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北攻南:病急乱投医的鲁莽之举,断送了太平天国的最后一线生机

星空影视菌 2025-04-14 15:08:33
前言

小船飞快地向南划去,在狭窄的船舱里,李秀成满脸痛苦地扭头看向北岸的战场。那边,烟雾弥漫,炮声隆隆,一片混乱,到处都是死亡的气息。黑夜被这一幕幕惨烈的场景定格,仿佛变成了恐怖的地狱。

对那些仍在烂泥地里拼命逃跑的太平军士兵来说,现在经历的一切,就像是个甩不掉的恶梦,长得好像永远都醒不过来。

后头追兵一大堆,眼前又是大浪滔天的江水,箭和炮弹像雨点一样从黑漆漆的天上砸下来,四周不停有人像稻草一样被甩出去、倒下,可大伙儿还是拼了命往岸边那几艘快挤不下的船上挤,那几艘船,就是今晚咱们能活下去的最后指望了。

就在那附近的江面上,湘军的船只还在猛劲儿地放炮,炮声隆隆,炸得水花四溅,都有好几米高。那些还没跑远的船只,一旦被打中,立马就散了架或者翻了个底朝天。好多战士掉进了水里,他们在浪头里拼命扑腾、大喊大叫,可最后还是喘不上气,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溺水的尸体、鲜红的血液,在翻腾的浊浪里飘荡。深夜时分,火光熊熊,刺眼夺目,让李秀成看得眼睛生疼。四周传来一阵阵凄厉的喊叫和痛哭,这位四十岁的太平军头领,正碰上他这辈子最惨的一次逃跑。

1863年6月,忠王李秀成带着大军转头攻打天京,当他们走到江北九洑州准备往南过河时,湘军从后面追了上来。那几天雨下得特别大,江水猛涨,路都被冲坏了,船也根本不够用。太平军在水上和陆地上都被敌人死死围住,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掉。结果,好几万精兵,一半被杀,一半自己跳江了。能逃到南岸的士兵,十个里面都不到一个。

【进北攻南:盛怒下的鲁莽之举】

1862年9月份,曾国荃带着他的吉字营军队打到了天京南边的雨花台。这时候,忠王李秀成接到命令,得从苏州带三十万大军回去帮忙守天京。按理说,他们人多势众,武器也好,应该挺有优势的。可是,打了整整44天的大仗后,太平军还是没能赢,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退了。

雨花台一战没能解围,湘军顺势在城墙脚下站稳了脚跟,天京原本牢不可破的防线也被撕开了口子。天王一听这消息,火冒三丈,直接在朝堂上狠狠训斥了战役的总指挥李秀成,还剥夺了他的忠王爵位。为了搞定城外那些盯着他们的强劲对手,洪秀全紧急下令,让忠王立马带兵渡过长江往北推进,接着转头向西攻打皖北、湖北这些地方,实施起“北上攻南”的计划。

这个计划有三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想让长江南岸的湘军调头回防北岸,这样天京那边的军事紧张就能松一口气了。其次,咱们得重新拿下皖北、淮南那些产粮的地方,毕竟天京的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得想办法解决。最后,还得跟豫皖那边的扶王陈得才和捻军张洛行部联手,把皖北的军力给振作起来,往鄂省进军,把天京上游的防线给重新建起来。

说白了,“进北攻南”这计划,做起来还是有戏的:湘军现在把主要精力往东边使,兵力也都往天京那边凑,这样一来,他们后面就空了不少。你从和州一路往北到武昌看看,除了庐州和安庆那边有人守着,剩下的地方基本都是空荡荡的,有好几百里地。要是咱们计划得好,快速偷袭一下,说不定能一下子就把他们给打趴下了。

不过,打仗这事儿,光盯着有利条件可不行,还得老老实实瞅瞅自个儿有啥毛病,还有动手干的时候可能会碰到的那些真难题:

首先,曾国荃的部队虽然已经开到了城边,但他们总共也就两万多人,对天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麻烦。再看看太平军这边,他们刚刚在雨花台吃了败仗,军心乱糟糟的,士气也提不上来。而且,他们的将士们又老又累,急需休息。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急着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远征,真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另外,天京的军队出其不意地攻打湘军的后方,巧妙地把身边的危险转移到了外面的战场上,也就是“从北进攻南方”的策略。这乍一看,好像挺像古代兵法三十六计里的“围魏救赵”,但仔细琢磨琢磨,其实只是洪秀全自己单方面的想法罢了。

那时候,“北上南下”的策略,跟1860年那次“佯攻湖杭”后掉头攻打江南大营,还有第二年“联手拿下湖北”以解救安庆之困的招数,从打仗的方法上讲,简直是异曲同工。说白了,就是偷袭敌人的老窝,让对方不得不调兵回来救火,这样咱们就能趁机解救自己的重要军事据点。

打仗的关键在于攻其不备,就算是再巧妙的策略,老是用那一套,没多久敌人就能看出你的真实打算,这样一来,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更别提太平军这回碰上的对手,是心思深沉、战场上稳如泰山的曾国藩。

最后,咱们得说说最重要的事儿。眼瞅着局势越来越紧张,太平天国那两位大佬,洪秀全和李秀成,他们之间的战略矛盾不光没解决,反而越来越大了。洪秀全为了守住天京,那是豁出去了,有点儿走火入魔的感觉。而李秀成,自从1860年打下了苏州,心思就全放在了江浙那片地儿上,对于救天京这事儿,他那是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甚至心里头还有点儿不乐意。

总的来看,面对这么多不好的情况,“进北攻南”的计划能不能顺利搞定,并且达到想要的结果,真的挺让人怀疑的。不过,雨花台那边没救下来,天王现在火大得很。李秀成这时候正背着罪名,哪里敢不听命令,只好硬着头皮接下这个差事。

但在做决定那会儿,大家伙儿都太冲动了,而且带兵往北打的主将李秀成心里还不乐意。这么一来,整个“北上打南边”的计划,在一开始出兵的时候,就好像被一片乌云给罩住了,看着就不太妙。

【从趁虚而入到强行攻坚】

1862年底,雨花台战役打完才一个多月,那边战斗刚停,这边数万人的先头队伍就急着往北走了。带队的是章王林绍璋和对王洪春元,他们也没怎么提前准备,更没有战前动员,就这么带着人从天京下关出发了。那天还下着大雪,他们就这么冒着雪渡过江,匆匆忙忙地往北赶。

这时候,天王下令让驻守在皖南各地的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率领的太平军部队,赶紧往西边进入江西和湖北,拖住那里的湘军,好给江北的李秀成部队打配合,支援他们的战斗。

8号那天,先锋部队在江北的九洑州上了岸,他们来势汹汹,挡都挡不住。首先就攻破了清军李世忠把守的两浦防线,然后继续往南走到和州,接着又转向西边。这时候,北岸的那些郡县防备空虚,当地的湘军也一点准备都没有。就这么短短几十天,和州、含山、巢县这三个地方,一个接一个地被太平军给占领了。

先锋部队首战告捷,这时候要是忠王能带主力赶紧跟上,说不定能在湘军布好阵势前,就把皖北的防线给打通了。接着大军就能一路冲到湖北去,曾国藩要是突然碰到这事儿,肯定得慌神。到了那时候,“北上攻南”的策略说不定真能带来大惊喜。

但在1863年1月份的时候,常熟那边的守将骆国忠突然叛变了,跑去投了敌人。本来忠王是打算往北走的,可因为这个变故,他放心不下苏福省的情况。眼看就要过江了,他又火急火燎地转头去了苏州,忙着安排平定叛乱的事情。

常熟那边打了好久都打不下来,西边的江北战场又老是出状况,李秀成没办法,只能先放下苏南的战斗,赶回天京。他还把江南护王陈坤书、顾王吴如孝、爱王黄崇发等人带着的三十万大军给调集起来。到了2月27日,李秀成自己带着大军从天京的下关、中关渡过长江,一路往北赶。

在安徽那边,太平军的前锋人手不够,只能先跟湘军在巢县、含山那边耗着。他们还得提防后方的李世忠,他从两浦那边打回来,让太平军更没法继续往前走了。

曾国藩瞅准时机,从四面八方调集人马,赶紧去支援无为和庐州那边。这样做,一方面挡住了太平军往西边冲的势头,另一方面,也在长江上游建起了第一道防护墙。

战场情况变得特别快,好机会更是一眨眼就没了。忠王因为要去东边帮忙,所以总攻的时间就被拖了两个多月。这时候,上游的湘军防线已经准备得稳稳当当,原本打算的“钻空子”进攻,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硬攻了。

更糟糕的事儿来了,太平军那边情报保密没做好,李秀成和干王洪仁玕写的信,不小心被湘军给拿到了。湘军一看,嘿,太平军的整个打仗计划都明摆着。

这样一来,湘军就完全知道了“从北打南”的打算,连太平军有多少人马、要走哪条路进攻,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

曾国藩在摸清了局势的底细后,心里就有了数,指挥起来也毫不慌乱。他更加坚信,敌人那些小动作,不过是想牵制我们在下游的兵力,好去增援上游,解救金陵之困。打那以后,不管江北那边的战况怎么变,湘军的主帅都稳如泰山,不为所动,铁了心要把天京团团围住。

【西进:艰难辗转皖北战场】

主力部队成功渡江后,立马分成了两队人马。护王陈坤书和爱王黄崇发他们带着一部分兵马,留在江北跟李世忠的敌军周旋,还趁机占领了江、浦这些地方,好给李秀成的部队后面做掩护。另一边,忠王亲自带着二十多万大军,飞快地向西边进发,打算穿过皖北,直接打到鄂省去。

从4月份头几天起,护王带领的部队连续几天攻打长江北岸的湘军营地,成功占领了两浦那片地方。李世忠打不过,只好逃到大胜关去了。

4月底,忠王率领的大部队沿着和、含、巢这些地方一路打到了无为州,重点猛攻西北边的石涧埠。湘军里的一个叫刘连捷的官员,他让士兵们靠着堡垒拼命抵抗,就是死守也要等到援军来。太平军在城外建起了上百个营地,没日没夜地围着打,两边就这么僵住了。这时候,李秀成又分出部分兵力去攻打庐江县。

五月份头上,李秀成带着队伍把石涧埠围了有半个月了。天气是一天比一天热,加上连着下了好多天大雨,军队里生病的人特别多。这时候,湘军的援兵也开始一个个到了。为了避免被敌人从两边一起攻打,六号那天,忠王决定撤退,同时往北去庐江。另外,对王洪春元、爱王黄崇发他们带领的先头部队也从江浦那边来支援。三支队伍汇合在一起,一起攻打庐江县城。

看到庐江形势危急,曾国藩赶紧下令手下最能打的大将鲍超,带着霆军从皖南过江去增援。而李秀成往西打的目的不是占领城池,就想找个突破口快点进入湖北。庐江攻不下来,他8号就放弃了围攻,转头去攻打舒城西南,没成功后又跑到西北,直接冲着六安州去了。

五月中旬那会儿,李秀成亲自跑到六安城下指挥打仗,跟敌人硬拼了十天。但湘军死守着城墙不放,太平军损失很大。后来听说鲍超从庐江、刘连捷从无为那边带兵来支援,忠王没办法,只好又下令撤军了。

这么看来,太平军的大部队过了河之后,湘军那边早就准备好了,各个城池都关起门来死守,就等着太平军来攻,好以不变应万变。李秀成带着他的队伍,在皖北这几个州县跑来跑去,打得特别辛苦,不光士兵伤亡惨重,还慢慢落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攻打城池攻不下来,跟敌人干架也打不赢。

之前忠王本打算在六安跟捻军的张乐行和扶王陈得才的队伍汇合,然后一起进军湖北,解救京城之围。可真是倒霉到家,六安没攻下来不说,又听说陈得才已经带着队伍跑到陕南去了,张乐行更是在4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打了败仗,丢了性命。

更严重的问题是,皖北现在正是庄稼没收成的空档期,太平军的士兵们既缺兵又少粮。李秀成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原本要往西走的计划,带着队伍转头去了寿州找吃的。

寿州这个地方,因为战乱连连,变得满目疮痍,一片荒芜,老百姓穷困潦倒,钱财也都耗尽了。清军还在皖北搞了个“坚壁清野”的策略,搞得太平军没地方歇脚,也没粮食可抢。这样一来,因为生病和饥饿而死的人越来越多,疾病和伤痛也跟着扩散开来。湘军又一直追着打,步步紧逼,李秀成没办法,只好在六月初放弃了“从北往南打”的计划,掉头往回撤。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往北走的时候,好几十万人马声势浩大,但回头往东走的时候,兵力大减,啥也没捞着,这结果对主帅李秀成来说,真的挺难咽下的。所以在回来的路上,忠王李秀成又琢磨了个新招儿,他打算“掉头去打扬州、六合,接着偷袭南通、泰州,好跟苏州、杭州连成一片”。

在扬州、南通还有泰州那片地方,就是大家常说的里下河区域,那地方海盐特别多,水上运输也很繁荣。李秀成心想,要是能把里下河打下来,一来可以直接在那里搞粮食和草料,二来镇江的清军,他们跟扬州就隔了一条江,看到太平军的厉害,说不定就自己吓跑了,都不用打。

镇江一旦被攻下,咱就能借道天京北边的燕子矶,从上游走水路,把粮食军饷不停地送到京城。只要这补给链不断,曾国荃手底下那点兵马,咱还用得着担心吗?

当“进北攻南”的计划走不通时,“回头攻打扬州”这招儿还挺管用——虽说在上游的湖北、安徽那边儿没啥大动作,但把下游的扬州、镇江当作突破口,另外找条路子送粮食,也算是给天京解围的一个好办法。

曾国藩察觉到,李秀成的部队没按老路从巢、含、和那边撤回,也没经过太平军把守的两浦地区回南京,反而是直接往东,朝着扬州边上的天长奔去了。这种奇怪的行军方向,立马就让湘军的头儿提高了警惕。

曾国藩打算学学太平军的战术,他决定用一招“调虎离山”,在天京城周围发动新的攻击,好让李秀成别再往东边打了,赶紧撤军。

6月13号晚上,曾国荃让吉字营里的猛将李臣典趁着黑夜去偷袭雨花台的石城。从天京那场大战结束后,两边已经停战好几个月了,石城的守军放松了警惕,结果一下子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石城还有聚宝门(就是中华门)外面的九个石头堡垒,全都被湘军给攻占了。太平军听到消息后,立马派大队人马出去迎战,想抢回失地,但都被湘军给打败了。

雨花台堡垒,那是太平军打造得最结实的据点,它就矗立在天京的南边,正对着曾国荃湘军的营地。这个堡垒就像是保护京城的大门,是最后一道关卡,战略位置特别关键。

听说守了十一年的防线全被敌人攻破了,天王觉得局势特别危急,赶紧命令江北的李秀成带兵回来帮忙。忠王李秀成心里也很着急,怕天京那边的情况越来越糟。虽然他6月10号刚到天长,但6月16号就急急忙忙带着队伍撤走了。

“北上南下”行动来得急去得也快,李秀成带着三十万大军,在皖北各地苦战了好几个月。结果,一座城池也没攻下来,路上还损失了不少兵马。更糟糕的是,当他们往回撤的时候,还有一场更大的浩劫,正悄悄逼近这支已经历尽艰辛的队伍……

【南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1863年6月头几天,李秀成率兵往东打天长的时候,皖北的湘军瞅准机会,开始大规模反攻,把之前丢掉的地盘一一抢了回来。太平军那边,因为老打败仗,士兵们没了斗志,心情低落。湘军一看机会来了,猛攻过去,结果太平军刚拿下的巢县、含山、和州这三个地方,没过多久就又被湘军给占了。

湘军接连在巢县、含山等地取得胜利后,开始调集大量兵力,全力向两浦地区推进。这块地方特别重要,因为它既是忠王回天京的必经之路,也是太平军能够安全南下的最后一道防线。

忠王解除天长包围后,带着人马从仪征、六合一路冲向江浦、浦口。从6月20号起,李秀成的部队开始分拨从九洑州过江。但那段时间天天下大雨,江边都堵了,路也塌了,加上船又少得可怜,所以部队撤得特别慢。这时候,湘军的萧庆衍、刘连捷、鲍超他们带着追兵从后面赶了上来,彭玉麟、杨载福也开着水师的战船在江上摆开阵势,打算拦住太平军南渡的去路。

6月25号那天,湘军大军压境,浦口的太平军吓得赶紧丢了城逃跑。同一天,江浦的守军也是没打就撤了。接着,这两座城的士兵都一股脑儿地往九洑州跑,都想赶紧渡江南逃。这样一来,李秀成的部队后面就没人了,湘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两浦,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江边,打算给那些逃跑的太平军来个狠的。

天上大雨如注,脚下全是烂泥,大江又在前方挡道,湘军还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候,又听说两浦失守了,那些还没撤走的太平军士兵立马就慌了神。大家什么都不顾了,一股脑儿地往岸边冲,想尽办法找小船逃生。

六月里,九洑州渡口那儿,太平军队伍乱成一锅粥,吓得不行。既没有将领出来指挥打仗,也没有士兵在后面掩护,忠王也管不住手下的人了。准备过江的部队,彻底乱了套,败得一塌糊涂。

湘军很快就杀了过来,那些被困在渡口的太平军士兵,有的慌忙逃向了九洑州那座孤岛,剩下的不是慌不择路被乱刀砍死,就是被枪炮打死。就算有些人好运坐上了南渡的船,也逃不过湘军水师的炮弹,最后都被炸得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在渡江战役打响前,李秀成麾下还有浩浩荡荡十几万大军。但等他们过了江,人数就锐减到了四五万。不仅如此,他们还丢下了好多马匹和军用物资在北岸。剩下的部队因为粮食不够吃,实在没法站稳脚跟,只好分散跑到苏州、杭州这些地方去。最后,真正能回到天京的,也就只剩下一万五千人了。

打完太平军渡江的主力后,6月30日一大早,杨载福和李朝斌就带着15营的水兵,猛攻九洑洲的敌军。那天,湘军放了好多炮,一直不停地轰,直打到晚上很晚,九洑洲就被攻下来了,岛上的两万多人全没了。九洑洲一丢,太平天国在江北就没啥要塞了,湘军的水兵在水面上随便走,畅通得很。可这样一来,天京的水上运粮的路就被完全堵死了,开始闹粮荒了。

洪秀全的那个“进北攻南”计划,一开始就急急忙忙,到最后也是草草收场。他太过冲动,结果这个计划落得个极其凄惨的下场。

李秀成带领的部队,原本是太平天国后期最能打的精兵,但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这样一来,太平军的整体力量又被削弱了不少,想要解救天京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转眼间,7月的炎热天气就到了,可太平天国却要在这个大热天里,迎来最冷清的末日!

0 阅读:101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