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够建立汉朝,离不开“汉初三杰”的辅佐。然后耐人寻味的是,三杰在汉初开国功臣中的排名相差巨大。其中,张良仅排在第62位,韩信则排在第21位,而萧何则位列第一。
萧何不懂兵事,谋略又远不如张良,他何德何能排在这二人前面呢?
事实上,人们低估了萧何。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张良和韩信可比的。
早在沛县的时候,萧何便与刘邦结识,双方相交莫逆,萧何也因此对刘邦照顾有加。
有一次,沛县县令派人替自己去咸阳城汇报工作,选中了刘邦,同僚们纷纷为刘邦送行。
在古代,出远门可是一件大事,于是同僚或多或少都会给他包点路费。其他人都是包的两三百钱,唯独萧何直接包了五百钱,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和刘邦之间的交情有多深。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萧何就做了两件足以对汉朝历史产生影响的事情,因此刘邦欠了他天大的人情。
这第一件事,便是救下吕后。
刘邦这个亭长,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经常要追加县衙交代下来的任务。有一次县令交给他一个任务:将一批囚徒送往骊山去为秦始皇修建皇陵。于是刘邦便带着手下的一帮衙役上路了,
也不知道刘邦是怎么想的,一路上不断有囚徒逃跑,他也不拦着,就放任他们这要跑掉。结果还没走出沛县,囚徒已经跑掉了一半。
刘邦一看:得了,这任务干脆别做了。秦法严苛,跑掉了这么多囚徒,到时候到了骊山,他即使不死也要掉层皮。于是他和剩下的人一合计,干脆落草为寇,这亭长他不干了。
他走了倒是一了百了,这可就苦了吕后。县令抓不到刘邦,只得将吕后下狱,否则他也无法给上面一个交代。
照这样发展下去,吕后最后很可能会代替刘邦被处死。这时候萧何出手了,也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代价,硬是将吕后从大牢里弄了出来。
毕竟萧家是沛县的豪族,这县令虽然是朝廷任命的,但是在沛县毫无根基。他想要顺利完成朝廷交代的各种任务,拿到一个不错的考核结果,然后升迁,就必须仰仗萧家这样的地方豪强。
这事换成别人,县令大人肯定不管。但是萧何求他,他就不得不卖个面子了,否则他以后在沛县将会举步维艰。
萧何救了刘邦的妻子,这份人情不可谓不大。此外,如果吕后在此时就死掉了,那估计汉惠帝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到时候刘如意继承皇位,汉朝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第二件事,是萧何让刘邦坐上沛公的位置,这才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格。
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开来,各地义军四起。沛县县令一看情况不妙,为了避免成为义军的目标,他打算先下手为强,自己先起兵反秦。
前面提到,县令是外人,他想要在沛县起兵,就必须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因此,他找来萧何,商议此事。
萧何告诉县令:“大人,此事可不好办呀。您是朝廷派来的官吏,现在你说要反秦,你觉得其他人会相信吗?为今之计,您需要找一个在沛县有影响力,而且您又能控制得住的人,让他来做沛县的首领。依我看,刘邦正合适。而且他原本就是秦朝的亭长,是您的下属,到时候他见了您,还不是轻松被拿捏?”
很快,萧何便将一切安排妥当。可是就在刘邦即将进入沛县县城的时候,这县令突然又变卦了。大概他是想起之前抓过刘邦的妻子,担心刘邦记仇,又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他将城门紧闭,不让刘邦进城。
萧何原本是想借着县令的威信,扶刘邦上位的,毕竟刘邦在沛县地位不高,他做首领,恐怕难以服众。此时遇到变故,他只得大开城门,与刘邦会合,然后杀了县令正式起兵。
在萧何的劝说下,沛县大部分人选择支持刘邦,剩下的小部分人虽然不服刘邦(比如雍齿),但是迫于情势,也只得勉强接受这个结果。刘邦这才得以拥有自己的队伍,起兵反秦。
如果不是萧何,刘邦根本没有成为诸侯的资格,也就无法参与争夺天下的游戏,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朝了。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后来的汉朝。
楚汉争霸时期,萧何的功绩不输韩信起兵之后,萧何的作用更大了。在那个年代,谋士一直是很稀缺的。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邦身边的谋士只有萧何一人。萧何的地位在刘邦这边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萧何要为刘邦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他还要替刘邦发掘人才。
韩信就是萧何发掘出来的。要不是萧何,韩信即使再有才能,也不会得到刘邦的重用。其实这很好理解,韩信此前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功绩,他说自己是人才就是人才?所有人都是看事实,看结果的。刘邦早年还说他迟早飞黄腾达呢,有谁信吗?就连他爹刘太公都不信。
所以韩信后来取得的一切功绩,都有萧何的一半功劳。可以说,没有萧何,韩信什么都不是,因为没人会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而萧何更大的功劳,则是在后勤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仅仅萧何在这方面的功绩,就不输韩信。
当时刘邦的战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他吸引住项羽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则是韩信趁此机会攻城略地扩张实力。等韩信的实力足够后,二人再兵合一处,一起对抗项羽。
韩信这边一切顺利,而反观刘邦那边,却多次险象环生。
项羽之勇猛,天下无敌。当初项羽能凭借3万精骑击溃56万祝贺刘军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凭什么能够把项羽拖住那么久?关键他自己还能活得好好的,这就非常难得了。
事实上,这一切主要是萧何的功劳。萧何在后勤调度上简直是天才,别人做后勤,只知道定期亡前面送粮草辎重,但是萧何却不一样。
他很重视收集前面的情报,甚至还能做出预判。因此,每次他送去的粮草辎重都很及时,更关键的是,刘邦每次损失惨重、难以为继的时候,萧何就会送数万人的生力军到刘邦手中。以至于刘邦兵源不绝,这才能和项羽一直耗下去。
好几次项羽已经将刘邦打残,刘邦要陷入绝望的时候,萧何就会将补给和生力军送到。
萧何此举,不仅使得刘邦得以实现战略目标,拖住项羽的步伐。更是多次救刘邦于水火之中。换句话说,萧何于刘邦有数次救命之恩。这份功绩岂是韩信可比的?
面对群臣的反对,刘邦给出的解释萧何这前前后后的功劳加起来,又有谁能比得了?萧何稳坐西汉功臣第一的位置,可谓是实至名归。
然而当时的人不是这么想的,按照当时的看法,只有军功、斩获算功绩,其他的啥都不算。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还得怪秦始皇。他推行的军功爵制,使得人们养成了只认斩获的习惯。斩获多才能加官晋爵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看法。
举个例子,李广很有名吧?他堪称一代名将,但是鲜有人知他的名气哪里来的。事实上,李广最擅长的是守城。当时匈奴连年来袭,其他武将都挡不住匈奴大军。只有李广可以让匈奴无功而返。以至于匈奴人后来一听说前方守城的是李广,直接绕道。
你翻阅史书会发现,李广频繁调任。实际上就是匈奴打哪里,朝廷就调他去哪里守城。
李广的存在大幅减少汉朝的损失,绝对有功吧?可惜就是无法封侯。因为他没有斩首。说实话,李广进攻的水平真不咋地。不是迷路就是被擒。以至于有了“李广难封”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当时评判功绩的标准有问题导致的。
回到萧何身上,他虽然功劳很大,但是没有斩获呀,所以在大封群臣的时候。很多人对于他排第一都是颇有微词的。
为此,刘邦特意为萧何找了个理由:“你们这些大臣,大多只有自己或者兄弟几人投奔我,但是看看萧何,人家一家几十口全都投奔我,支持我起兵。这点你们做得到吗?做不到的话,就不要在那里叽叽歪歪的。”
刘邦这说辞就不讲道理了,萧何家大业大,一家几十口人。其他人小门小户的,一家顶多十几口就不错了,怎么和萧何比?
好在这些大臣也不笨,一看皇帝明显力挺萧何,没人傻傻地触霉头,便默认了此事。见无人反对,刘邦当即宣布,萧何位列功臣第一。
其实,以萧何的功劳,即使封王都不为过。刘邦的封赏还是太少了,毕竟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汉朝。对此,刘邦心里自然明白,因此才给他一个功臣排名第一的虚名,以示安抚。
好在萧何知情识趣,做事有分寸,并未居功自傲,萧家这才得以成为百年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