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哪里打工,孩子就去哪偷窃,背后原因令人唏嘘

李老白读书 2024-12-28 17:32:18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陪父亲“打工”的孩子

《今日说法》 曾经播过这样一个案子。

一个山东家庭,儿子一出生,父亲高兴得不得了,说:“我一定要出去挣钱,给儿子盖三间大瓦房,好让他娶媳妇!”

于是孩子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出去打工。

一晃就是10年,结果后来孩子根本就不想上学,他在哪打工,孩子就到哪里作案。

先是在江苏。

警察一个电话打来,他赶到派出所去。因为孩子太小,才12岁左右,警察没法处理,就让他领回家教育。

他把儿子送回老家,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要争气啊!老子在外边挣钱,你在家要好好读书啊!”

然后,他又外出打工了。

第二次在上海。

警察又给他来电话了,说他儿子在上海火车站被抓,又让他来领回家。

等他进了派出所,儿子瞥了他一眼后,转头就跟警察说自己做了几次案,一共偷了多少钱,按照法律规定,可以被送进少管所。

警察也愣了,这一般小偷被抓,都是往少了说,一开口基本都是说“我这是头一回偷,我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偷的。”

可这孩子一看到父亲来了,竟把偷窃金额全部说出来了,还鼓动警察给他判刑。

这孩子图什么呢?

02被忽略的孩子在想什么

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咪。才领回家那会,由于白天家人都要上班、上学,家里一整天都看不到人,到了晚上,它就会跑到我们面前抓啊咬的;

后来到了中秋节,连续好几天我们都在家,一番相处下来小猫明显就乖多了。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上面故事中的孩子,就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可能就会以这么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为什么总要到父亲所在的城市偷东西呢?就是为了做给这个父亲看。

这就可以解释第二次被抓时,他的反常行为。

而且,他招供的时机也是精心挑选的。

你看他早不说,晚不说,就是要挑选在自己父亲到达派出所的时候,当着父亲的面说。

这里的潜台词无异于在表达:

“你能挣钱,我也能挣钱。你到哪儿挣钱,我就到哪儿挣钱。你不是不管我吗?那我就犯罪给你看!”

父亲以为自己给孩子挣钱就是对孩子负责任,可孩子不会这么想。

孩子想的可能是:

“你就知道出去挣钱,同学欺负我,没人护着我,他们都觉得我是没父亲的孩子。”

孩子上学时,多多少少会遇到被人欺负的情况,如果放学时有父亲来接他,谁还敢欺负他?

相反,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大家揍他等于白揍,他心里窝不窝囊?

所以,孩子就不愿意上学。

他会怨恨父亲不管他,于是就跟父亲对着干。

03父亲读不懂孩子的想法了

这个案件中的父亲,并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有好好的学不上,反而跑去偷东西。

正如孩子第一次被抓时他的反应。

他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没有俯下身来、花点时间听一听孩子真实的心声。

他只是将孩子带回家,对孩子输出自己的“教导”。

单向输出的教导有用吗?

没用,有用的是沟通,而沟通是双向的。

而且,沟通还要讲时机,讲关系基础。

也许这位家长,也曾努力想听一听孩子真实的想法。但很不幸,时机已经过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基础已太过于薄弱。

孩子已进入青春期,想要青春期的孩子自己把真实想法说出来,本身就很不容易。

更何况这十年时间里,父亲职位的空缺,也使得他们父子间的纽带更加薄弱。

所以很不幸,他已经无法读懂孩子的心思了。

04如何“读懂”孩子?

想要读懂孩子,并不一定非得用语言。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对亲密的爱人之间,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对方就能领会到自己的想法。

能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长期相处下来的熟悉,二是由于你对对方的关注。

养育孩子也一样。

养育孩子,并非天天说教,也不是要事事照顾,重要在于陪伴。

培养本身就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

亲子关系需要用时间来培养,悉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读懂孩子最早发生在哺乳期。

那时的孩子还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只会哭,但哭声本身就是孩子的表达。

经常带孩子的人可以通过哭声辨别孩子需要什么,这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孩子出生后,母亲每天哺乳和照顾自己的孩子,相处一个月左右,就能进入读懂孩子的状态。

当孩子哭闹起来,经验丰富的母亲可以根据时间段、孩子表情、肢体动作、哭声大小等迹象,察觉出孩子的真实需求并满足。

05为“青春期”的到来做准备

我们说,亲子关系的基础在于相处,读懂孩子的关键也在于日复一日的熟悉感。

长期与孩子分开的父母,会读不懂自己的孩子。

即使孩子从小就与父母一起生活,但若父母图省心,把他/她交给别人照看,每天只见上一小会,这种养育过程中的省略与空白,也会造成父母读不懂孩子的心思和需要。

而且,这种行为上的疏远,还很容易带来心理上的疏远。

就比如我们之前读的那本的故事,年轻的妈妈不懂的照顾孩子,不管不顾自己去玩。

这种疏于照顾,使得孩子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而妈妈也对不亲自己的女儿逐渐疏远。

形成恶性循环。

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快要死了。

正常的母亲这时候应该是赶紧补救对吧,但这位母亲不同,她仍旧对孩子不管不顾,每天照常出门,想的是眼不见为净。

最终将自己年仅3岁的女儿饿死!

世上最亲的人不是母亲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冷血的母亲存在?

你会发现原因可能在于,长期的疏远之下,她与孩子的关系实在已经太远了。

如果父母一直不能读懂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与自己心理距离有多远。

各种难以理解的孩子的叛逆,就是养育过程中缺乏陪伴的结果。

因此你会发现,为了应对必然到来的孩子青春期的沟通困难问题,你需要在此之前就要努力夯实基础。

全文完,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谢谢您!

参考资料:

李玫瑾《心理抚养》

山衫春,《育儿放弃:被困住的母亲与被忽视的女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