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的时候,咱中国跟其他国家比起来,国力那可老雄厚了,有老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世界的最前列。
所以,周围不少国家为了保住自己,也只能乖乖低头称臣了。不过,也有一些藩属国老是在找机会摆脱控制。
乾隆那时候,安南国内乱套了。西山那伙农民起义军把原来的政权给推翻了,然后在阮氏的带领下,就建立起了西山阮氏政权。
不过,当时清朝的国力特别强盛,已经达到了顶峰,那些藩属国就算有坏心思也不敢轻举妄动。
中原王朝跟安南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向来是挺复杂的,大体上就是“分分合合”的状态。
早在宋太祖开宝元年,安南有个叫丁部领的人,他把安南那些割据的势力都给统一起来了,然后就建立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国家。打这时候起,当时的安南就慢慢不再依赖中原王朝。
打那以后,两边就好像各干各的事儿似的。安南,也经过了前黎朝、李朝、陈朝好些个朝代,跟中原王朝一直都没多少紧密的联系。
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大明王朝建立为止。
明成祖朱棣本就来自战场,等政权稳当了,立马就出兵安南,把安南归入中国的统治范围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再想去管理安南,那可就太难太难了。
安南那块儿的老百姓都独立了好几百年了,民族意识那可是强得很。朱棣把这地方打下来之后,安南这地儿的起义就没怎么停过。
宣德2年的时候,明朝一琢磨,统治那块地得花的成本也太高了,于是就决定撤兵了。
安南人黎利瞅见这样的状况后,赶忙称帝,定年号为天顺,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黎朝。
后来,安南内部始终没能达成完全的统一,也没有变得富强起来。内部的纷争就没停过,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战乱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在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的时候,安南的统治者那生活,简直是腐败得不行,老百姓的日子苦得很。
乾隆36年的时候,阮氏三兄弟发动起义。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一下子全涌了上去,很快这起义就蔓延到了整个安南。
乾隆43年的时候,安南那边仗都打得快差不多了,阮岳自己称帝,弄出了个西山政权。
清朝在这事儿上也有防备的,所以乾隆就派了支“扶黎灭阮”的军队出去,打算帮安南达成统一。
还好,阮氏取得安南统治地位之后,并没有跟清朝结仇。为了能得到大国的支持,他们就在乾隆53年和乾隆54年这两年里,两次向清朝请罪。乾隆,考虑了一番利弊,觉得再接着打下去也没啥必要了,于是就直接册封了阮氏,这样西山政权就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安南境内,就只有这一个政权得到了清朝的册封。
那时候,广南地区有个阮氏政权,大家都管它叫“旧阮”,西山政权,就被叫做“新阮”。
对“旧阮”而言,自己的国家都没了,那肯定是先跑为妙,再等着卷土重来呗。
不过,“旧阮”在安南的统治根基可是相当深厚的,所以他们是有复国的可能的。没多久,在那些老臣子的支持下,阮福映就把嘉定这些地方给攻克了,这么一来,“旧阮”就有了自己的地盘,新阮和旧阮之间的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
打那之后,阮福映就一个劲儿地对西山的“新阮”步步紧逼。这“新阮”没辙了,就打算去找清朝帮忙。可这时候清朝的皇帝已经是嘉庆了,他可没乾隆那么大的精力,这种烂事儿他也懒得管。
所以,嘉庆就下命令了,让大家对边防地区多多照看。为啥?就是担心那股“火”烧到清朝的地盘里来呗,至于其他的事儿,根本就不提。
联系当时的那段历史的话,就很容易明白,嘉庆皇帝为啥能和乾隆皇帝的政策完全相反了。
清军一统中原后,为了方便管理,就搞了个“海禁”政策。这么一来,明面上走海路是没法走了,可中外之间的走私贸易一直没断过,尤其是清朝南部地区,那海岸线老长了。
康熙登基后,那可是励精图治。当时,大清王朝的人口一个劲儿地猛增,田地里产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了。没办法,康熙只能不停地从东南亚那边进口好多大米之类的农作物,这么一来,海上贸易就变得繁荣起来了。
可这繁荣背后,夹杂着不少棘手的问题,海盗问题就特别明显。
嘉庆那时候,西山政权里姓阮的那帮人,就想多弄点钱进账。嘿,他们居然对海盗都开始窝藏、包容起来了。这事儿,没一会儿就传到嘉庆那儿去了。嘉庆,就跟之前的朝代一样,心里一盘算,觉得出兵花费可太大了,于是干脆就决定不出兵了。这么一来,安南那边有动乱,嘉庆懒得去管,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另外,嘉庆帝跟之前的乾隆比起来,那已经算是够懒的了。乾隆,虽说看起来励精图治的,可背后,为了各种各样的事儿花了老多白银了。官场开始腐败也是从乾隆后期就有了的。这么一看,嘉庆接手的还真就是个烂摊子。
他才刚登上皇位,皇位还没坐踏实,白莲教起义就爆发了。这场起义一直到嘉庆9年才被平息下去,这中间清廷耗费了多少精力,那肯定是多得没法想象了。
还有个缘故,乾隆在乾隆53年的时候也对安南那地方出兵了,他搞的那个“扶黎灭阮”压根就没成功,官兵损失可大了。
嘉庆挺懒的,不过他可清楚自己的状况。他本来就没乾隆那么有钱,再去冒险,那纯粹是没必要的事儿。
不过,之所以不出兵,是因为安南内部的战争还没触及清廷的底线。
清廷不再提供帮助,西山政权最后的希望也没了。嘉庆7年的时候,阮福映称帝建国,年号嘉隆,他的统治就这么开始了。
这时候,西山政权基本上已经没什么能力再翻身。新政权嘛,就应该趁着势头一股脑儿地往前冲,要是让对方逮着机会了,再想把对方打回去,可就难。
阮福映也是一样,为了得到清朝的认可,他还主动跟清朝构建了藩属国关系。
并且,阮福映心里特别明白嘉庆皇帝的想法。他很主动地把好多抓到的海盗都交给清廷去处理了,这事儿让嘉庆帝特别满意,可赞赏他了。
然后,阮福映就想得到一个册封,只有这样,他这颗心才能完全安稳下来。
不过,碰到这件事的时候,嘉庆皇帝脑子里想的事儿可不少。
早在“旧阮”军队攻占升隆,抓住西山国王的时候,嘉庆皇帝这边就已经知道这事儿了,可他不知道抓住西山国王的那个人是不是来请求册封的阮福映,毕竟手下交上来的报告里,只说“新阮”的带头人叫“阮种”。
所以,嘉庆对这次册封的事儿可是琢磨了老长时间,也可以说,他还在盼着有新消息传出来。
等了半天都没动静,阮福映这边可就着急起来了,又一次问起了“邦交事宜”。
嘉庆瞧着这事儿怕是拖不下去,就回话说:念在你都拿下安南全境了,那就该写表章遣使去册封。
阮福映瞅见嘉庆皇帝应允了此事,便打算把以前的国号改掉,定成“南越”。
这边,嘉庆皇帝可就特别恼怒了,觉得阮福映有点太贪心,蹬鼻子上脸了。而且,嘉庆说阮福映占了安南全境,可实际上,他就占了交趾原来的地盘,这和“南越”包含的范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嘉庆皇帝一气之下就驳回了这项请求,把表文退还回去了。
第二年,阮福映派人过来了,大致的想法就是:你不让用“南越”当国号,那就再给我们想个国号呗。
嘉庆皇帝这才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越字放在前面,这是沿用它先辈的疆域;南字排在后面,用来表明新赐予的藩封。”
最后,嘉庆给回复的新国号是“越南”,就是把“南越”这俩字给倒过来了,这里面可是有着很深的含义。
最初的叫“南越”,这名字听起来多牛,现在这个名字和“南越”比起来,那可差老多了。不过阮福映,在得到回复之后,他也表示接受。为啥?毕竟他没那本事跟庞大的清王朝讨价还价。
嘉庆皇帝要处理的事儿可不少,尤其是内部的动乱,处理起来特别棘手。所以,他就没在南越的事情上花太多心思。
嘉庆9年春天的时候,清朝的册封使齐布森到了升隆这个地方,把阮福映册封为越南国王,这样一来,清朝和新阮氏王朝的藩属关系就正式建立起来。“旧阮”跟“新阮”之间的争斗,到这儿也就结束咯。
你瞧,从这时候就能发现,在双方一次次的交涉里,清廷的态度变得越来越严肃起来了,这也表明清朝的国力正在走下坡路。
国力衰弱的时候,咱作为一个大国,在处理周边关系上就得小心翼翼的。他不想像乾隆皇帝那样出兵,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挺明智的。
乾隆年间打完安南之役后,西山跟清朝的藩属关系可不是真的服从,毕竟清朝没打赢。
他们还这么做,就是顾忌清朝的实力,不想以后出岔子,好稳固自己的政权。
这就表明了,那种藩属关系可不是完完全全因为惧怕,说到底都是奔着利益去的。
所以,等安南后来那些新权贵上台之后,他们想多弄点物资,多搞点财政收入,就又走回老路。他们纵容海盗去掠夺,完了还包庇,这也影响到咱们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的繁荣稳定了。
另外,要是清廷想花钱来把事儿给摆平,那清廷越看重他们,他们就越瞧不上清廷。为啥?因为安南之役让他们发现,清廷可不是战无不胜的。
只是,“越南”这个国号,就这么一直沿用到现在。
到了19世纪的时候,清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给揍了,越南也没能逃过这样的遭遇。
1867年的时候,越南有六个省都变成法国的殖民地了,而且法越之间还签了不平等的条约。到了1883年,越南就承认整个国家都被法国统治。
二战的时候,越南可惨了,被法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双重殖民统治,那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不过,国名一直都没改,到了现在21世纪,越南还是用这个国名。
以前是藩属国,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现在变成邻国,大家友好交往。嘉庆皇帝给取的这个国号,一直用到现在,都没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