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潞江坝唯一保存完好的垄林——丙闷垄林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3-16 00:02:50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云南保山潞江坝怒江垄林

摘要:丙闷垄林是潞江坝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坝上森林。历史上的普冲河由于上游山高坡陡,河水裹挟着泥沙冲出谷口来到坝子,河道在坝子上多次摇摆、泛滥,塑造出下面这个巨大的由多条沟壑组成的冲积扇。为了保护村寨和农田,村民们因势利导,在普冲河冲出峡谷的河口地带,划出大片的森林尊为垄林,以保护水土,预防灾难,用寨神勐神的威力禁止人们对这片森林的破坏,最终成就了这片垄林。垄林众多树木根系深深地抓牢地面的泥土,保护这片地区不会形成泥石流和被洪水冲毁。

浪坝村上面的这片垄林是保护村寨、农田、鱼塘、涵养水土,维持环境平衡的关键。一旦砍伐,浪坝村即失去保护,水土就无法保持,洪水就会直接扑向浪坝村甚至丙闷村,得不偿失。特殊的地形使得人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这片垄林毁林开荒,最终这片垄林得以幸存至今。丙闷村、浪坝村在垄林的下面建立村寨,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在垄林的呵护下繁衍生息,形成这片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科学、自然,人类与大自然完全和谐相处,成为潞江坝地区傣族垄林制度保留至今难得一见的典范。

丙闷垄林核心神树

浪坝村寨心大榕树

丙闷垄林西依高黎贡山,东靠浪坝村,下临怒江,是潞江坝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坝上森林。历史上的普冲河由于上游山高坡陡,河水裹挟着泥沙冲出谷口来到坝子,河道在坝子上多次摇摆、泛滥,塑造出下面这个巨大的由多条沟壑组成的冲积扇,形成许多至今清晰可辨的沟坎,瘀积出这么一片肥沃的土地。浪坝村处于普冲河的下游,始终处于洪水的阴影之下。为了保护村寨和农田,村民们因势利导,在普冲河冲出峡谷的河口地带,划出大片的森林尊为垄林,以保护水土,预防灾难,用寨神勐神的威力禁止人们对这片森林的破坏,最终成就了这片垄林。

垄林众多树木根系深深地抓牢地面的泥土,保护这片地区不会形成泥石流和被洪水冲毁。即使遇上特大洪水,洪水也可以越过河堤进入垄林里面的沟坎,消减洪峰的力量,让洪水形成许多细流像一个扇形向下导入怒江,所以浪坝村上面的这片垄林是保护村寨、农田、鱼塘、涵养水土,维持环境平衡的关键。一旦砍伐,浪坝村即失去保护,水土就无法保持,洪水就会直接扑向浪坝村甚至丙闷村,得不偿失。特殊的地形使得人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这片垄林毁林开荒,最终这片垄林得以幸存至今。丙闷村、浪坝村在垄林的下面建立村寨,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在垄林的呵护下繁衍生息,形成这片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科学、自然,人类与大自然完全和谐相处,成为潞江坝地区傣族垄林制度保留至今难得一见的典范。

普冲河河谷

垄林

丙闷垄林原来规模非常巨大,南起芒棒村北,北到丙闷村西,东到浪坝村西的广大区域。随着现代农业的开发,原来的垄林明显地萎缩和老化,现存森林主要集中在浪坝村西面到高黎贡山山脚普冲河冲积扇的河口地区。核心区由四棵巨大苍劲的榕树和一棵菩提树构成,旁边围绕着高大的木棉花林、大树芒果、铁椿树和大量的竹子。丙闷垄林中央的这五棵大树,它们独树成林、盘根错节、枝叶交柯,郁郁葱葱,成为这片神林的镇林之宝。

关于这五棵大树,在当地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古代有一位末落土司带着他的四位妻子流落到丙闷榕树林内安家生活,后来经过种种磨炼一一成佛,幻化成了一棵大菩提树和四棵大榕树守护着这里。菩提树树干四面起楞,像无数的虬龙盘曲缠绕,高大挺拔、昂然耸立,是末落土司的化身。东边的榕树是他的正房,据说土司正房夫人不能生育,为了传宗接代,又娶了三位夫人。这三位夫人幻化的榕树在菩提树的西边,第一棵是二夫人,第二棵是三夫人,第三棵是四夫人。这三位夫人为土司生育了不少的后代,形成今天这片“社树”。当地人还把其中最大的榕树称之为“发财树”,人们只要虔诚地触摸一下树干,就可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称第二大榕树为“许愿树”,只要在树前祈祷,就可以消除百病,幸福健康。

丙闷垄林中的神树

怒江河谷

这五棵大树围绕起来的空间就是这片垄林最神圣的地方—寨神勐神的居住地。在西面中间的这棵大榕树下有一处石头搭建的祭台,上面放着村民虔诚供奉寨神勐神的贡品,是村民定期在此祭祀寨神勐神,沟通天地,祈求祖先神灵保佑的圣地。这处圣地平日里严禁闲杂人员冒失闯入,尤其女性更是不允许,一旦冲撞了神灵,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和诅咒。祭台旁边的这棵大榕树也是整个古树林中最年长的一棵树,有一千年的树龄,其它几棵大树有八百年的树龄。榕树的许多板状根系突出地面,像虬龙一样交错盘曲,支撑起它们庞大的枝干,粗壮的枝干向上互相交集擎起,像巨伞一样遮住阳光,直逼苍穹。形成一种古老、神秘、让人肃然起敬,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氛围。

丙闷垄林祭台

丙闷垄林中的菩提树

在佛教典故中,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修行了七天七夜最终彻悟成佛,被称为成道树。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以菩提树在当地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备受人们的尊崇。当地人认为,菩提树是智慧与善良的化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傣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每个傣族村寨都会有和菩提树相关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传说。菩提树是当地傣族信仰中极具象征性意义的载体,是日常祭祀祈福的重要象征物。

丙闷村亚洲第一大榕树

民间艺人

榕树与傣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傣族崇拜的神树。榕树最独特的地方是枝干上能够长出一条条气根钻入泥土并迅速长成一棵新的树干支撑树冠,形成“独木成林”、“多代同堂”的奇观。榕树生长繁茂,寿命长,被认为是不死树。潞江坝地区的傣族认为当年创建村寨的祖先,他的灵魂会始终依附在寨子里的某棵榕树上。为了纪念祖先,庇佑寨子,故以榕树为图腾信仰,每年都要进行祭拜榕树的仪式,称为“祭社树”。在潞江坝地区,榕树还是傣族的亲人。潞江坝的傣族家庭要是喜添小卜哨(女儿),她的父亲就会为她栽一棵榕树,与刚出生的小卜哨打姊妹,将树认为自己的干女儿。每逢节日,或是偶有身体不适,抑或对自己的婚事,小卜哨都会来到自己的“姊妹”身边,坐在姊妹粗壮的树根上将自己的心底秘密向大树倾诉,榕树便成了小卜哨宣泄情感的“释放器”。

垄林中的榕树

垄林中的大树芒果

榕树巨大的树荫也是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最佳舞台,是青年男女相互试探喜爱之情“丢包”游戏的场所,见证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丢包游戏在榕树绿荫的遮盖下举行,许多傣族青年男女分两行站立,相互把自制的沙包朝自己喜欢的对方掷去,对方若有意,就接住沙袋回掷对方;若无意则不接,投掷者便知道自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便改掷别人。

“丢包”实为傣族青年男女相互试探喜爱之情的一种游戏,傣语称之为“别广”。“丢包”之后,互相有感情的一对对青年男女相约来到榕树下,匿身在树下的一角,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队队青年男女用丢包巧妙地传递着浓烈的柔情,避免了直接表达的尴尬,在平平淡淡的丢包中释放着少男少女炽热的爱情,寻找到自己的真爱。榕树底下成了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使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了一种“情为媒,树为证”的浪漫。年长者看到一对对在榕树下的少男少女,便明白了其中的事情,绝不会有人故意去打扰他们。

傣族节日迎宾

潞江坝木棉花开

参考文献:

祜巴勐《论傣族诗歌》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1981年版

罗东山《“垄林”是西双版纳傣族水利灌溉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西南民族学报,2002年3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5月

诸锡斌《分水器与傣族稻作灌溉技术》,发表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伯川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

0 阅读:1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