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入伏标志着三伏天的开始。按照民间的传统说法,三伏天期间的炎热程度与入伏当天的天气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有些年份,大家感到三伏天没有那么炎热就过去了,而有些年份会感到三伏天期间特别炎热。
严格意义上说,三伏天的炎热程度,和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有关,局部地区也和地形地貌有关。而入伏当天的天气情况对后续三伏天温度的影响,民间也流传了一些谚语,下面具体说说。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5日-8月23日,一共是40天。其中,初伏是10天(7月15日-7月24日),中伏20天(7月25日-8月13日),末伏10天(8月14日-8月23日)。
“入伏日头笑,伏里热得跳”入伏指三伏天的开始,即初伏的第一天。“日头笑”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形容太阳明媚、晴朗无云的天气。在入伏这一天,如果是阳光明媚的晴天,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炎热。
“伏里热得跳”是对三伏天炎热程度的生动描绘。这里的“热得跳”表达了炎热的程度,仿佛连地面都在热气腾腾中跳跃,炎热不仅让人难以忍受,仿佛连心情都会随之跳跃不安。换句话说,如果入伏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是炎热难耐。
“晒了伏头,热破石头”从字面上理解,“晒了伏头”指的是初伏当天,太阳高照,阳光炽烈。而“热破石头”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到几乎能够晒破石头的程度。
从寓意层面解读,在初伏开始的时候,如果太阳特别毒辣(是晴天),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非常炎热,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淋了伏头,伏伏有雨”从字面上理解,“淋了伏头”指的是在初伏第一天就出现了降雨天气。而“伏伏有雨”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中伏和末伏时期,雨水也会相对较多。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在初伏时节,正值夏季作物生长的旺盛期,此时适量的降雨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如果初伏时出现降雨,往往意味着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有利于形成后续的降雨天气。因此,在整个三伏天期间,雨水可能会相对较多。
降雨还预示着温度没有那么高,因此,单从这句谚语的意思来说,如果入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当年三伏天期间没有那么炎热,相对会比较凉爽一些。
综合上述3句谚语,入伏当天的天气情况对后续三伏天温度的影响已经很明显,可以总结为:如果入伏当天是晴天,当年三伏天期间就比较炎热一些。相反,如果入伏当天是雨天,当年三伏天期间相对就凉爽一些。
三伏天期间炎热好?还是凉爽好?关于三伏天热了好还是不热好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的体感舒适度、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
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都不希望天气过于炎热,身上容易出汗,还不利于室外工作,让人整天都想待在空调屋里。
而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过于炎热或者过于凉爽,都利于正常生长,适宜的高温才是最优。以玉米来举例:
三伏天期间过热的情况下,高温会加快玉米的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缩短,可能出现提前成熟或植株过早衰亡的情况。由于灌浆时间缩短,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容易出现籽粒瘦瘪,影响产量和品质。
高温也会危害玉米的授粉过程。在玉米孕穗期和授粉过程中,高温会损害玉米的雄穗,不利于花粉的产生,直接影响授粉的成功率,导致玉米出现缺粒情况,对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高温时还会伴随着干旱,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缺水),还容易加大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对玉米的生长都是不利的。
当玉米处于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35℃以上且持续5天以上的气象条件下,无效降雨持续8天以上时,高温热害就会发生。热害的发生,很容易导致玉米减产,减产率能达到30%左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绝收。
三伏天期间过于凉爽的情况下,温度不够高可能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是玉米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
在适宜的高温条件下,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能够更快速地积累养分。如果温度不够高,光合作用的速度可能会减慢,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其次,相对凉爽的天气可能导致玉米生长周期延长,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适当的高温有助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如果三伏天温度偏低,玉米的生长周期可能会延长,晚熟品种的风险增加。
上述就是关于三伏天冷热和入伏天气的关系,7月15日就入伏了,问问大家,你希望三伏天温度高一些好?还是低一些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