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年底,福建西南、漳州以东的海面上,漂着一艘渔船,一名身穿解放军军服的人正奋力划着桨,其身后似乎隐隐约约还能听到有不少人在大声喊叫。
不过他充耳不闻,面容显得紧张而焦急,却又带着一丝兴奋。直到靠近金门岛时,看见接应自己的国民党士兵,他才放松下来,任对方将自己带走。
很快,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全军,福州军区一名中校副师长叛逃台湾,成为建国后我军叛逃台湾的最高职务者。
原来,那个人就是某炮兵师副师长,曾屡立战功的张清荣。在事发之前,谁都想不到这样一个不满四十就身居高位、前途无量的干部会叛逃。
张清荣是为部队立过功的,他是河北保定人,自幼家贫,少年时期饱受地主剥削压迫和日寇肆虐之苦,于是18岁就加入了八路军,投身革命。
在后来十几年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张清荣作战勇猛,善于学习,一路提干担任排长、连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调至炮兵部队,建国后担任团长,那时他才刚满三十岁。
朝鲜战争爆发后,张清荣积极申请奔赴一线,并根据上级安排,于1952年初率部随军进入朝鲜。
当时我军重火力缺乏,张清荣所部表现的机会很多,他也确实指挥部队打了不少漂亮仗,很快升任副师长。
按道理,得到组织的重用,张清荣应该忠心耿耿,但他却因为在授衔时只被授予中校军衔而耿耿于怀,怨言颇多。
在首次授衔中,我军有很多革命先辈主动谦让自己的军衔,要求降一级,因为与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相比,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太幸运。
但张清荣却不然,虽然师级军官一般应该是上校或大校,中校军衔确实偏低,但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才刚刚犯过严重错误,组织上保留他的职务已经是极大的照顾。
事情发生在张清荣从朝鲜归国后,他衣锦还乡,在亲友的赞美声中十分膨胀。恰逢当时我国正在推行粮食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政策,当地有部分群众不理解,找到张清荣诉苦。
张清荣对此大包大揽,利用自己部队干部的身份对当地政府施加压力,看似为别人帮忙,实际上对当地统收统销政策的推进干扰严重。
地方政府实在没办法,只能将这个情况通报到部队,张清荣因此受到了严厉批评,经上级研究后,让他作出了深刻检查,并给予处分。因此在授衔时,考虑到这一情况,才给他只授了中校。
后来张清荣被调到福州军区某高炮师担任副师长,在这里,他无意中收听到了台湾的广播,按规定,他绝不应该继续收听,但广播的内容却深深吸引了他。
当时,蒋介石为了引诱我军官兵投降,在“策反广播”中开出了天价,不仅送钱送官,还送美女。
张清荣听了之后,十分心动,他本就对组织产生了不满,又对当时部队的艰苦条件难以忍受,逐渐对收音机中描述的“荣华富贵”越来越向往,还主动联系上了台湾间谍,与对方谈好了叛逃条件。
终于,在1957年12月的一天被他找到了机会,张清荣利用身份之便,在漳州海边准备了一条渔船,找个借口就独自向金门方向划去。
很快,我军海防战士们就发现了他的动向,连忙向他喊话,但鬼迷心窍的张清荣却没有回头,拼命划到金门,被送往台湾。
蒋介石因张清荣的“副师长”身份对其十分重视,视为一个重大宣传突破口,于是亲自接见,不仅兑现了500两黄金的承诺,还为其授上校衔,又送上了一个美女为妻。
张清荣本以为能就此过上享乐生活,但很快,他就发现蒋介石“赐下”的妻子,实际上就是监视他的女间谍,整天被监控的感觉让他在家中十分苦闷,开始喜欢在外面与同事们高谈阔论。
与此同时,我国也没有放过张清荣,罗瑞卿亲自接手“处决”他的任务,并用上了“借刀杀人”之计。
罗瑞卿利用被抓捕的台湾间谍,向国民党传回了“张清荣是假投降真潜伏”的情报,引起了国军的怀疑,再加上张清荣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抱着国共和平相处的观点,让国民党直接将其逮捕。
虽然经过审问和调查,并没有张清荣是地下工作者的证据,但由于风头已过,他不再有什么作用,以国民党“宁错杀、不放过”的作风,最终还是将张清荣枪毙了。
叛徒在哪里都得不到信任,张清荣用光明的前途换得一时富贵,最后还是死在国民党手中,下场可怜可悲又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