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基时忘了戴tt,但他是个医生,应该不会有问题吧?”

天同防艾 2023-12-27 10:58:11

前不久,小编收到一个求助,我们先称呼求助者为小A吧。小A最近刚刚完成研究生学业,初次踏入职场,一次出差时结识了一位当地人,年约30岁,给人一种“斯文败类”的印象,令小A颇感兴趣。然而,事后才想起,他们两人竟然都忘记了采取防护措施。

小A询问了关于事后紧急阻断的建议,但心中还抱有一丝侥幸,说:“他自称是医生,应该没问题吧?” 编辑反问小A:“如果不进行阻断,你会完全放心吗?” 小A稍微陷入沉默,回答说:“不会,否则我就不会来求助了。”

接着,编辑直截了当地告诉小A:“医生也有可能感染HIV。” 小A感到惊讶,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在很多人看来,医生感染HIV就如同“开饭店的也会挨饿”一样匪夷所思,但实际上,HIV感染者中既包括医学生,也包括已经在职的医生。

很多年前,编辑在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听到一个报告,内容是一位学者对医生群体感染HIV的研究。研究发现医生感染HIV的途径和普通人并没有本质区别,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与他们的职业无关。

人们产生这样的观念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医生由于专业知识和职业特性,应该更懂得预防HIV,并具备更好的防范意识。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道理,但并非绝对。医生同样是普通人,他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也有七情六欲,也可能发生不慎失足的情况。此外,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隔阂,以编辑接触的有限样本来看,非感染科的医生对HIV的了解其实也是有限的,其中一些人甚至会向我们咨询关于HIV的问题。

因此,和医生“约”就可以放松警惕,不做防护,是一个误区。

其实,类似的误区还有很多,常见的至少还有以下几个。

01

"由于他是学生,可能面临的风险较低。"

关于这个说法的逻辑是,一些人可能认为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经历不复杂,感染HIV的机会相对较少。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我国,每年发现大约3000例青年学生感染HIV,几乎都是通过性行为传播,其中同性传播居多。就以合肥青卫所为例,该地每年发现的HIV阳性者中,校园学生占25~30人,包括大学生和甚至高中生。这显示了学生群体同样可能面临HIV感染的风险。

02

"他已经组建了家庭,而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会使他更有责任感,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然而,实际情况是,尽管很多已婚者可能会选择结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停止与同性接触,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因此感染HIV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些年长者,受观念和知识的影响,对预防的认识可能不足,因此他们面临的风险可能更高。目前在我国,老年人的HIV感染率正在迅速增长,而其中已婚者的比例也相当高。"

03

“他是体制内人员,单位会定期体检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多见的误区,一些人也会这么安慰伴侣,“我是老师/机关/银行的,单位每年都会体检”,实际上,虽然一些公职单位在招聘员工入职时会检测HIV,但是每年的定期体检却并不包括HIV,甚至员工自己都搞不清,以为自己做了HIV检测了。所以,认为能通过每年的定期体检把HIV阳性“清除”掉只留下了“安全”的,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在预防艾滋病教育核心信息中有一条,

“我们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IV”。

实际上,我们也无法根据一个人的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来推测他是不是感染了HIV。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每一个性伴都有可能是HIV携带者”,从而采取同样良好的保护措施,每次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在适用的条件下使用PrEP,以及定期检测。

来源:HIV1201

0 阅读:1
天同防艾

天同防艾

2004年8月成立防艾草根,防艾检测感染者关怀.阻断转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