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他与列宁握过手,还差点取代周总理的位置,死后却被迁出公墓。
毛主席问曾经问过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
周恩来回答:“我写不出来。”毛主席提出“大家都要学习柯老”。
小毛主席近10岁的柯庆施就是文章的作者,能被毛主席尊称为“柯老”,党内是寥寥无几的。也有传闻说他差点取代周总理的位置。
那他是如何成为共产党员的?他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柯庆施,别名立本,学名惠,自号怪君,于1902年诞生于歙县南乡竹溪村。
他的父亲柯临久虽然读书不多,却颇具开明精神,无意仕途,曾在合肥的表姐家担任管事一职。这位表姐正是李鸿章的儿媳。
柯临久在中年时期选择归乡,专注于读书与家乡事务。同时特别关注时势,通过广泛阅读报刊,开阔了眼界。
1910年,柯临久以柯氏族长的身份,锐意改革,将竹溪柯氏祠堂改造为新式学堂。
他亲自担任校长,引领女子教育新风潮,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柯庆施自幼便展现出对时事的浓厚兴趣与远大志向,他关心国家命运,深受父亲忧国忧民精神的影响。
1915年,他顺利进入安徽省立第二师范附小继续读书,这期间,他展现出独立思考与严于律己的品质。
后来他前往安徽省立二师求学,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陶行知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他前往南京继续深造。
在此期间,柯庆施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深入工人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尤其关注人力车夫的生活与工作状况,鼓励他们积极斗争。
十八岁的柯庆施,以其卓越的才华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
两人频繁书信交流,陈独秀不仅指导他研读马列主义著作,还引导他深入思考人生与革命。
这段时间,柯庆施深入学习了《唯物史观》、《资本论》等科学社会主义哲学著作,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后来,陈独秀邀请柯庆施前往上海,并邀请他加入了当时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回到南京后,柯庆施等人组建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与此同时,他与上海共产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1920年,柯庆施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初,柯庆施被安排到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并准备前往苏俄。
同年4月,上海共产党发组特别成立教育委员会,从外国语学社中选拔了包括柯庆施在内的30多名优秀青年及团员,前往莫斯科深造。
但是,由于路上经费耗尽,柯庆施等人又折返上海。
不久后,他再次受张国焘委派前往苏俄,参加了远东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尽管大会上列宁未能出席,后来他还是接见了部分中国代表。而与列宁的握手,成为了柯庆施深感激动与自豪的一件事。
列宁详细询问了中国的情况,并提出了宝贵意见,这次大会对柯庆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大会结束后,柯庆施继续在苏联学习访问。他深入研究共产主义理论,考察苏联的政治与经济状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革命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考察,使他对马列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坚定了自己的革命决心。
经过在苏联的学习,他在军事上也学到了很多。
那么,他后来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2他与列宁握过手,差点取代周总理的位置,死后被迁出公墓。
1924年春,柯庆施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柯庆施由林伯渠介绍参加了国民党,并由中共中央派到安徽工作,担任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秘书长。
他利用合法身份,与当时负责中共中央军委工作的聂荣臻默契配合,积极工作和斗争,加紧培训革命干部和武装力量。
那么后来,他是如何带领大家,进行革命斗争的呢?
9月24日,柯庆施等在安徽太湖县策动起义,呼吁群众响应北伐。
陈调元奉命出兵太湖镇压,因兵力悬殊,即使英勇反抗,柯庆施他们还是被迫转移到湖北一带。
10月,柯庆施到安徽的干部学校参加工作,之后他又去到苏联的海参崴。1926年春天,柯庆施回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柯庆施同北伐军的李六如等人,在太湖大河滩召开5000人参加的反蒋大会。
会议研究了太湖县今后斗争的任务和策略,柯庆施后又在宿松县天主堂院内,召开了千人讨蒋大会。
4月至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中央指示成立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柯庆施为书记。
5月下旬,柯庆施在汉口法租界里,主持召开了中共安徽省临委第一次全体会议。
1929年,柯庆施在湖北,成功地完成了大冶兵暴的任务。
这次兵暴行动神速,用极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被中央军委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
1933年,柯庆施被中央委派,帮助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尽管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和日伪军的夹击下失败了,仍在柯庆施的军旅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这时候到1937年,柯庆施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军委书记等职,在主要革命活动中都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抗战爆发后,柯庆施来到延安,在中央任职。
在延安的整风运动中,柯庆施因和王明关系交好,遭到他人围攻被关押,妻子也因为他投井自杀。
就在柯庆施走投无路之际,毛主席出面干预了,柯庆施活了下来,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并没有受到重用。
直到1947年11月,随着石家庄市的解放,柯庆施担任市长。
任职期间,他深入实际虚心求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很快就使社会秩序恢复了正常,经济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突出的工作能力,也是柯庆施在建国后,能够快速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来他又发生了什么,导致如今的评价褒贬不一呢?
3他曾与列宁握手,传言差点取代周总理,死后却被迁出了公墓。
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内定为外交部部长人选,随后的几年间,华东及上海的重要领导岗位相继出现空缺。
此时,刚从南京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上海的实际领导者。自此,柯庆施的仕途迅速上升。
虽然他最后官至国家副总理,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不一致,死后还被迁出了公墓。
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在南宁会议中,毛主席特别对柯庆施表达了赞赏,情绪高涨时,他甚至取出柯庆施的报告向周恩来展示,并询问对方是否能写出类似的文章。
面对这样的问题,周总理的回应是自己写不出来,由此,逐渐出现了他将取代周总理的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柯庆施艰苦朴素,廉洁自律。
他不仅自己勤俭节约,还严格要求家属,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是那个时代领导干部作风的楷模。
柯庆施的日常生活极为简朴,一套洗得颜色浅淡的灰色卡其布中山装,仍穿在身上。
他提出将市委领导干部的住宅迁至龙华,严格控制领导干部的医疗费用、生活补贴和娱乐消费,并多次强调要关心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三年困难时期,柯庆施规定家中不吃肉蛋,与百姓同甘共苦。
对于送礼者,他总是严词拒绝,甚至曾让送礼的下属吓得摔倒。
柯庆施主政上海的十年间,职位越来越高,居住条件却越来越简陋。
1960年春,他搬入康平路市委集体宿舍,住房面积狭小,通风不佳,夏天酷热难耐。
其他人都想修缮住房,柯庆施却坚持不修。
他的办公室同样简朴,仅有一张办公桌、一套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办公桌上摆放着台灯、文件、老花镜、茶杯和烟灰缸,井井有条。
他的办公桌下压着毛主席语录,床头放着毛主席著作,笔记本里记录着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计划。
柯庆施对毛主席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当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与毛主席的思想产生冲突时,柯庆施会毫不犹豫地改变自己,完全服从毛主席的意志。
他常对儿女说:“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只有用毛主席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坚强可靠的红色接班人。”
他对毛主席怀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敬佩之情既来自于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树立起的崇高威望,也源于随着地位的提升,他对毛主席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1954年9月到1965年4月,柯庆施在上海坚守阵地,长达十年之久。
这十年,不仅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更是他引领上海党员干部砥砺前行、奋发拼搏的宝贵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抗美援朝等战争的压力,上海作为沿海城市,并未列入国家的发展蓝图之中。
当时,上海遵循的是备战方针,工业生产陷入紧缩、内迁和维持的困境,总产值增长速度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的重要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柯庆施领导中共上海市委,开始为上海工业的发展描绘蓝图。
经过对上海工业现状的深入调研,柯庆施领导中共上海市委确立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战略方针。
自此,上海的工业,开始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纪元。经过多次的调整和优化,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兴的冶金、化工等工业支柱企业,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研发和应用贡献了巨大力量。
柯庆施在工作上,始终秉持雷厉风行和负责到底的作风,每当各部门在工作中遭遇困境向他汇报时,他总能迅速给出具体的指导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始终坚信,加强党的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石,他严抓党纪党风,以身作则,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
他对干部要求严格,但又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对于犯错误的干部,他主张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分从宽,尽量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柯庆施胸怀坦荡,与他共事的人从不担心背后有小动作,工作中出现问题,他也从不推卸责任给下级。
上海的干部都表示,在柯庆施的领导下工作,可以少犯错误,多创佳绩。
1964年初,柯庆施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并住院治疗。第二年,他当选国务院副总理。
然而同年4月,他在成都病逝,终年63岁。
他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北京和上海都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
柯庆施的葬礼及祭祀活动,是建国后最为隆重的一次,除毛主席外,几乎所有中央及地方党政领导人都参与了这一活动。
柯庆施骨灰移出八宝山,并没有其他因素,而是家属的请求。因为他生前一直想回趟老家,可却因为诸多原因,终未成行。
1998年,柯庆施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他的家属按照他的遗愿,向中央申请将他的骨灰移出八宝山,中央经过多方考虑,同意了这一请求。
8月2日,家属们将他和妻子的骨灰,撒放在了家乡的群山故土之中。
柯庆施在离开家乡79年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与心心念念的家乡永远地融合在一起!
关于柯庆施的评价,人们各抒己见,种种评价反映了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他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生涯,无疑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柯庆施的一生中,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