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五月份,北大教授黄益平接受了一次访谈,在访谈中谈到半导体产业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
大概意思就是,假如美国不将半导体卖给中国,中国的技术就很难发展。
那么这话对不对呢?不全对!
这还有一半对,一半不对?
今天就围绕这个问题来说一说。
国外的半导体技术早期的半导体技术,至少是半导体开发技术方面,美国一直走在了前面。
所以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可谓是一家独大,说是垄断都不过分。
以光刻机为例,尤其是高端EUV光刻机,这台设备的核心技术几乎都在美国的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能够让荷兰的阿斯麦断供中国光刻机最关键的一条原因。
再比如如今的工业发展,进入到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人工智能芯片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存在。
英伟达的阉割版人工智能芯片H20,都可以在中国的市场上卖出高价。
(注:一万两千美元到一万五千美元)。
H20的性能就不用多说了,毕竟是阉割版的。
至于中国市场接受不接受也不说,但英伟达能喊出这个价格,至少说明了英伟达对自身芯片的信心很高。
那么有这份信心,至少说明了,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厉害。
如果这样看来,美国的半导体技术比中国要高很多。
是不是离开了美国的半导体技术,中国就难了?
自信一点,来看看这些年的变化。
中国半导体技术是被硬生生的逼出来的早在2016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了对中国的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打压,代表事件是对中兴公司的限制出口。
到了2018年的时候,美国更是限制中兴公司购买美国产品,也是这一年中美之间关于半导体领域的争夺正式开始了。
每过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领域的打压,就要升级一下,口袋也越收越紧。
2022年的三月份,美国更是提出了四方芯片联盟。
什么是四方芯片联盟呢?
就是美国联手日本、韩国、还有海峡对面中国的一个省,对中国芯片市场的又一次打压。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面对美国的打压不仅仅有以上这些,还有更多,可谓罄竹难书,不说也罢。
那么从这些事情来看,似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地步。
其实不然,任何事情都具备两面性,来看看表面后边的事情。
首先提问,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打压的越来越严厉,层层加码?
其实道理很简单,开始的打压没有见效,后来的打压感觉不够,现在的打压才会层层加码。
不讲技术说数据。
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破万亿大关,这怎么解释?
在美国的打压中,中国芯片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走上了国际。
很神奇是不是?
再举例。
2018年美国禁止中兴公司购买美国零件,当时中兴公司的零件有20%到30%是从美国购买的。
到了2020年美国扩大制裁范围,将中国顶尖的芯片制造公司中芯国际拉入黑名单。
但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世界增长最快的二十家芯片公司,有十九家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硬生生的逼出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不说别的,在2022年美国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就进行过一个评估,认为完全禁止美国公司将半导体产品出口给中国,最终美国得到的结果是丢掉全球18%的市场,以及37%的收入。
不仅如此,每年美国要在半导体行业多支出四百五十亿到一千二百五十亿美元的运营成本。
最麻烦的是,运营成本的提高,会导致芯片价格的上扬,将芯片价格推高到35%到65%。
到了2024年年底的时候,在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中芯国际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宣布,对二十八纳米制程芯片进行降价处理,从原来的两千五百美元,直接降到了一千五百美元。
40%的降价,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中国芯片技术的成熟度非常的高,管控的成本可以压很低,所以可以降价销售。
说道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
为什么呀?好好的钱不赚,怎么就搞降价呢?两个原因。
首先要理解,人类最求科技,研发科技的目的是什么?
有一句话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又是什么?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而人类生存的保障,不是那些价格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价格可以让所有人类都能接受的产品。
也就是说科技的目的是为了将产品的价格打下来,让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石。
再说的直白一点,发展科技就是为了让人类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就是为了打掉虚高的价值。
所以中国在这方面做的一点都没有错。
中国发展这些年下来,任何科技的实现和发明,都是为人类的生存做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旦在一个领域得到突破,这个领域的一些产品就会直接变成白菜价的原因。
其二、私心。
外国有高福利高待遇,这话说了很多年了。
那么为什么外国就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呢?
简单的说就是产品的溢价,让外国获得了远高于产品本身的利润,这些利润然后反馈给了企业的员工,再通过政府反馈给当地的老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柬埔寨的收银员一个月只有几百块,而欧洲的收银员就有上万块的原因。
抛开购买力不谈,就说数字,看的人让人心惊,从而产生羡慕。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有一段时间流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原因。
以汽车为例。八十年代初期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大发车。
黄色的外壳出厂价两万八千元,但经过车贩子一到手,直接飙升到了五万两千元。
这车好吗?不好,有着很多的设计缺陷。
但中国不是没有吗?
所以就算是两万八千元,溢价了很多。
但就算是这样,从1984年开始到1999年,大发车生产了三十多万辆。
后来又是夏利,三十年卖了二百多万辆。
夏利好吗?同样不好,人家叫冬暖夏凉,它是“冬凉夏暖”,但二百万辆的销售是现在车辆难以企及的高度。
还是同样的话,中国不是没有吗?就得接受。
当然接受归接受,学习才是关键。
截止到1987年,在天津微型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从1984年的8%,迅速提升到了85%。
这就为后来汽车市场上,低端汽车中国制造取代外国制造打好了基础。
而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汽车的描述是劣质。
就想问一句,都低端车了,还想怎么样?或者从无到有,还想怎么样?
当然这话说的有点太苛刻了,花钱就是为了享受,买回去之后毛病多,谁不生气?
抛开这段时间汽车的品质,看看现在的低端车呢?
至少比过去要好吧!
而且中国在中端汽车也有长足的发展,甚至在高端汽车也可以和国外一较高下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国外的汽车一开始是全面占领,汽车的价格溢价不少。
当中国出现了低端车的时候,外国车企不害怕,它还有中端和高端车。
可以再溢价,高福利高待遇依然不会减少。
但中国汽车冲击了中高端之后呢?
溢价存在吗?
不存在溢价,汽车的价格就被打下来了,一般的人咬咬牙买不起高端的,中端的还是可以拿的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汽车市场从无到有就出现了,甚至有着和国外更有力的竞争条件。
那么半导体领域的变化和汽车领域的变化也是一样的。
销售价格打下来了,利润是少了,但市场变多了。
而对方想要跟进,也要将价格拉下来,不然市场就没了。
但国外的价格能不能拉下来,是一个问题,因为去掉溢价成分,它的成本能有中国的低吗?
对于中国来说,市场不就来了吗?
将问题拉回到美国不卖给中国芯片,中国技术很难发展。那么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流程是将对方请进来,用市场换技术,然后再升级。
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确实有对方不卖给中国,中国技术很难发展的情况。
但仅仅是很难,不是不能。
要知道在新中国建立之处,中国还不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手,一点点创造出来的吗?
这些例子很多,都不用举。
只是很难,不是不能。
所以抛开不是不能的前提,教授的话放在市场换技术的阶段,不能说是错的。
可现在是市场换技术的阶段吗?
中国二十八纳米制程的芯片都出口了,还让中国成为芯片出口大国。
所以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而这个时候,美国对高精尖的半导体技术看管很严。
对于中国来说这不是问题。
半导体的基础已经夯实,想要发展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比之前难吗?
从零到一很难,但从一到二会变的简单许多。
所以中国的芯片技术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看看2025年吧,会有惊喜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
二十八纳米都白菜价了,是不是意味着更高端的芯片会大量的出现呢?
会不会是七纳米呢?
如果七纳米开始大量出现,那么更高的是不是突破了呢?至少快突破了呢?
还是静下心来等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