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洵阳:17个月坚守,17000人殉城,太平天国最惨烈的九江之战

缘史记 2025-04-07 10:58:44
前言

说白了,我已经拿定主意,就是死也要守住这里!

1858年,就是咸丰八年的那个春天,三月里,九江那场恶战眼看要收尾了。这时候,湘军往城楼上射了封劝降信。可太平天国那边守城的林启荣大将军,人家压根儿没多想,立马就表明了态度!

一个月后,这场拖了很久的战争总算是湘军攻进城里给结束了。满天的火光,城里到处都是烟,没过多大会儿,林启荣的尸体就在那些破烂房子里被翻了出来。

为了出气和显示威风,湘军头领李续宾居然下令剖开“匪头子”的肚子。可让大家惊讶的是,这位太平军的勇猛将领肚子里,翻来找去,只有草根树皮,一粒粮食都没见到。

但就是这么个敌军头领,带着手下那些饿得快没力气的太平军士兵,在没有子弹、粮食也快吃完的绝境里,竟然还是把湘军的陆军和水军硬是给拦在了城外,一挡就是一个多月。

就算湘军的将士们早已看淡了生死,两边打得不可开交,但看到眼前的场景,他们也都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亲自上了战场,更是忍不住感慨:“林启荣那坚韧不拔的劲儿,咱们真是比不上!”

九江,这个位于江西的要地,就像是整个江西地区的门户。在太平天国时期,它是长江中游最难攻破的据点。湘军和太平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极其残酷的城市争夺战,这场战斗可以说是他们交战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

九江孤城屹立不倒,林启荣誓死不投降,人少却敢对抗大军,用生命捍卫信念——他就这样在九江坚守等待援军,赢得了太平军中第一防守猛将的大名。

可是,十七个月的苦苦支撑,还有那一万七千勇士的牺牲,最终也没能迎来期盼已久的胜利。1858年春天快过去的时候,重镇九江失守了,这就像丧钟一样,宣告着太平天国正慢慢步入一条动荡不安、无法回头的绝路……

【武昌失守】

1856年9月,太平天国那边突然闹起了“天京事变”,一下子从顶峰摔了下来,损失惨重。这时候,清朝政府瞅准机会,趁着他们内部乱成一锅粥,赶紧在湖北、安徽还有江南、江北这些地方,一块儿发起了猛烈的反扑。

武昌,那是大清在湖广地区的首府,也是湖南湖北两省钱财粮食的集中地。从1855年春天那会儿起,这里就被湘军的大批兵马给团团围住了。在那之前,太平天国已经好几次想要派兵来救这个地方了。

可是,因为一场残酷的内部斗争,东王杨秀清遭到了杀害,这导致太平军的指挥中心彻底崩溃,整个军事行动都变得乱七八糟。再加上,事变中有好几万来自两广的老兵不幸丧命,太平天国实力大减。面对清军在多地的反击,他们已经有些难以招架,更别提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昌,实在是顾不上了。

说白了,武昌的守城大将韦志俊,他有个哥哥,就是“天京事变”里那个杀人如麻的北王韦昌辉。虽说现在那个罪魁祸首已经被干掉了,但韦志俊因为跟这“北奸”有亲属关系,身份就变得特别尴尬。所以,就算他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其他太平军的将领也不太愿意同情他,更别提豁出命去救他了。

武昌被围了很长时间,粮食快吃完了,东西也越来越少,军事上的压力还越来越大。韦志俊真是头疼得不行,里面外面都是问题。他还怕受到他哥哥的牵连,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根本没有心思再守城了。想来想去,他决定放弃武昌,带着人先撤,保存点力量,以后再找机会打回来。

1856年12月19号一大早,武昌江那边风雨交加,乱得很。韦志俊就留了一点点兵在城里假装防守,好让围城的敌人摸不清状况。他手下的大部队,趁着天黑,悄悄地出了城。然后,他们就坐船和木筏,顺着水路逃跑了。

韦志俊借着天气的帮忙,又玩了一手巧妙的空城计,结果两万多原本被重重包围的太平军就这样顺利逃出生天。不过,虽说“武昌解围”这一招在战场上挺管用,但说实话,这也遮不住太平军在整体战略上越来越吃力的真相。

守住武昌是掌控湖北乃至保护下游地区的重要一环,一旦这个地方被攻破,太平天国在湖北的局势就迅速恶化。

湘军打下湖广的中心城市后,有了水军的帮忙,他们顺势分三路往东打。他们沿着江边一路清扫,南边北边都照顾到,接连打下了黄州(就是黄冈)、蕲州(也就是蕲春)这些湖北东边的重要地方。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底,他们硬是把湖北的太平军逼到了下游的江西地界。

“天京事变”的后续麻烦开始显现,这次内部争斗对太平天国的一大直接影响,就是让湖北整个地区迅速被攻占。

从1857年初那会儿起,湖北那边打仗的两边暂时停了火,湘军就开始把主要力气往东边使,目标直接对准了江西。按照曾国藩的打算,“先拿下上游,站得高看得远,最后直接冲金陵去”,他们在收复了武昌之后,下一个要抢的地方,肯定就是湖北和江西交界的那个重要城市九江了。

【携胜东进】

九江这个名字,是因为好多条河流都在这儿汇合得来的。它北边靠着长江,就像是湖北到江西水上必经之路的一个大门。往东边走,挨着的就是湖口,那是鄱阳湖要进长江或者出长江的必经之路。

这里地处交通要道,又靠着水路天险,这样的地理位置真的是老天赏饭吃,一直以来都被叫做“掌控赣州的关键之地”,军事上也是各方都想抢占的地方。

湘军打算往东边打,想要拿下金陵,那九江这块地方就非得过不可。在太平天国守长江的计划里,九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只要守住了九江,就能往上面帮忙救武昌,还能和下游的安庆一起,挡住敌人从西边来,保护好天京。

1853年八月那会儿,就是咸丰三年,太平军一路往西打,拿下了九江。到了第二年六月,林启荣这家伙,他当时是个殿右十二检点,就被派到九江来带兵防守了。

林启荣一到九江,立马带着军民动手加强城墙,多添了些大炮,把护城河挖得更深,还到处建起了木头栅栏和营地。他看地形来安排兵力,重点守住北岸的小池口、南岸的梅家洲,还有东边的湖口。这样一来,九江周围就形成了一个防御网,北边南边互相帮忙,好几个地方都能互相支援,防守得更深了。

1854年底,九江湖口那场大战里,林启荣和翼王石达开联手,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湘军的步兵伤亡惨重,原本威风凛凛的水军也是损失惨重,船只不是被烧沉,就是沉了底,剩下的也被堵在了湖口,分成了两部分,外江和内湖的军队都顾不上彼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年。湘军的主帅曾国藩,那叫一个羞愧难当,打完仗后,他甚至想跳河自杀。

1855年3月份,武昌又一次被攻陷了,湘军的主力没办法,只能掉头回去支援湖北。可曾国藩却让猛将塔齐布留在九江继续攻打。没想到,塔齐布在城下连连吃亏,心里头又急又气,结果身体扛不住了,到了6月份,就在军营里头因为吐血去世了。这样一来,太平天国在九江的危机就解除了。

“天京事变”过后,林启荣得知湖北那边的战况越来越糟,心想战火很快就要烧到下游这边来了。于是,他立马行动起来,每天不分昼夜地增加防守装备,又忙着收集粮食,紧锣密鼓地为保卫九江做起战前准备。

1857年1月4号那天,湘军里的猛将李续宾,带着八千精兵,把湖北打了个遍之后,第一个冲到了洵阳。他和杨载福的水师,四百多条大船,在水上和陆地上一起动手,又朝着九江冲了过去。与此同时,长江北岸那边,清军的都兴阿部,也带着骑兵步兵,朝着小池口发起了进攻。

在鄂东战场上,部队势如破竹,现在三支胜利的队伍齐聚一堂,将士们心里头都有点飘飘然。毕竟之前老是在这座城下吃亏,全军上下都憋着股劲儿,想要一雪前耻。

由于九江那边现在人手不够,又没援兵,李续宾就和杨载福商量了一下,决定用水军和陆军一起猛攻,打算在六天之内就把城给拿下来。

【速攻急战】

1858年1月7日那天,湘军头一回动手攻城。他们带了好多茅草和柴火,一股脑儿冲向九江城墙。遇到壕沟,就直接扔茅草填平。有枪炮帮忙挡着,城外那些木桩、竹签子,很快就被烧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了。

随后,李续宾带着一帮不要命的家伙,连着冲了二十多回城墙,攻势相当凶猛。林启荣,他亲自站到城头上,指挥各路军队没日没夜地死守。敌人要是离得远,他们就用火炮和箭射回去;要是敌人靠近了,就直接往他们身上浇热油和开水。就这样,他们一次次地把湘军想要攻进城里的念头给打消了。

一开始打仗就输了,李续宾想快点打赢的希望就落空了。连续几天猛攻,湘军死了伤了很多人,军队的士气低落,再打下去就难了。反观太平军,他们不急不躁,等着湘军来攻,结果自己没怎么受损,反而守城的决心更强了,士气也更旺盛了。

在长江的北边,都兴阿正准备发起攻击,但他远远看着小池口那边,“守着险要地势,筑起了坚固的堡垒”,觉得攻打起来难如登天,完全找不到突破口。再加上听说皖北的太平军可能随时会往南打过来,他只好先放下小池口这边,转身去整顿军队,准备迎战可能的增援。

1月13号那天,湘军的大头头曾国藩跑到九江前线,跟都兴阿、杨载福、李续宾碰了个头。他们商量了一下,觉得硬攻猛打太冒险了,就先停了这打算。大家决定先休整一段时间,等过完春节,再重新发动大进攻。

但林启荣不打算顺着湘军的新年打算走,大年三十晚上,他会跟湖口的黄文金部一块儿动手,直接攻打离九江不到三公里的孙家垅湘军营地。可没想到,半道上被李续宾给发现了,他立马分三路出兵迎战。两边打得难解难分,都有伤亡,僵持了好几个钟头,最后才各自撤了回去。

1月30号那天,都兴阿和杨载福带着水军和陆军一起去打小池口。湘军里头最厉害的霆字营打头阵。守在北岸的太平军死守着城墙不放,他们拼命往下面扔炮弹、射箭,跟下雨似的。结果湘军死了二百多人,进攻就停下来了。就连猛将鲍超在攻城的时候也被打伤了。

九江战役头一仗,林启荣花了好多年打造的水陆防线真是固若金汤,湘军因为缺少大炮,根本打不进去。可另一边,九江的太平军人数不够,也组织不起啥大反击。两边就这么打了二十多天,你来我往,但谁也没能占到便宜,谁也没拿下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的城墙特别结实,湘军又没啥好办法攻破,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后来,曾国藩和胡林翼改变了打法,觉得“只能挖长沟围城”这个办法才行,就让前线的士兵动手挖起了围困九江的长沟。这样一来,九江的战斗就变成了持久战,两边都打得特别辛苦。

【长围久困】

从1857年2月起,李续宾动员了好多老百姓,在城外面挖了六条又深又宽的大沟,每条都长达三十几里。这些沟有二丈深,三丈五尺宽,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把九江给围了起来。而杨载福,他带着十多营的水军,守在了北面的江边上。

那时候,林启荣总共三次派兵出城,想要拦住和搞乱敌军挖土盖壕的行动。但湘军早有准备,他们躲在壕沟里,拼命抵抗,就是不让太平军得逞。到了3月份,两边都打得不轻,不过湘军的三面长壕还是慢慢建起来了,形势开始对九江守军不利。

到了1857年5月,管着天京的翼王石达开,因为和洪秀全有了矛盾,一生气就自己跑了。他跑后就开始招兵买马,在安庆建立了自己的地盘。这样一来,太平天国的实力就弱了,西边支援也变得更难,九江那边的情况也就越来越糟了。

之前,太平军的陈玉成部队接到石达开的命令,从安徽北部出兵到湖北东部,去骚扰湘军的后方,攻打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好让九江那里的防守能轻松点。没办法,李续宾和都兴阿也只能调一些兵力回来帮湖北。但林启荣就想着死守等救兵,没抓住这个机会出击打破包围。结果陈玉成的孤军在湖北东部打了好几场硬仗,最后还是被逼回了安徽。

打败陈玉成在鄂东的进攻后,湘军能专心一意地攻打城池了。李续宾打算先把周围的太平军地盘给清掉,好让九江城里的守军变得孤立无援。

9月底那会儿,杨载福指挥水师船只开到了小池口江面上,用大炮对着太平军的阵地一顿猛轰。另一边,李续宾带着湘军往北过河,挑起了主攻的大梁。这时候的九江,水里陆上都被围得严严实实,城外头营寨建得又高又陡,壕沟一道接一道。林启荣,压根没法出城去帮忙,只能干瞪眼看着对岸的小池口被敌人给占了。

打完小池口后,湘军的水军和陆军在10月底又一次一起攻打下游的重要地方湖口。同时,彭玉麟的水军被困在鄱阳湖里,他们也赶紧想办法帮忙反击。这三路一起上,黄文金打不过,只能带着队伍逃跑。这样一来,湘军的水军和陆军就合到了一起,力量变得更大了。九江周围的要塞也都被打下了,九江就变成了一个没人帮的孤城。

被围了好久,外面没援兵,里面粮食也快没了,九江的日子是越过越难。可林启荣心里还没彻底放弃希望,为啥?因为离这儿不远的安庆,石达开已经拉起了十多万人马的大队伍。要是翼王能带着这些人马全力往西边来帮忙,湘军那两万来人哪里挡得住?

林启荣写了封血书来求救,可石达开,他没急着去帮快撑不住的九江,反倒是把鄱阳湖东边那些地方的太平军都给调走了。他们过了江,经过建德,直接进了江西,然后在景德镇安了营扎了寨。打那以后,石达开的部队,就慢慢跟太平天国不是一条心了,越走越远,最后就分道扬镳了。

【弹尽粮绝】

翼王真是铁了心,把九江的军民逼上了绝路。从1858年3月起,城外的补给通道全给掐断了,一点活路都不留。李续宾还下令手下兵马,分成小队,分段把守,没日没夜地巡逻,生怕太平军瞅准机会冲出来。

林启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让士兵们在城里、城墙上和城外防线没那么紧张的地方种麦子自给自足。但城里每天消耗太大,麦子成熟还得等,之前九江还能保证“每人每天发十两米”,可慢慢地,粮食就不够了,每天发的米从“成人四两,老人小孩二两”开始减少,到最后,只能“把草掺进面里做饼吃”。

李续宾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先让人往城里射箭传书,想让守城的林启荣投降。但林启荣不买账。于是,李续宾又在城外的空地上插了四面大旗,上面写着:“想活命的话,快把林启荣交出来。”他想着这样或许能让城里的人心动,闹起内讧。

九江的守军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们团结一心,对李续宾那套分裂引诱的招数完全不放在眼里。在林启荣的带领下,他们不顾环境的恶劣,一次次地把湘军的进攻打了回去。

从4月份头几天起,湘军就白天黑夜不停地从水上和陆上两面围攻九江。他们悄悄地在城外挖了三条地道,打算等挖到九江城墙根儿底下时,就用炸药把城墙给炸开。

得说说九江那场大战,李续宾头一回巧妙地把“长时间包围困住敌人”和“挖地道攻城”这两种打法结合起来。这种新战术,后来慢慢变成了湘军打败敌人的绝招,在之后的安庆和天京争夺战中,湘军一直都在用这一招。

5月8号那天,九江的城东门地道发生了大爆炸,一下子塌了好几米。到了12号,南门的地道也被成功炸毁,城墙塌了十多米长。湘军一看机会来了,都急着往塌的地方冲。但林启荣很镇定,他让城头上的士兵往下扔火药桶。那些火药桶一炸,湘军就惨叫连连,死伤一片,进攻也就停了。太平军趁机赶紧把那两个塌口给堵上了。

1858年5月19号那天,湘军发起了他们的大决战。陆军分头攻打东南西三面城门,带着梯子到处爬城墙。另一边,水军就在长江上开炮,猛轰北门的江边防线。

就在前一天,湘军完成了一条超大地道工程。到了19号早上,正当太平军忙着抵挡周围攻击时,地道里的炸药,重达数万斤,被一下子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烟尘碎石满天飞,东南方向的城墙一下子就被炸塌了一大段,足足有一百多丈长。

看到局势不妙,太平军还是“有人倒下,更多人跟上,拼死冲上城墙”。但他们守城已经一年多,士兵们身体和精神都到了极限,长期挨饿更是让他们虚弱无力。这么大的防线漏洞,根本没法马上补上。湘军像洪水一样冲进来,林启荣只能带着队伍边打边退,进城后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街巷战斗,城里的老百姓也在大街小巷和湘军拼杀。

激烈的近身搏斗一直持续到深夜,结果是湘军取得了艰难的胜利。林启荣和守城的1万7千名太平军战士,一直拼杀到最后一刻,没有一个人选择屈服。就这样,太平天国坚守了近五年的关键城市九江,最终失守了。

九江这块小地方,湘军从水上和陆地上一起攻打,整整打了十七个月都没打下来。这过程中,他们死了不少士兵,吃了不少苦头,真是够惨的。

太平军拼死抵抗,林启荣更是顽固不化。战斗结束后,李续宾的火气还是消不下去。他不仅砍下林启荣的头颅,剖开肚子让大伙儿看,还干了湘军攻城史上前所未有的事儿——下令屠杀九江城里的百姓。那会儿,城里哭声喊声惨极了,尸体堆得到处都是,连河水都被染得通红。

九江被攻破,守城的将领林启荣和副将李兴隆为国捐躯,一万七千多名太平军战士全部战死沙场,城里两万老百姓也在屠城中惨遭杀害。这一仗打完,湘军就完全掌控了局势,接着大军直逼下游的重要城市安庆。而太平天国衰败的迹象,也在九江那场残酷的战斗中开始显现出来了。

1 阅读:98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