命时期,两人便一直多有合作,配合得也十分默契,论政工工作,没人能比得过陈毅了。

周总理理解他的想法,也知道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校,但他并未立即答应这个请求,只是说要集体讨论一下。

刘伯承听后只能回去等消息了。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而是千辛万苦地选拔干部和人才,研究办学方针,甚至亲自编写教材。

根据他身边的秘书回忆,刘帅的卧室里时常亮一整夜的灯。不仅如此,他在吃饭时,还总是拿着本教材研究。

这种工作强度对于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实在有些高了。

但可惜的是,中央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将陈毅调过来。

主要原因还是他的任务也很繁重,他不仅是华东军区司令,还担任着上海市市长一职,平日已经分身乏术。

而且中央对刘伯承也高度信任,认为他这样重量级的领导创建学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刘帅似乎也早有预料,因此并没有太意外,依旧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虽然陈毅没能与他一起工作,但是在军校建设上还是给予了他全力支持。要干部给干部,要房子随便挑,只要刘帅开口,他就没有不应的。

其实不止陈毅,很多领导干部都对刘帅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对于所有将领来说,军队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也正是因为这些先辈的无私奉献,国家才会有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

0 阅读:4

思天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