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春秋末年,65岁的孙武,听闻伍子胥自杀的消息后,不久便离开人世。
这个消息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他会因伍子胥的死而倒下?
吴王夫差更是言之凿凿:“若孙武还在,吴国绝不会灭。”到底孙武和伍子胥的死,跟吴国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们的影响力有多深,为何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孙武的出身与智慧
孙武,字尧卿,本姓田,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却不知他本是齐国贵族。
齐国当时政局动荡,大族田氏逐渐掌权,与姜氏争夺国家控制权。

孙武生于这样的环境中,自小便展现出过人智慧,他熟读兵书,精通军事,却因政治斗争激烈而选择离开故土。
当时齐国内部矛盾尖锐,大贵族田氏与姜氏争斗不休。
孙武出身于田氏家族,他看清了齐国的政治乱局,明白留在齐国恐怕难有出路,便南下投奔吴国。

这一决定看似无奈,实则是孙武深思熟虑的选择。吴国虽不如齐国强大,却有着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军事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孙武的军事才能早在齐国时就已显露,他研究古今战例,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军事理论。
这些思想后来被整理成《孙子兵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不朽名著。

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强调战前谋划的重要性。
孙武的思想不仅限于战场,还涉及政治、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他全方位的智慧。

伍子胥与孙武
公元前512年,吴国大臣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怀恨在心,逃到吴国希望借吴国之力报仇雪恨。
他与孙武一见如故,都是离乡背井之人,都怀抱着远大抱负。
伍子胥深知孙武的才能不同寻常,便向阖闾极力推荐。

他对吴王说:"此人精通军事,若能重用,必能使吴国称霸。"阖闾起初半信半疑,便设下考验,让孙武训练宫中女子。
孙武不卑不亢,依照军法处置了不听指挥的人,展现了他严明的军纪观念,这让阖闾刮目相看。
从此,伍子胥与孙武成为了吴国的两大支柱,一个负责内政,一个主持军事,配合默契。
他们的友谊也在共事中日渐深厚。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帮助吴国强大起来。

伍子胥渴望借吴国之力报楚国之仇,而孙武则想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他们的友谊不仅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上,更建立在相互的信任和欣赏上。
伍子胥佩服孙武的军事才华,孙武则钦佩伍子胥的忠诚和毅力。
两人常常彻夜长谈,讨论军政大事,为吴国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段真挚的友谊,在后来的岁月里经受了诸多考验,却始终坚固如初。

柏举之战与吴国崛起
公元前506年,是吴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孙武经过多年准备,终于等来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这一年,孙武率领三万吴军与强大的楚国展开了著名的柏举之战。
战前,孙武详细分析了楚国的军事部署和地形特点,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他知道楚军人数众多,正面硬拼不是上策,便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

首先派一部分军队佯攻楚军正面,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派精锐部队从侧翼突袭,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开始后,楚军果然中计,将主力集中在正面应对吴军的佯攻。
孙武抓住时机,命令侧翼部队突然发动猛攻,一举突破楚军防线。
楚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最终溃不成军。吴军一路追击,直捣楚国都城郢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孙武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用兵,懂得利用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更擅长心理战,总能猜透敌军指挥官的心理。
柏举之战后,孙武的名声大振,吴国也一跃成为诸侯国中的强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武继续带领吴军连战连捷,吴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实力日益增强。

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官,还是一位军事改革家,对吴国军队进行了全面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吴国的崛起,离不开孙武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华。

阖闾之死与夫差的昏聩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攻打越国时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
这对吴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阖闾是一位明君,善于听取意见,重视人才。
他与孙武、伍子胥等人配合默契,共同为吴国的强大而努力。阖闾的去世,标志着吴国发展的转折点。
阖闾之子夫差继承王位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夫差虽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性格刚愎自用,不像其父那样虚心纳谏。
他对越国怀有强烈的仇恨,因为父亲就是在与越国作战时受伤死去的。这种仇恨蒙蔽了他的理智,使他在对越政策上常常感情用事。
伍子胥和孙武多次劝谏夫差要警惕越国。
越王勾践表面投降,实则是在养精蓄锐,等待反击的机会。

伍子胥洞察先机,多次向夫差进言:"勾践此人不可留,越国不除,必为吴患。"孙武也认为越国是吴国最大的威胁,主张尽快消灭越国。
然而,夫差不听劝告,反而被越国的表面臣服所蒙蔽。
公元前494年,吴国大败越国,勾践投降后被带到吴国。
可夫差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杀掉勾践,而是接受了文种的和议,允许勾践回国。这一决定埋下了吴国灭亡的祸根。

伍子胥因多次直言进谏,渐渐失去了夫差的信任。
相反,主张和越的太宰伯嚭(bó pǐ)却得到夫差宠信。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离间君臣关系。
夫差渐渐厌烦伍子胥的直言不讳,认为他多疑且言辞刻薄。

悲剧结局
公元前484年,是伍子胥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他再次向夫差进谏,警告越国的威胁,却被夫差斥为妖言惑众。夫差被北上争霸的野心冲昏了头脑,不愿听任何关于越国的警告。
在伯嚭的谗言下,夫差对伍子胥彻底失去了信任,甚至认为他有谋反之心。最终,夫差赐死伍子胥,要求他自杀。

临死前,伍子胥对使者说:"请告诉大王,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他知道自己的预言终将成真,吴国因为夫差的昏庸必将走向灭亡。伍子胥自杀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吴国上下震动,孙武尤为悲痛。
伍子胥之死对孙武打击极大。两人多年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如今随着伍子胥的离去而化为泡影。

孙武看到伍子胥的悲惨结局,也看到了夫差的不可救药,对吴国的未来失去了希望。
据说,孙武在得知伍子胥自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享年65岁。
孙武离世后,吴国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挽救国家的人才。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之会上称霸中原,看似达到了吴国力量的巅峰,实则是强弩之末。
越国勾践经过多年"卧薪尝胆"的准备,已经恢复了国力,就等待吴国露出破绽。
当夫差带领精锐部队北上争霸时,勾践抓住机会,发动突袭,攻入吴国腹地。

夫差急忙南返,为时已晚,吴国主力被越军击溃。勾践一举攻入吴都,灭掉了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
据说夫差临死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叹道:"孙武若在,吴国不灭!"这句话道出了夫差最大的悔恨,也是对孙武军事才能的最高评价。

孙武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帮助吴国从弱小走向强大;阖闾以知人善任的胸怀,为吴国奠定了称霸的基础。
可惜夫差的刚愎自用,不仅断送了伍子胥的生命,也让孙武心灰意冷,更葬送了整个吴国的未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先用人,而用人必先知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越春秋》、《越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