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端午端午,三人要躲午”什么讲究?是指哪三人?如何躲?

小轩谈过去 2024-06-11 07:10:02

五月五,是端午,传说五月是毒月,是一年当中最毒的一个月份,而五月五端午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所以古人认为端午是毒月中的“毒日”,又叫“恶日”。

古籍中记载: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古人认为端午是不吉之日,因此忌讳端午生子,比如宋徽宗赵佶生于五月初五,虽然贵为皇子,但从小只能在宫外寄养,可见古人对端午这个节日,是多么的敬畏。

俗话说“端午到,五毒醒”,五毒一般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老百姓家家户户要插上菖蒲和艾叶,同时还要熏苍术白芷,饮用雄黄酒来驱毒避邪,这就是避五毒的传统习俗。

为什么古人说五月是毒月?除了蜈蚣、毒蛇、蝎子这些有毒动物开始活动之外,古籍中还有这样的解释: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由此可见,古人说端午的恶毒,也包括炎热天气带来的中暑和瘟疫。有句俗语叫“端午端午,三人要躲午”。那么在端午时节,哪三种人要“躲午”呢?又该怎么躲?

光绪时期的《滦州志》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因此,第一种要躲午的人,就是新婚的女子。新妇必须在嫁人后的第一个端午,回到娘家去躲端午。

按照传统的解释,端午阳气太盛,新婚女子要回娘家休养,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当然这种解释不一定科学,但是,由于古代的女子嫁人以后,回娘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不多,因此就利用这样的习俗,让嫁出去的女儿,能回去看一看父母,这也让端午这个节日,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的意义。

按照传统习俗,在端午节第二种要躲午的,是儿童。躲午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就是让孩子呆在家里,然后在额头上点缀少量的雄黄酒,有的地方是画一个王字,寓意孩子百毒不侵,可以健康成长。

雄黄酒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黄泡制而成,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儿童不宜饮酒,因此可以外用涂抹,有驱赶蚊虫叮咬、辟邪防疫的功效。

第三种要躲午的,是年迈的老人或体质虚弱的病人。端午时节,气温急剧上升,蝇虫飞动,病邪湿毒萌动,正常人都会感到闷热不适,而老人和体虚的人抵抗力差,更容易生病,因此这两类人在端午前后,不宜外出,应该在家休养。

古人会在房屋周围洒上雄黄,门窗挂上艾草,寓意驱病辟邪,虽然看似迷信,但的确能有效驱赶毒虫疾病,有益身体健康,因此时至今日,这些习俗也仍旧得以保留。端午将至,你家的粽子和艾草有没有准备好呢?

0 阅读:0

小轩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