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自古兵匪所到之处,往往鸡犬不宁,宝物更是被洗劫一空。
日军侵占北京八年,按理说,故宫这样的大宝库早该被搬个干干净净。

可奇怪的是,故宫的珍宝竟然大多安然无恙,这并不是日军突然大发善心,也不是他们忘了这座皇家宝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座皇家宝库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呢?

古老皇城的命运
故宫,这座始建于1406年,一直到1420年才建成的皇家宫殿,见证了中国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它不仅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居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珍藏了无数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有九千余间房屋,藏有上百万件珍贵文物,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故宫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的苦难紧密相连。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故宫曾遭遇第一次大规模洗劫。各国士兵在紫禁城内肆意掠夺,无数珍宝流失海外。
这次劫难给故宫带来了严重创伤,也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民族屈辱记忆。

紫禁城内的一砖一瓦都沾染着国家兴衰的泪水。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中国再次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并扶持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

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他们的目标是全面侵占中国。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国民政府做出了一个艰难但明智的决定。
1933年,在文物专家和爱国人士的努力下,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文物南迁行动。
约19000箱珍贵文物被小心包装,经由铁路、公路和水路,辗转运往南方安全地区。

这些文物包括历代书画、珍贵瓷器、玉器、铜器等文化瑰宝,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文物南迁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克服各种困难。运输条件有限,战争风险随时存在,还要面对复杂的天气条件。
负责这项工作的文物专家和工作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将这些国宝安全转移。

日军的战略考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短短数周后,日军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当日军的铁蹄踏入这座古都,故宫面临着新的威胁。
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北平,街道上到处是日本兵的身影,城内笼罩着恐惧的气氛。

让人意外的是,在占领北平后,日军并没有立即对故宫进行大规模破坏或掠夺。
这并非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而是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
日军高层当时认为他们能够在短期内占领全中国。

在这一战略规划下,故宫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被日本人视为未来在华统治的潜在据点。
他们计划将故宫完整保留,以便日后用作彰显其"文明开化"的政治舞台。
日本军国主义者打算利用这一古老的皇权象征,来巩固他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与满清遗老的复杂关系。
日军扶持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由末代皇帝溥仪担任,日本人需要维持与满清遗老的表面友好关系,以便更好地控制中国。
如果公开破坏和掠夺故宫,会严重损害他们与这些人的合作基础,不利于他们的长远统治计划。

此外,日本对外宣传的"大东亚共荣圈"理念也是一个考量因素。
这一宣传口号声称日本是在"解放"亚洲国家,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如果他们公然大规模破坏中国的文化象征,会严重打击这一宣传效果,也会引发国际社会更大的反对声音。

劫后余生
除了日军自身的战略考量外,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是故宫建筑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国民政府在战前有预见性地组织的文物南迁行动,使得故宫最珍贵的文物藏品已经不在北平。
这些文物包括《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书画,以及大量珍贵的瓷器、玉器、铜器等。

当日军占领北平时,他们发现故宫中已经没有太多容易搬运且极具价值的珍宝。
这大大降低了他们进行全面掠夺的积极性。剩余在故宫内的多为体积庞大、不易搬运的建筑构件、大型家具等,即使掠夺也难以运回日本。
战争后期,随着局势对日军越来越不利,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战场上,无暇顾及文物掠夺。

特别是1944年后,盟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日军面临资源短缺和运输困难,更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文物搬运。
国际社会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军的行为。

尽管当时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行为的制裁力度有限,但文化古迹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如果日军公然大规模破坏故宫,将会面临更严厉的国际谴责。

日军的隐秘掠夺
虽然故宫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但这绝不意味着日军尊重中国文化。事实上,在占领期间,日军在暗地里进行了大量的文物掠夺活动。
日军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文物搜集和鉴定工作,他们有计划地挑选有价值的文物进行掠夺。
这些被掠夺的文物通过各种渠道秘密运往日本,有些流入高官将领的私人收藏,有些则被送入日本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

日军不仅对故宫进行掠夺,还对北平城内的其他文化机构和私人收藏进行了系统性的抢劫。
北平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的珍贵藏书和文物都成为了日军掠夺的对象。
日军甚至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汲取有利于其统治的知识和信息。

在日军占领北平的八年间,他们在城内犯下了众多暴行。
日军在北平设立了慰安所,强迫中国妇女成为性奴隶;他们还进行了生物武器实验,对平民进行残忍的人体试验。
日军在北平城内实行严格的管控,任何反抗行为都会遭到残酷镇压。

日军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充满了矛盾和虚伪。
一方面,他们表面上"保护"故宫这样的文化象征;另一方面,他们却系统性地掠夺和破坏中国文化遗产。
他们的目的不是保护中国文化,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控制中国文化。

文化保卫战
面对日军的侵占,中国人并未坐以待毙。故宫内的工作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默默进行着保护工作。
他们采取各种隐蔽手段,将一些未能南迁的珍贵文物藏在隐秘处所,或是伪装成普通物品,躲过日军的搜查。
一些爱国文物专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暗中记录日军的掠夺行为,为日后追讨失物提供了重要证据。

民间力量也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有识之士冒险收购和藏匿濒临流失的文物,防止它们落入日军之手。
这些民间力量的努力,补充了官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北平终于获得解放。

日军占领的噩梦结束了,但他们留下的伤痕却深深刻在了这座古都的记忆中。
战后,中国政府立即着手对故宫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并开始了追讨流失文物的漫长过程。
南迁文物也开始陆续返回故宫。
1945年底至1947年初,存放在四川、贵州等地的故宫文物分批运回北平。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国宝,终于回到了它们的家园。

故宫在日军占领期间的相对完整保存,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座古老的宫殿中时,应该铭记那段黑暗岁月中文化遗产经历的磨难。
故宫的故事,也警示着我们要珍视和平,捍卫民族文化尊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故宫文物南迁史》、《抗战时期文物保护纪实》《日军侵华档案资料》
心安处
首要目标是大英博物馆
宗8808
一等品黄金珠宝都在慈禧墓里了,最后流落民间了
用户10xxx03
故宫文物装箱打包后分四路转移,其中一路转到武汉大学后就没有再走。武汉被占领后,这路文物全部被劫,至今没有人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