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接见叶剑英,在其手背点了几下,留下了无声的遗嘱

缘史记 2025-04-15 11:32:09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就开始变得不好。

1975年11月往后,毛主席的病情就老是反复。这时候,气喘变得更严重了,说话都说不清楚,就连吞咽都出问题了。

1976年6月26日的深夜,叶剑英等领导人来到毛主席身旁,毛主席紧紧握住叶剑英的手。到了7月6日的时候,毛主席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点了几下,这就留下了无声的遗嘱。

【无声的遗嘱】

1976年5月11日的时候,毛主席身上出现了吓人的心肌梗塞情况。

这一天,毛主席突然生了病,脸色煞白,病得很厉害。中央考虑到毛主席病情的发展情况,专门安排了几个人负责毛主席的医疗工作。

毛主席心脏方面的问题慢慢得到控制后,医疗小组又察觉到其他病情有了发展,更糟糕的是,这时候毛主席都吃不下东西了。

到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给他喂饭都变得特别困难了,只能喂流食。

针对主席抵抗力越来越弱的情况,医疗小组的成员觉得应该给主席插胃管来补充营养,但是主席不答应。就连华国锋亲自去劝,也没什么效果。

5月30日深夜,毛主席的心脏病又犯了。

这时候,主席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浑身上下都是大汗,还出现了一小会儿昏迷的情况。

还好在身边陪着的工作人员及时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这才赶忙抢救过来。这次发病后,毛主席答应从耳垂上抽血化验。在接下来半个多月里,毛主席的病情一直都挺稳定的。

一直到6月26日,毛主席的病情又有了变化,心电图显示毛主席心率加快,还出现了早搏。

毛主席行动不便,但还不时让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挪到沙发上休息。后来,他难受得很,又想回到床上去。

当晚7点的时候,遥感心电仪也检测出毛主席心肌梗塞了,而且,这一回心肌梗塞的面积比5月11日那次还要大一点。华国锋他们急忙就赶到毛主席住的地方去了。

那段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到病床边。他们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到啥样的程度了。

他和叶剑英有着多年的革命友情。当然了,叶帅是他极为信赖的元帅,他们俩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之前周总理已经逝世了,在这个时候,最核心且最有资历的两个人其实就是邓小平和叶剑英。

周总理生病的时候,邓小平就帮着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了。叶剑英,他手里握着兵权,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7月6日,朱德逝世了,当时毛主席的病情也愈发严重了。

毛主席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队来到他的病榻前,与他作最后的告别。

叶剑英走过来的时候,毛主席的眼睛突然微微睁开了,他瞧见了站在前面的叶剑英。当时灯光挺昏暗的,可大家都明显察觉到,毛主席正在使劲睁大眼睛。

他手臂使劲地挥了挥,想让叶剑英靠得近点。

这时候,叶剑英心里特别难受,眼睛都早已经看不清东西了,毛主席那些细微的动作,他都没发现。

等到叶剑英都从病房出去了,毛主席慢慢恢复了意识,还抬手示意。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护士看到这种情况了,马上就朝着叶剑英追了过去,对他讲:“首长,主席正叫您。”

护士这么一说,叶剑英赶忙回到病床边上。他弯下腰,把耳朵凑到毛主席嘴边,想听听主席是不是还有话要交代。

毛主席嘴唇微微颤动了下,似乎想要说点啥,可到最后啥也没能说出来。

叶剑英心里特别紧张,就怕错过啥有价值的消息。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眼睛盯着主席,可还是没听到主席说了啥。

最后,毛主席的手指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动了几下,然后就结束了。

见主席实在是没法开口说话了,叶剑英也只能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病房。

回到住所后,他立马就陷入了沉思:毛主席为啥特意招呼?还有啥具体要交代的?手背上轻轻动那几下是啥意思?这无声的遗嘱,到底有啥具体含义?

【“无声遗嘱”可能蕴含的秘密】

1970年的时候,叶剑英到湖南过了一阵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心里,那可是相当复杂的。

有一天晚上,天都黑得透透的了。这时候,周总理的电话打到叶剑英秘书那儿去了,一接通,总理第一句话就问:“叶帅睡了没?”

对方说“已经睡了”,周总理在确定叶剑英没吃安眠药之后,就叫秘书把叶剑英叫醒,还提醒说汽车马上就到了。

没过一会儿,汽车就开到了叶剑英住的楼房外边。

这天夜里,毛主席和叶剑英聊了老多老多的事儿。主席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还讲:“元帅,不管啥时候、在啥地方,那都是自己的得力帮手。”

庐山会议之后,叶剑英被周总理留下了,总理告诉他,要一起回北京,有更重要的任务。

在回北京之前,叶剑英又在庐山跟毛主席单独见了一回,他俩也聊了好长时间。

在之后的日子里,主席和总理交代的任务,叶剑英都处理得妥妥当当。这一切都在说明:叶帅就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而历史,也一直在不断地证明这些情况。

在革命早期的时候,毛主席拿吕端来评价叶剑英,说“叶剑英在大是大非的关键地方能看清要害,做事情顾全大局,在要紧的时候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叶剑英的革命史同样证明了人们对他的一个评价:大事不糊涂。

1922年陈炯明叛变那会,叶剑英勇敢地站了出来,把在广州蒙难的孙中山先生救了下来。他的本事,大家早就看在眼里。

1926年的时候,北伐军把南昌给攻下来了。蒋介石,特别想把叶剑英这位大将拉拢到自己这边来,还盼着叶剑英能去当自己嫡系部队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但是叶剑英压根儿就拒绝了,在他心中,早就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了。

后来蒋介石发动政变,叶剑英就通电反对蒋介石,还秘密加入了中共。

南昌起义在历史上特别有名,叶剑英在这当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做的各项工作,最后让起义顺利进行有了保障。

红军那时候,物资匮乏得很,大家都没多少东西。各路统帅,都跟士兵们一块儿同甘共苦。叶剑英,一直都稳稳地坚守自己的选择,在总部负责参谋工作,还能运筹帷幄。

叶剑英骨子里早就刻着元帅的风范。

叶剑英还是个“元帅诗人”,他也留下了不少潇洒的诗句。像1965年重新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时,他就写了“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样的句子。

这里面,更多的是对当时国际紧张局势的深入思考。

他跟伟人交流的时候,那总是满是文化味儿,这里面可有着不少深意。

1975年3月,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时候,引用了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他还说,三国时候的孙权,那可是个特别能干的人。

会议开得既严肃又活泼,毛主席还当众让叶剑英把全文背诵下来。

针对这个问题我无法为你提供相应解答。你可以尝试提供其他话题,我会尽力为你提供支持和解答。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隐喻:叶剑英在面对许多重大事情的时候,老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这可太不容易了。

在70年代的时候,毛主席老是把叶剑英放在特别关键的“节骨眼”的位置上。

这阵子,毛主席安排叶剑英去负责新组建的军委办公会议,这可是关键时候的一个特别任命。

叶剑英也没有辜负嘱托,他和周总理一道处理了军队里的一些遗留问题。

这之后,叶剑英开始主持军委的工作,还当选为副主席了。

1973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从江西返回北京了。叶剑英第一个站出来提了个想法,他说:“小平同志回来,我有个要求,盼望小平同志能参与并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12月12日,毛主席专门提出:我和叶剑英同志邀请邓小平同志到军委来,担任委员。

特别是周总理病重的时候,叶剑英一直尽力帮邓小平提出建议,这也获得了毛主席的赞赏。

这全是因为叶剑英“大事不糊涂”。

这几年间,叶剑英始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毛主席的知人之智和对叶剑英的信赖,也展露无遗。

这也表明,叶剑英在做人方面的胸襟和气度,还有做事时的见识与能力,都处在历史的高位之上。

毛主席逝世前在叶剑英手背上敲了几下,这几下到底啥意思,现在也没人能知道了。不过叶剑英之后处理工作,一直都是正确无误的。

毛主席逝世之后,叶剑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毛主席的治丧工作里。

看着当下的状况,叶剑英可能一下子就懂了:如今就只剩他还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了,也许有什么大事的话,只能他来做了,这说不定就是毛主席“无声遗嘱”的内容。

叶剑英之后的表现,那可完全对得起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后来,国家慢慢就回到正轨。

0 阅读:21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