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近期试图推出一项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的法案,简称“供应链法案”,旨在规范欧盟企业在第三国的供应链活动。
这项法案在欧洲议会的表决中遭到了惨败,27个成员国中,有13国弃权,1国反对,只有13国支持。
这一结果让欧盟的“反华”派大失所望,也让外界感到不解。
欧盟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项法案?这项法案又为什么会失败?这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欧盟出台“供应链法案”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欧盟受到了美国方面的施压,希望在全球产供链上与中国进行竞争,以此来削弱中国的制造业的优势以及市场份额,同时保护欧盟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欧盟也受到了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监督,希望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欧盟企业在第三国的社会责任,维护欧盟的声誉。
欧盟的“供应链法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
欧盟内部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立场,不同成员国对于这项法案的必要性,有着不同的评估。
德国、法国等一些国家,认为这项法案有利于提升欧盟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外交战略目标。
而另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认为这项法案会给欧盟企业带来过多的负担,也会损害欧盟与第三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在欧洲议会的表决中,这些国家选择了弃权或反对,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欧盟的“供应链法案”也受到了第三国的反对。
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欧盟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中国在全球产供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欧盟在诸多领域都有着深入的合作。
欧盟的“供应链法案”如果实施,将会对中企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影响中国的正当权益,也会对中欧之间的互信互利造成损害。
中国对欧盟的“供应链法案”表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表现。
中国呼吁欧盟尊重中欧之间的平等合作,不要做出有损双方利益的事情。
欧盟的“供应链法案”也没有得到欧盟企业和商界的支持,反而引起了他们的担忧。
欧盟企业和商界普遍认为,这项法案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额外的风险,增加他们在第三国的经营难度,降低他们的利润空间。
他们也认为,这项法案会破坏他们与第三国的合作伙伴的信任关系,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会。
他们呼吁欧盟立法机构,考虑欧盟企业和商界的实际需求,不要制定过于苛刻和不切实际的法案,不要给欧盟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欧盟的“供应链法案”是一项出于多重动机和目的的法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了欧盟内部、第三国和欧盟企业和商界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导致了这项法案的失败。
这说明,欧盟在全球产供链上的策略,还需要更加理性务实,不能盲目跟随美国的步伐,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发展诉求,更不能损害第三国的合法权益。
欧盟应该与中国等第三国,建立更加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促进全球产供链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