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东南亚、日本、美国的一批探险家们来到香港,一头钻入启德机场旁的一群丑陋建筑里。
这群建筑由高低不一、风格各异的自建楼组成,彼此紧紧贴在一起,构成一个长方形的黑色水泥怪物。
因为位于九龙地区,脚下土地本属于清军营寨,香港人将其称为“九龙城寨”。
8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港英政府商议决定:英国人在交还香港前,必须清除一系列治安隐患,首当其冲的就是九龙城寨。
听说这座城寨要被拆除,全球的亚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钻入这个“暗无天日”的城寨。他们采访了里面的居民,甚至请来专业测绘人员画下建筑结构图。
美国漫画家特洛伊.博伊尔甚至说:“我宁愿他们拆掉金字塔,也不想看到九龙城寨被毁。”
在近30年的西方世界,“九龙城寨”的颓废、混乱,演变出一种特殊美学。
这里的混乱、丑陋,和繁荣、规范的香港岛闹市有天壤之别,城寨是另一个极端,是警察与法律的禁地,两者的反差给人极大的感官刺激,深深影响了世纪末以来的“赛博朋克”文化。
九龙城寨早期的寨民,大多是大陆逃港者,没有身份,只能在城寨聚居。久而久之,居然有几代人生活在这里。
到拆除前,在这200米长,100多米宽的土地住着五万人,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城寨挺立几十年,神奇的是内部居然无火灾,这里卫生条件堪忧,可是居民很少生病,也无流行病传染案例。
那么在号称法制的英属香港时代,为什么会有个“九龙城寨”?江湖传说,黑帮以城寨为据点,但黑帮在城寨里也安分守己,和居民们井水不犯河水,这是真的吗?
【一】九龙城从“城”变“寨”的日子很多人的印象中,晚清政府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外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各种条约内的条款由外国人一手包办。
但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清政府除了彻底崩溃的最后10年,晚清的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努力争取国权的。无论是战胜、战败,对西方、对东方,清廷都在尽量拉扯,保护国家权益。
这时候的清朝,也不是清中后期闭关锁国的状态,当时大批贵族和文人出国访问,学习西学,对国际法也有了解,不会被洋人牵着鼻子走。
公元1898年,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大清政府允许外国资本来华办厂,西方资本得以涌入中国。
彼时,英国人占有香港岛这个东亚运输站,但香港岛和南九龙实在小得太过分,容纳不下大量移民和工厂设施。
所以,英国人开始讨要港岛对面的广阔土地,包括九龙半岛、沿岸岛屿和背后的大片无人土地。
清廷此时正在联结西洋,对抗东洋,所以中英商议后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直接把香港边界划到了深圳河。
由于当年的香港北部山区杳无人烟,索性就割给了英国人。
但与此同时,李鸿章为代表的中方代表坚持一条——当地的清朝办事机构“九龙城”继续存在,中方驻军和派官不许干涉,此条明文写在条约里。
难道写进条约,英国人就会遵守吗?
当然不可能,1898年英国人刚签署条约,次年就驱逐了九龙城的中国官员和士兵,将这片土地彻底霸占。
但霸占归霸占,只要这片土地的归属权明文写着主权归于中国,英国人总是理屈,小小的“九龙城”就能给中国政府操作香港问题的空间。
而条文中所谓的“九龙城”,其实是九龙半岛北部的一座小小军营,长宽都在200米左右,外有围墙,内部是军营和衙署。
这里驻军的历史有几百年,本来是看守“九龙盐场”的,盐场后来荒废,九龙城却留了下来。
小小的“九龙城”,是清政府打在香港的一颗钉子,但长时间内,这颗钉子没有冒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最后的统治力垮塌,于1911年宣告灭亡。随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混乱期,小小的香港被国人抛到脑后。
其实,当时除了偷渡求生的华人外,连英国人都不太喜欢待在这儿。
而内地华人入境后,港岛、九龙南部都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且英国人对移民管理非常严格,偷渡华人只能在九龙北部居住。
久而久之,在荒废九龙城附近形成一个华人聚居点——军人和官员走了,可屋舍还在,起码能挡风遮雨,这里后来演变成为“九龙城寨”。
【二】城寨的混乱岁月,并不怎么美好随着九龙城地区的移民越来越多,整个九龙湾北部有几十个村子,当地商业开始发展,烟馆、妓院很多,使得英国人不得不关注这里。
二战前的10年,内地躲避战乱和水灾的流民涌入九龙和新界,九龙湾北部人口膨胀,部分精英开始进入港岛。
二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岛、南九龙遭到日军轰炸,随后英国人被赶走,西方资产被没收,唯独旁边的启德机场被留了下来,被日军扩建。
港岛日据时期,九龙周围的华人沦为奴工,日军甚至拆除了几百年历史的九龙城墙,把石材拿去加固机场。
不过,这一时期华人也因祸得福,因为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在港势力被打压,反倒给了华人生存的空间。
渐渐地,华人的工商业、金融业得到发展,到了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回来时,他们发现华人已经富起来了、团结起来了。
冷战前夕,英国人重新接收香港,此时的“九龙城寨”里已经住着上千流民。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逃港人口还在增加,城寨和附近的人口爆发式增长。
1947年,港英政府以整顿秩序、清点户口为理由扫荡九龙湾北部,重点打击“九龙城寨”,结果遭到华人的团结抵抗。
这时的国人刚打赢了抗日战争,民族情绪高涨,南京政府也在争取国权,废除清末条约。
听到英国人扫荡“九龙城寨”,香港、广州华人进行抗议游行,南京国民政府也告诉英国:“按照清末条约,九龙城寨是中国土地,英人无权管辖。”
当初大清王朝在条约里力争的这一条条款,现在把英国人挡在了城寨之外。
港英政府思考再三后,决定放弃进入九龙城寨范围,华人们被鼓舞了,开始向城寨聚集。
起初,城寨内只有千人搭窝棚,到了50年代,因为内地移民增加,城寨里已经挤进去万人。
这些移民的来源五花八门,有农民、有水手、有军人、有医生。
人口增加了,城寨内住房不够,于是一些人联合起来投资修建楼房。这些矮楼由外向内修建,高低宽窄不一,一般一楼一房东,楼下是商铺,楼上是住户。
经过前后20年的修建,到60年代末,“九龙城寨”已具雏形,2.6公顷的土地上密不透风地修起几十栋小楼,走在其中暗无天日。城寨里面容纳了2万多人,三世同堂的家庭很常见。
不过,复杂的人口也造就了危机四伏的九龙城寨。至于现在吹嘘的城寨内秩序井然,“三合会”和城寨贫民们秋毫无犯,其实这不符合历史。
在70年代港警大扫荡之前,九龙城寨其实是个毒窟、赌窝、妓院,非法产业是当地主业。
在城寨里,居民很多就是犯罪分子,少数的良民也被黑帮盘剥,主要手段就是收保护费,以及控制水电。
凡是在“九龙城寨”做生意,都要给黑帮“吃一份”,否则寸步难行。
由于当地不属于港英政府管辖,自然没有政府供水和供电,黑帮则负责从外面偷电,私接水龙头,向城寨居民收取高昂使用费。
城寨居民别无选择,只能任其盘剥。
与此同时,香港“三合会”在城内开毒品工厂、开赌场,白天赌客进来赌博、嫖妓,晚上毒品被流散出去。为抢地盘,古惑仔们常在城寨内火拼,伤及无辜。
1968年,忍无可忍的城寨居民们团结起来,组成协会和当地黑社会谈判,双方的关系才有所好转。
彼时香港经济大发展,城寨“三合会”开始转向港岛和南九龙,港警知道他们的大本营是“九龙城寨”,但根据法律,英方对此无管辖权,警方束手无策。
直到1973年,颇有作为的港督麦理浩下令严打犯罪,港英政府组织数千警力包围“九龙城寨”,强行入城扫荡黑帮,这才解决了城寨治安问题。
随后,警察常态化巡逻,消防、水电也逐渐正常化,九龙城寨才真正迎来“黄金岁月”。
【三】西方人纷至沓来,真的喜欢城寨吗?70年代后,犯罪行为的减少,让“九龙城寨”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彼时大量人口从大陆逃到香港,为了防止警方逮捕、遣送,躲在城寨是他们的一大选择。
哪怕警方的巡逻已经常态化,但九龙城寨内部错综复杂,道路如蜘蛛网一般密密麻麻,还有暗巷沟通,警方难以控制全部地区。
城寨内的管理委员会也没有精确地图,外人在寨中只能靠一些老居民带路,他们就是城寨里的活地图。
随着居民增多,“九龙城寨”的加盖现象严重,五层的楼房被加固加高,修到了七八层甚至十层。站在楼顶上,能看到启德机场降落的飞机从头顶掠过,十分震撼。
后来在机场要求下,港府命令九龙城寨的楼房不得超过13层,以免给飞机造成威胁。
80年代,香港进入了极盛时期,这里是金融中心、购物天堂、交通枢纽,全球各地的人都来到香港,而降落机场之前,他们必从“九龙城寨”上方飞过。
白天,城寨是个黑色、不规则的方块;夜晚,城寨闪耀着不同色彩的灯,从天上看颇具科幻色彩,让很多游客着迷。
落地的游客没被香港的景色吸引,很多人反而想去城寨一探究竟,但都被警察拦了下来。
最早对“九龙城寨”感兴趣的是日本人,当时日本经济也在巅峰期,和中国内地、港澳台的交流密切,日本人也是全球游客的主力。
日本游客最早拍摄了“九龙城寨”的照片,这一粗犷的建筑在旅游杂志上走红了起来。
对于发达国家的外国人来说,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建筑群——九龙城寨如毕加索的油画一般,野蛮中有秩序,绝望中蕴含希望,好奇心让他们对“九龙城寨”充满向往。
没过多久,城寨的形象出现在了一些科幻作品里,用以描绘未来世界的科技断代、贫富悬殊、秩序崩溃。
尤其是日式科幻中的凄凉和绝望感,用城寨这种载体完美表达了出来。
一些香港杂志趁势蹭热度,派人进入城寨调查,写专题报道,甚至推出“九龙城寨旅游指南”,给游客展示城寨的内部情况。
这些杂志随后大火,香港警方也借坡下驴,放宽对城寨的管制。随着美国等西方人来城寨旅游的人数增加,一些艺术家专门来此采风,拍摄了不少纪录片。
因为西方人的喜爱,导致后世很多人对城寨产生迷恋,觉得那是一个美好、神奇的事物。
但客观来说,这股“城寨热”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实际上,在20世纪末,因为影像传媒,主要是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超越了广播,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传媒手段,更多人得以亲眼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时候“神秘的东方”不再触不可及,来东方国家“探险”,是很多西方人的乐趣。
而香港作为东方最发达、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很多人把第一站放在这里。
当看到“九龙城寨”这种历史遗留的阴暗面时,外国游客的“猎奇感”得到极大满足,这种心态绝对不亚于在雨林中遇到狩猎的原始部落。
城寨的无序、混乱,和西方发达国家秩序井然的景观截然相反,哪怕是在文艺作品中,“九龙城寨”代表的也是灰暗、绝望的感觉,而不是光鲜亮丽的形象。
直到世纪末,在“九龙城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还是有贩毒、赌博等犯罪活动进行,警方无力管辖。因为辖区限制,每当犯罪分子跑进城寨,警察大多会直接停下追赶的脚步。
当时中英收回香港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方要求英国必须在香港97回归之前拆除城寨——中方只要“九龙城寨”的地,而上面的建筑是港英政府管理不善产生的治安问题,必须自行解决。
无奈之下,港英政府在1988年后推动城寨拆除,当时城寨里住着五万人,最终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自己的家。
这一搬迁、拆除工作前后7年,五万人的安置,数十栋楼的拆除,花掉5亿港币,“九龙城寨”在1994年之后最终成为了历史。
后来,香港政府城寨原址上修建了“九龙城寨”公园,公园中有城寨的微缩模型,剖面地图,游人们可以从这里看到那个野性时代的全貌。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神秘的香港九龙城寨》,王晋军
2.《香港九龙城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贫民窟有这么大的魅力》,彭泽琴
用户91xxx34
不拆你来出钱搞维护可好?[得瑟]
尘埃66
拆了太可惜了,保留多好,太短视了
我心永恒 回复 05-09 06:25
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