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1区创新能力前五“地位稳固”

南都N视频 2025-04-16 07:11:06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简称《报告》),统计了2023年广州11区的创新能力情况,前五位“地位稳固”,花都区、从化区排名稳步上升,白云区、荔湾区则略微下调。

广州11区创新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花都区有所上升,南沙区发展势头较强

广州区级创新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广州11区创新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排名前五的依然是黄埔区、天河区、南沙区、番禺区和海珠区,较前三年没有变动。花都区、从化区创新指数综合排名较此前有所上升,白云区、荔湾区则微有下调。

在10项指标中,黄埔区有8项指标在广州11区中得分均为最高,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建设4项指标得分均为100分,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然而,财政科技支出总额较2022年下降31.42%。

天河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指标得分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天河区财政科技支出总额为11.15亿元,虽总额不及黄埔、南沙,但增长达544.39%,为全市最高,但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同比下降6.8%,降幅较大。

南沙区创新发展势头较强,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从数据看,南沙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257.46人年/万人,排名第二;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127.25亿元,占GDP比重为5.48%,排名均为全市前三。

番禺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二,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三。不过,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低于10亿元且呈现负增长,排名最末。

海珠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产出、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均居全市第四,财政科技支出、高新技术企业指标排名靠后。

花都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得分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二,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财政科技支出、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得分居全市前列,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显著加快,达到982.99%,但在专利产出、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增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较为均衡,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RD经费支出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三,8项指标得分在11个区中排名均在第六至第八。

越秀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较多,专利产出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居全市前列,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同比增速达54.63%,为全市最高。不过先进制造业发展仍有较大潜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排名靠后。

从化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每万“四上”企业法人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得分进入全市前五,但财政科技支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排名处于末位。

2023年,白云区、荔湾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相对微有下调。

白云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支出虽然呈现较大增长,但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呈负增长,下降为4.88%;技术成果转化速度下降明显,技术合同成交额17.76亿元,同比下降96.71%。

荔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得分在全市排名第三,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得分均居全市中段,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等指标排名靠后。

广州顶尖各层次创新人才密度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略微下降

《报告》也从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等方面入手,对2023年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进展进行监测与评价,各项指数与2020年相比有明显提升,其中创新生态这一指标提升最为明显。

近年来,广州出台各类引才聚才政策,吸引人才取得明显成效。《报告》指出,2023年,广州每万名从业人员RD活动人员数为204.69人年/万人,相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高被引科学家人数达到62人,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12.97%;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为91.84人,同比增长6.46%,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

在成果转化方面,广州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73件/万人,同比增长28.45%,增幅较大。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也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共有1504家,是2021年的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50.82亿元,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4.18%。然而,省级科学技术奖成果转化变化未见明显波动;高新营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呈下降趋势。

广州产业创新发展稳中有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到1027.91亿元,同比增长3.37%。然而,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较于2022年均有所下降。《报告》指出,广州应进一步激发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看,广州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达到136个,同比增长16.2%;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到135.2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12.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7%)。

不过,2023年广州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数为50.03篇/万人,较2020年(61.04篇/万人)、2021年(66.26篇/万人)、2022年(56.33篇/万人)有所下降。

广州应该加强产业前瞻性布局

集中力量培养多个头部企业

自2021年以来,广州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说明了什么?《报告》指出,广州需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整合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发展配置,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不仅要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引导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重点支持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基础研究。

与此同时,2023年,广州“四上”高企从业人员占全市“四上”企业比重略有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仍有待提高。对此,《报告》建议广州进一步加强产业前瞻性布局,建立和扶持世界级产业集群。引导并积极梳理区域内高成长性、高附加值、政策导向性明显的主导产业,通过上下游补链、延链、强链,集中力量培养多个头部企业。

2023年广州持续稳定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但仍存在技术合同成交额下降、高新区营业收入下降等情况。未来,广州需要着力打通研发和产业转化堵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推动广州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为此,广州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报告》特别提到,要推动粤港澳人才政策衔接和协同,推动粤港澳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助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长。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0 阅读: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