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时候起,大多数明君就特别希望有清廉的大臣。历史上有不少大臣因为清廉而闻名,像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传得可广了,现在的人甚至还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连续剧,就像《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
历史上有个清官叫陆贽,他都当上宰相。他,虽然被人诬陷过一小段时间,可朝廷一辈子都很信任他。陆贽不像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出名,不过在清廉这方面,他可不比他们差。有一回,唐德宗都忍不住了,对陆贽说:“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唐大历六年(771年)的时候,陆贽刚好十八岁,这一年他进士及第,从此就踏入仕途。陆贽没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所以在官场只能从最基础的职位干起,最初担任的是渭南县主簿。
自打进入官场起,他就刚正得很,对金钱也不贪恋。《旧唐书 • 陆贽传》里讲,陆贽中进士那年,寿州刺史张镒特别赏识他的才华。分别的时候,张镒想送给他一百万钱,就当是陆贽母亲一个月的伙食费。可陆贽坚决推辞,一分钱都没要,就拿了一串茶。
建中元年的时候,唐德宗登上皇位。德宗特别欣赏陆贽那非凡的才华,就把陆贽任命为翰林学士。到了建中四年(783年),武将朱泚起来作乱,德宗这一帮人就逃到奉天(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乾县)去了。
在这个时候,各种事务又多又杂,简直像一团乱麻。陆贽,他特别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地辅佐皇上。就因为他这样的表现,德宗特别器重他,当时的人都把他叫做“内相”。
有个老朋友,是他还没当官的时候结交的。就这位老友送他钱财,他收下了,不过他可一直坚持先向朝廷禀报,然后才接受。在当时那个朝廷里,他这么清廉,就显得和别人不太一样。
为啥这么讲?这就得说到当时唐朝的时代背景。
陆贽出来当官的时候,唐朝开元时候那种强大的样子已经看不到。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到处都是藩镇割据,乱得很。陆贽一心想报效国家,把天下的事儿都当成自己的事儿,可还是没办法挡住当时皇宫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最明显的就是受贿这种事儿都成风了。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的时候,陆贽被正式任命为宰相了。在这之前,唐德宗用的是窦参那样的奸相,这就使得本来就有外患的唐朝,局势上多了不确定性,也多了危险因素。
陆贽做了宰相之后,就坚决提倡廉洁,惩治贪污,一门心思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一方面积极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
不管官员送的礼物是大是小,他全都不收。好多人以前贪顺手了,就特别反感他,觉得他这是在博取名声,跟大家不是一路人。
《资治通鉴》里记着这么个事儿。陆贽当内相的时候,有些官员就一个劲儿地给他送礼。那些送礼被拒的官员,私底下就抱怨他,说他这人太不近人情了,还把这事儿反映到唐德宗皇帝那儿去了。唐德宗皇帝也觉得陆贽,过于清正谨慎了。
唐德宗专门给他下了一道密诏,明明白白地跟他讲:“要是不收贵重的财物,那些小物件收了也没啥事。”
陆贽心里特别难受,他讲了一段话,直到现在,这话都特别有名。
要是只图小的好处,那肯定会损害大的利益;开头的时候觉得事情容易,到最后肯定会后悔。一旦开了收受贿赂这个口子,就会越来越严重。今天收了鞭靴觉得没什么,慢慢地就会想要衣裘;衣裘要是收了,就会想要币帛;币帛要是收了,又会想要车舆;车舆要是也收了,那就会想要金璧。眼睛看到那些诱人的东西,心里怎么能克制得住!已经跟人家有了私交,又怎么能中途断绝往来!所以说,就像涓涓细流要是不断绝,那也能汇聚成大灾祸!
这段话大致就是在说,小事情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一定要在坏事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可不能让大堤因为小小的蚂蚁洞就崩塌了。要是有的礼物收,有的不收,被拒绝的人就会寻思是不是送的东西还不够。要是全都不收,大家就会明白这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道理。就连德宗自己毫无节制地搜刮钱财这种事,他都敢去弹劾。
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时朝廷风气不正,这和唐德宗脱不了干系,他就是个贪得无厌、拼命敛财的君主。唐德宗除了有国库,自己还搞了两座私库,叫“琼林”和“大盈”,专门用来存放大臣们进贡的各类财物。
就是因为他的提倡,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学,地方官员除了正税之外,还以“羡余”这个名义,对老百姓使劲搜刮,都到了老百姓没法活下去的程度了。
当时,白居易写过一组诗来描述这种惨况,这组诗的名字就叫《秦中吟十首》。
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都出现人吃人的惨状了。就在昨天,我去交那没交完的税,瞅见了官府的库房大门。哎,那库房里,缯帛堆积得像山一样高,丝絮多得就像云团在屯聚。这些东西被叫做“羡余物”,每个月都要献给皇帝。这可都是抢夺我们身上的保暖之物换来的,就为了让当官的在皇帝眼前买个好。结果,这些东西送进琼林库后,时间一长就化为灰尘。
陆贽这人可真是直言不讳,在朝堂上就直接递上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这一奏折。在奏折里,他说“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就这么直接否定了二库存在的合法性。他明明白白地告诉皇上,皇上做的这事儿,从古至今就没人干过。而且,他还指出,作为君王,如果不能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那对国家来说,危害可大了去了。
后来,陆贽一劝谏,唐德宗就听了,最后把“琼林”“大盈”这两块匾额给撤掉了。
自己行得正就不怕被人说闲话。连皇上都对陆贽忌惮三分,这可极大地鼓舞了官场的士气。
其次,天下动荡不安的时候,陆贽就鼓励德宗要有信心,可不能随大流,顺着不好的局势走。他讲:“治或生乱,乱或资治”(《旧唐书 • 陆贽传》),意思就是治理得好也可能生出乱子,乱的局面也可能转为大治。治乱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能互相转变。他还说:“有以无难而亡,多难而兴”。
他不止一次给唐德宗上疏,劝唐德宗把私欲扔一边儿去,要以国家为重。“圣人之立教也,远利而尚廉”,就是说君主得尊崇礼仪,廉洁自律,可不能一门心思追逐利益、搜刮钱财。
公元783年,唐德宗派兵出去平叛。可那些将士们连饭都吃不饱,心里就对朝廷有怨气,接着就发动兵变,把长安给攻陷了,唐德宗只能跑到奉天去避难。
不正之气被破除之后,陆宰相又将目光放在了安史之乱的另一个根源上头,也就是藩镇割据,地方权力太大。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德宗慌慌张张地就出逃了。陆贽,不辞艰难地一路护着他,那一路上可真是颠沛流离。唐德宗按照排行称呼陆贽为“陆九”,从这就能看出唐德宗对他有多亲密、多厚爱了。
他,“绝不去依仗恩宠”,一直都小心翼翼的,还积极地献策谋划,大显身手。到了第二年,李怀光再次反叛,陆贽就跟着唐德宗前往梁州,这君臣俩有一回走散了,唐德宗就对全军下令,谁要是找到陆贽就“赏一千金”。
能看出来皇上对他特别尊重和爱护。陆贽,感受到皇上的心意,当上宰相之后,当然就想把再次发生叛乱的可能性给彻底杜绝。
唐朝设置藩镇,最初就是为了守护边境。在唐睿宗那时候,有了节度使这个官名。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又增加了藩镇,还把节度使在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给扩大了。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人可都是北方重镇的节度使。他们,根本就不听中央的话,自己去征收赋税,想任命谁当官就任命谁,还招募军队,就跟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似的。
陆贽坚决拥护中央集权和皇帝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在军事部署方面,他也遵循确保关中、强干弱枝的原则来进行。
藩镇割据可把君主专权和中央集权破坏得相当严重,这都威胁到李唐王朝的根本利益了。陆贽觉得应该把关中根据地巩固好,一点点地削减藩镇的势力,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局面。
只有从中央集权入手,才能够切实缓解土地被大量兼并、户籍混乱不堪、百姓四处流亡这样的状况。在唐代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特别严重,陆贽顺应当时的发展形势,提出了限制土地兼并、削减租价的想法。
乱世的时候,好多官员就靠关税来捞钱。要是减少赋税,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而且,地方官员受贿这种事儿也能被杜绝。
陆贽“以民为本”的财政思想,赢得了众多老百姓的称赞。
受贿之风得破,秉持以民为本的财政理念,官场的乱象已经被整治干净。不过,要想重现盛世景象,还是得挖掘人才,好让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陆贽对贤才那是求之若渴,在选人用人这方面特别拿手。陆贽觉得,赏罚分明在人才制度里可是相当重要的,他说“好之则至, 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人才这事儿没那么神秘,重点就在于能不能被发现、被招引来,然后被好好使用。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的时候,陆贽负责进士科的考试,这可是他一辈子就这么一回主导进士科考试。现在,这段事儿已经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
韩愈是陆贽的学生,他当监察御史的时候,那可是有啥说啥,特别敢进谏,一次次地给朝廷提意见,最后成了一代忠臣。这,可多亏了陆贽当年对他的提拔。
陆贽在选人方面很擅长运用制度。陆贽敏锐地发现,现行体制在用人上存在根本的毛病,就是用人权在个人手里,而非靠制度来运作。这样一来,在朝堂之中,人们很容易把官场的举荐当作利益交换的手段。
就为这事儿,陆贽使了各种法子来防止大家结党营私。不管是谁举荐别人,那都得担责任。要是被举荐的人工作上出岔子了,举荐的人也得受罚。还有,陆贽强调在考察评价人才的时候,不能光听他说啥,还得看他咋做的。
陆贽,还提出了“考课八计”。这“考课八计”就是:看户口是增多还是减少,来考察安抚养育百姓的情况;看垦田面积是扩大还是缩小,来考察农业这个根本的情况;看赋税征收的多少,来考察官员是否廉洁;看户籍管理是繁琐还是简易,来考察官员断案的能力;看监狱里犯人是多还是少,来考察官员处理积压案件的能力;看有没有奸盗之事,来考察治安防范的情况;看选举人数的多少,来考察风俗教化的情况;看学校是兴盛还是荒废,来考察教育引导的情况。
简单来讲,就是从地方官所在区域的人口、耕田、税赋、囚犯、犯罪事件、教育状况等八个方面去考量他的政绩。
中唐都快不行的时候,有个“救时宰相”陆贽,好多后辈都特别看重他,对他赞不绝口。苏轼就直接夸陆贽,说他“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要是唐德宗能把陆贽的话全用上,贞观之治那样的盛世就能重现。
欧阳修写《新唐书》的时候,也特别感慨。他说陆贽写的政论谏议有好几十上百篇,这些文章批判当时的弊病,都是基于仁义的,能够被后世当作典范,就像红得发亮的丹砂一样闪耀。苏轼也讲过,要是唐德宗能把陆贽的话全都采纳,那贞观之治就能够再次出现。
陆宰相大刀阔斧搞改革,多好的事儿,可就是这样也招来了不少人的反对和排挤。陆贽当宰相的时候,之前当过宰相的裴延龄老是诋毁他。而且,这改革触动了好多人的利益。德宗,犹犹豫豫的,最后还是决定把陆贽宰相的职位给免了。
陆贽在贞元八年(792年)的时候,正式当上了宰相,可到了贞元十年(794年)十二月就被撤掉宰相职位。第二年,他又被贬官成忠州别驾了。
陆贽在忠州待了十年,老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去。从高位一下子掉下来,他也不想给自己辩解啥的,就想躲开那些流言蜚语,转身就去搜集古今有名的药方,好给当时忠州那些正被疫病折磨的老百姓出份力。到了晚年,他弄出了《陆氏集验方》五十卷,让老百姓拿这个来治病。
德宗驾崩后,唐顺宗继位,马上就下诏书召陆贽回朝。可诏书还没送到,陆贽就已经去世了,当时他才42岁。
陆贽当宰相满打满算也就两年,很快就被罢官又遭贬谪,既算不上一手遮天,也称不上德高望重。跟其他清官或者那些有名的宰相比起来,他真的没多少人知道,相当小众。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把他当作宰相的楷模。到了晚年,陆贽被贬到忠州。忠州刺史李吉甫,以前被陆贽贬过,可人家被陆贽的高尚品德打动了,仍然用对待宰相的礼节来对待陆贽。
他“只谋国不谋身”,忠君爱国,清正廉洁,还把自己这些理念写进了《陆氏家训》。《陆氏家训》里说:“凡我子孙,有官职者,要以正直忠厚为根本,怀着公廉仁恕的心,做到谦恭勤慎,节用爱民,忠贞体国,小心翼翼。”从这就能看出,他一辈子都是清清白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