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普通人来说就是资本的剪羊毛游戏

坐看云卷云舒的闲人 2025-02-19 08:01:08

刷了三个月短视频,你终于被那句"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打动,咬牙预定了某景点的国庆自由行。在排队两小时骑上骆驼时,前面旅行团的阿姨正在视频直播,牵驼人第17次提醒你别摸骆驼口水,而驼队影子正指向景区纪念品商店的方向——此刻你突然意识到,这趟价值半个月工资的旅行,不过是资本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社交媒体制造的"网红景点"本质上是通过景观符号刺激消费欲望。游客在网红景点排队3小时拍摄的打卡照,实则是将旅行体验异化为社交货币的生产过程。

当你在古镇酒吧喝38元的雪花啤酒时,资本正在用消费复苏指数丈量你的热情。旅游博主们反复论证"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却不会告诉你这条"路"的图纸早被设计好:社交媒体制造焦虑,OTA平台推送攻略,景区套票打包伪文化,连你发朋友圈的定位都是策划好的传播节点。

站在景区入口处排队的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用半年省下来几千块挤进网红古镇,举着四十八块钱的竹筒奶茶打卡时,身后导游的小红旗正扫过我的后颈。二十多年前我刚从单位辞职南下打工时,曾拉着行李箱在这里穿过,当时没有门票,原汁原味的古镇,如今明码标价成了“沉浸式怀旧体验区”。

旅游业本质是台精密运转的收割机。全球185国数据显示,疫情前旅游业占世界GDP10.3%,这个庞大机器需要源源不断的燃料。朋友在西北环线花八千块拍的星空照片,背后是景区联营摄影机构的标准化服务;你在网红民宿支付的溢价里,30%是为设计师款藤编吊篮买单,25%覆盖抖音推广费,真正折算到住宿成本可能不如连锁酒店。就像那个著名的比喻:游客是草原上快乐吃草的羊,资本则是握着电推剪的牧羊人。

资本正把山河湖海装进盲盒,并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加上诗的梦境和各种风景滤镜。当社交平台开始用“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制造焦虑,旅行就变成了现代人定期缴纳的赎罪券——不去冰岛看极光的人生,仿佛自动降级成二手市场待处理的瑕疵品。

黄金周制度制造的时间稀缺性,使游客被迫接受3倍溢价。大数据杀熟技术更将价格歧视精确到个体维度,平台利用用户行为数据实现收益最大化。

拆解旅行账单会发现更多黑色幽默。你为"远离商业化"跑去小众岛屿,但上岛船票、椰子冰沙和贝壳风铃的定价策略,都出自某4A广告公司提案;标榜"深度游"的私人定制路线,其实是把《孤独星球》拆碎了重新装订。

但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对诗和远方的渴望真实存在。资本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种本能转化为可量化的产品,就像把彩虹分解成色谱。我们以为自己消费的是诗与远方,实则是标准化体验包:每滴文艺情怀都对应着价格标签,每份心灵成长都能折算成GMV数据。

资本早已把旅行解构成可量化的数据。古镇里每块青石板承载的客流量,滑雪场缆车每小时运送的游客数,网红餐厅每张桌子日均翻台率,都在精密计算普通人为“诗与远方”支付的溢价。当你在短视频里刷到第一百条“逃离城市” Vlog,大数据已经为你建好名为“城市中产”的用户画像,准备在你下次点击海岛度假广告时,启动新一轮的剪羊毛程序。

真正自由的旅行或许该换个打开方式:去城郊水库等一场不花钱的日落,在社区公园发现被忽略的四季更迭,在城郊的田地里挖好久没吃过的野菜。毕竟资本能买断风景区的经营权,却买不断三月的风如何吹开一朵野花,买不断你站在办公楼窗前抬头望云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真实的自由。

大家怎么看?

0 阅读:2
坐看云卷云舒的闲人

坐看云卷云舒的闲人

做了二十多年外贸,炒了三十年股票,想随便写点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