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每一位新中国儿童的成长。从小我们就在语文课本中学习他的文章,像《藤野先生》、《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通过这些文章和老师的介绍,我们逐渐了解了这么一位有些叛逆有些疯狂的思想家,他弃医从文以笔代枪,拯救国民的思想,毛主席都对他赞不绝口。
就是这样一个“奇男子”,在中华民族觉醒的年代,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或缺的先锋人物。
不单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是新中国建立之后,鲁迅的文字依旧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1936年10月19日,当中国人民正在顺着伟大先烈们的路线向前奋斗的时候,鲁迅先生突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离世时年仅55岁, 离世后的83小时之内,家人乃至当时的中国社会都十分悲痛。
医学生变成思想家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户富裕的人家,从小他的生活中就少了很多同龄人的愁苦,六岁开始,他更是踩上了“加速键”进入了私塾读书,在那个时的孩子代别说读书了,能将自己的名字写清楚写明白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鲁迅无忧无虑的日子,在他12岁那年戛然而止。他的祖父因为一场科举舞弊案,被贬职并抓捕入狱。
为了让家里的孩子们不受牵连,鲁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都被托付给了不同的亲戚收养看顾,鲁迅跟着自己的大舅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大舅家,鲁迅成为了寄人篱下需要时刻小心的“房客”,如果他只是暂时小住没准大舅一家还能给些好脸色,但是鲁迅是因为家道中落蔡投奔至此,难免受到别人的欺侮,这也使得他学会了忍气吞声,暂避锋芒。
因为大舅没有条件供鲁迅上学,鲁迅的求学之路就这么停止了,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学习,而是在这期间接触到了版画和小说,这两样东西给他的少年时期增添了许多色彩。
后来没过多少日子,家里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鲁迅也被接回到父母身边生活。
但是鲁迅这次回到家里并没有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父亲被查出来患有严重肺病,需要很多钱来医治,而家里的家产变卖的也差不多了,只能靠典当家里的贵重家具和母亲的饰品来维系。
父亲的病中医西医都看过了,没有任何起色,这时鲁迅的母亲信起了偏方,给父亲使用了很多江湖郎中配的药,用了这些药父亲的病反倒更加严重,没有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死,让鲁迅的心灵受到了重创,他亲眼见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倒下和死亡的,这也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医,希望以后的人们不会再遭受同父亲一样的病痛。
青年时期的鲁迅发奋苦读,母亲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还帮助他踏上了前往日本留学。
到了日本,鲁迅经历了很长一段语言不通的时光,虽然他听不懂日本人说什么,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日本人对中国人处处产生的敌意和轻视,因为这些不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才能感觉,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知道。
最令鲁迅心痛的不是日本人的蔑视,而是中国同胞们对待这种蔑视欣然接受从不反抗的懦弱。
在一次一次屈辱之中,鲁迅发现,中国人的病并不都在身体上,而在心里。他深刻的感觉得成为一名医生根本救不了中国人,需要从思想上扭转中国人的错误思想才行。
于是鲁迅放弃了学医,转而从事起了文字工作,希望通过文字宣传正确的思想,唤醒国民的意识。
他还想创办一本杂志,名字都起好了就叫《新生》,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最终还是停止了这个计划。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本来打算继续到德国读书,但是母亲年老,家里也没有更多的钱支持他再次留学了。
为了尽自己的孝道,鲁迅决定留在母亲身边,在当时的教育部工作,同时成为了北大的一名讲师。
鲁迅先锋且强大的思想,针砭时弊的见地令北大的学生们为之一振。
他们发现鲁迅虽然不修边幅天天穿着破衣烂衫,嘴里还有极重的口音,但是他的话中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学生相互介绍着来上鲁迅的课,久而久之教室都快坐不下了。
鲁迅对教学工作以及社会工作都十分上心,经常为了给学生们讲课忘记了吃饭时间,晚上还要伏案工作,写教案和文章,他没日没夜的奋笔疾书也为他后期患病留下了隐患。
患病多年 情况急转直下终离世其实鲁迅的病症从1912年就有显现,但是他为了更加集中精力在社会活动和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系统治疗总是拖延。
到了1935年,他的肺病已经十分严重了,家人都劝他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人士,他提出的各种思想受到了包括蒋介石、毛泽东在内的党派领导人的认可,所以他保重自己的身体也是对新中国建设有益的事情。
而鲁迅自己认为,一个人活得长并不如干的多有价值。
多修养一段时间,多治疗一年半载是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急需变革,急需运动,此时的鲁迅并不想休息,他想带领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的面貌。
直到1936年3月2日,鲁迅的肺病再次复发,他的家人勒令他不能在拖延下去了,必须立刻住院。
鲁迅这才肯放下自己的工作,乖乖接受治疗。
在医院里,鲁迅一直浑浑噩噩的发烧,清醒的时候非常少,由于一直在昏睡也没有怎么吃东西,体重仅剩下36公斤。
当时的鲁迅是一个55岁的男性,这个体重几乎让他变得皮包骨头。
经过医生的精细治疗,鲁迅终于缓过来了一些,体重稍有上涨,但是离正常体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好在是高烧退下来了,头脑清醒了许多,人也精神了许多。
身体刚刚有好转,鲁迅就一头扎进了家里的书房,他脑子里有很多思想都没有被记录下来,他不想浪费一分一秒,奋笔疾书完成了很多文章的撰写工作。
家人看到鲁迅每天依旧繁忙工作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只能去医院请医生到家里,就在鲁迅的书桌旁为他看病。
到了7月,鲁迅自己知道病情发展的十分不好,医生总是劝他去医院住院,做一下系统的检查,在家里没办法获得血液检验的结果和使用其他先进的医疗手段。
可是鲁迅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因为他早已经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幅皮囊可能没办法继续使用了。
于是鲁迅将自己的几位学生叫到了家里,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将书房房门反锁,还叮嘱几位学生,今天在这个书房的谈话不可以跟他的家人提起。
听到这里,几位学生心里也明白了老师的身体状况可能并不乐观,于是表情凝重的听取着老师最后的教导。
鲁迅表示,自己的生命就即将走到尽头,希望几位学生能把他的所有文章做成文集以便让更多的人探讨和研究。
到了1936年10月17日,进入秋天之后鲁迅的肺部更加难受,他当时正在抓紧完成《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就是这样一个每天将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的人,那天他突然放下了手里的笔,跟妻子说想要出去散散步。
妻子许广平十分反对鲁迅去散步的想法,因为他的身体现在还是很虚弱的,抵抗力不够很容易让病情恶化。
但是就算妻子如此反对,鲁迅也没有想要放弃,他径直向门口走去,而妻子虽然百般不愿,也只能问了一句:衣服拿了吗?
鲁迅回了一句“够了”,便开门走了出去。
不知道鲁迅是不是知道命运给了他什么安排,那天他先去了一趟书店,然后又去拜访了几位朋友,回到家里已经是半夜时分了,这是鲁迅度过的最后一夜。
凌晨三点,肺部剧烈的疼痛和呼吸不畅,让鲁迅在床上十分痛苦,大口喘息却无法获取更多的氧气。
许广平赶忙去医院,找来了正在值班的医生到家里去医治鲁迅。但是医生给鲁迅把过脉后沉痛的告诉许广平,鲁迅可能熬不过今天了。
为了让鲁迅舒服一些,医生给他打了针,舒缓了他的呼吸,此时的鲁迅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状态,他不能从床上下去,更不能可能再看到外边的世界。
眼看着天快亮了,鲁迅让妻子将今天的报纸拿过来给自己念上一段,之后又让她拿来一杯牛奶,鲁迅拖着病体强撑着喝下大半杯。
鲁迅的好友内山先生也被许广平叫了过来,她知道鲁迅一定想要见他。
而内山先生看到鲁迅的情况不妙,让许广平也把鲁迅的弟弟也赶紧叫过来。
鲁迅弟弟周建人到了之后,鲁迅已经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医生每两个小时就要给他打一剂强心针。
直到19日凌晨,守在床边的妻子许广平的手被鲁迅用力的拉住了,这是许广平久违了的温暖和力量。
许广平赶忙盯紧鲁迅,以为他有什么需求,但是鲁迅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鲁迅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
去世后83小时许广平不愿意接受鲁迅已经离世的现实,赶忙要求内山先生和其他亲友将鲁迅送到医院去。
拗不过她的要求,内山先生联系车将鲁迅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医生对鲁迅进行了最后一次抢救,但是根本无力改变鲁迅已经去世的结果。
许广平根本无法接受鲁迅离开的事实,她沉默的一言不发,心里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如何诉说,最终在家人的劝解下,她艰难地通过官方媒体在上海宣布了鲁迅去世的消息,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革命人士都大为震惊心中十分悲痛。
鲁迅生前好友奥田杏花女士闻讯赶来,她先安慰了许广平希望她多多珍重,随后又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给鲁迅的面部做一个易于保存的脸模,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鲁迅的音容相貌。
许广平正在发愁怎样能将爱人留在自己身边久一点,听到奥田杏花女士的建议觉得很好,就答应了。
当工作人员给鲁迅拍摄完遗照之后,奥田杏花女士就带着制作脸模的材料和器具开始了工作。
她先是对鲁迅的面部进行了清洁,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殊手段,只是用清水清洗了一下,然后为了易于与脸模分离,她在鲁迅的脸上厚涂了一层凡士林,然后倒上石膏液,等到凝固之后将凝固的石膏脱模下来,就制成了脸模。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制作脸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鲁迅的胡子,胡子随着脸模一起离开了鲁迅的面部,致使DNA留存了下来。
奥田杏花女士为此感到十分对不起鲁迅的妻子,连连对着许广平鞠躬致歉。
可是许广平倒是觉得这胡子跟着脸模一起留下来,让这个脸模更加贴近鲁迅本人,并没有责怪她。
脸模制作完成时,鲁迅的亲友们基本都赶到了医院,毛主席、宋庆龄、茅盾、蔡元培等人组成了治丧委员会,一起负责鲁迅的丧事。
他们中有的人亲手为鲁迅清洗身体,为遗体化妆更换衣服,有的人在鲁迅最后停留的地方拍摄素材,以便日后纪念他。
在鲁迅遗体整理妥当,拍摄工作完成之后,由内山先生安排,鲁迅被送到了万国殡仪馆,让社会各界瞻仰遗容。
为了赶来送鲁迅先生一程,他生前的朋友,帮助过的学生们都聚集在了殡仪馆,等着跟随送葬队伍一起到墓地去。
22日下午,送葬队伍从万国殡仪馆启程,向公墓前进。队伍中,为鲁迅抬棺的人就有十六名,其中包括巴金、胡风、黄源等人。
让人没想到的是,鲁迅去世的消息也影响了很多老百姓,他们自发在街上目送鲁迅离开。
街上的老百姓和学生们纷纷向空中挥洒着纸张,起初还以为是纸钱,仔细看过之后才发现,这些纸上写着的都是鲁迅生前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可见当时的老百姓和学生们对鲁迅是多么的认可。
22日下午4点30分,时隔83小时,鲁迅先生的棺木顺利抵达公墓安稳下葬。
他的棺椁上面盖有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子,这是革命人士、进步学生和觉醒的中国人给他的批注。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是叫醒中国龙的人,他让中国人开始思考,让中国人奋起反抗,让中国人在外邦压迫面前挺直腰杆,让中国人自立自强。
就像毛主席曾说过那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