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26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山东寿光启幕。以“绿色·科技·未来”为主题,本届菜博会突破传统农业展会边界,深度融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了一场颠覆想象的农业科技盛宴,向世界展示着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走进超元VR火星馆,一场跨越时空的农业革命正在上演。戴上VR眼镜,游客瞬间“穿越”至模拟火星生态系统,见证中国设施农业智慧在星际绽放:
火星农场奇景:在虚拟火星大气中,寿光蔬菜大棚技术被“移植”至红色星球,传感器雾化系统模拟“人造晨露”,智能机器人穿梭田间授粉、喷洒——科幻场景背后,是18项专利技术支撑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沉浸式产业赋能:该项目由寿光农业控股集团打造,不仅成为文旅新地标,更探索将寿光农业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资产,推动农业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我竟然能用意念操控机械臂播种,还亲眼看到番茄在火星环境中生长!”来自南宁的游客李月新惊叹。虚实交融的体验,让农业科普变得触手可及。
人工智能:重构农业全链条的“智慧基因”在45万平方米的展区里,AI技术正深度重塑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
智能农机矩阵:十号馆的喷雾机器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导航,农药用量减少25%;智能物流系统节约80%人力,效率革命触手可及。
技术突破亮点:微藻自养培养系统:500平方米年产600万株组培苗,刷新单位面积产量纪录。稀土补光技术:作物增产30%,生长周期缩短20天,技术已产业化,预计年产值超5亿元。
产学研协同:寿光构建“政府搭台、院所出智、企业转化”生态,联合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机制。
“过去育种靠经验,现在AI能自主推理植株优势基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建的智能育种机器人,正是本届菜博会AI赋能农业的缩影。
未来教育:播种“数字农人”的种子在蔬香里研学馆,200名小学生正通过AR种植手册探索“种子盲盒”挑战:
三维课程体系:小学生听“农圣故事”激发兴趣,初中生进“科技解密局”培养思维,高中生参与育种实验,形成“文化+科技+生态”育人闭环。
产业人才培育:寿光通过“数字新农人”计划,年培训超2500人次,为现代农业输送“数字工匠”。
科技转化:从实验室到田野的价值跃迁“菜博会的价值不仅是展示,更是构建农业创新生态。”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尹爱军介绍,本届展会将有6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包括:
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新疆棉花基地应用后,节水30%、节肥20%,产量提升15%。
区块链溯源技术:为农产品建立“数字身份证”,京东等平台已覆盖多品类,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全程生产信息。
全球视野:寿光模式引领农业新潮流寿光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标杆,正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攻关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产业升级”良性循环。从元宇宙火星馆到智慧农场,从AI育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