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湘江之战

怜珊来看过去 2024-11-01 22:19:53

最近《四渡赤水》的视频再度流传,剧中的名场面也广为传颂,今天就来讲讲这部经典电影背后的历史故事。

(1)艰难的突破封锁线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只是这场转移,一开始就充满了不详的气息。博古等领导人显然没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在他们的认知中,所谓战略转移,相当于搬家,大到印刷机,小到尿盆,统统要搬走。

有些笨重的机器需要几十人抬,还要更多的人马前后保护。中央专门成立中央纵队负责搬家,第一梯队三千人,搬运各种机械设备。第二梯队六千人,负责搬运各种大大小小的箱子。如此以来,1万能征善战的精兵成为了轿夫。

在这个庞大拖沓的中央纵队周围,林彪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左右前锋,负责开路;新组建的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负责两翼;红五军团殿后。

红军主力在根据地中都无法生存,离开根据地之后处境更为艰难却行动更为僵化缓慢,每天走二三十公里。所以彭德怀才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陈云在当年汇报中指出:“我们的主力部队全都变成了辎重护卫队,没有足够的自由机动的部队。先头部队往前挺进,而后卫部队还落后在二三百里之外,也就是落后一百公里到一百五十公里。因此,大大削弱了我们的战斗力,使敌人得以从侧翼攻击我们。”

红军前进方向上的三道封锁线,并非同时构筑,而是随破随构。第一道封锁线在信丰河一线,红军的对手是粤军陈济棠部,当地构筑了很多碉堡。尽管党中央已经与粤军有借道的协议,但因消息不畅,红军仍然遭到粤军一些抗击,损失3700余人,折损一员猛将洪超。

洪超18岁参加南昌起义,身经百战,时任红三军团先锋红4师师长,牺牲时年仅24岁。通过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仍然战斗不断。战斗损失和掉队、落伍使红军分别减员9700余人和8600余人。虽经沿途的零星补充,红军到达湘江河畔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人数不到7万人。

(2)错失良机的中央纵队

11月12日蒋介石紧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并将他追剿红军的嫡系部队薛岳、周浑元纵队等统归何键指挥,共调集近30个师,以近40万大军对8万的绝对优势,在湘江以东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欲将红军置于死地。

红军总部面对如此严重的敌情,在讨论作战方案时,绝大部分人不同意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对此教员与李德发生激烈争执。教员主张从文市向北从黄沙河附近渡过湘江,择机建立湘中革命根据地,这个建议遭到李德严厉粗暴的否决。

11月20日晚(一说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义请示老蒋,要求将夏威部主力南撤,留下的空白让湘军填补。22日下午5点,老蒋才允许李、白部南撤,并要求何键派湘军南下全州接防。

问题是,白崇禧没等湘军接防,就下令夏威连夜将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主力撤往灌阳以南百余公里的恭城,仅在全州留了两个营。

1934年11月25日,红军先头部队红2师悄悄抵近湘江,师长陈光和政委刘亚楼亲自带着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前线察看地形。经过几个小时的观察,他们有个吃惊的发现,对岸出现了一个五六里长的空档。红2师渡过湘江,迅速占领了制高点,并且构筑工事,站稳了脚跟。

得知红2师过江,白崇禧果断下达一道命令,让部队转身回去,从兴安往全州而去。

11月27日夜,林彪的红一军团抓住机会,迅速渡过湘江,控制界首和觉山铺之间三十多公里渡河点,并在渡河点由工兵架设浮桥,让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渡江。这时候,中央纵队距离湘江不过百余公里路程,来个强行军的话,最慢不过2天就能渡江。但中央纵队行动极慢,没有抓住机会。

(3)惨烈的湘江之战

从11月28日开始,在蒋介石严令下,湘军最先向守卫渡口的红军发起进攻。桂军也返身杀回发起侧击,中央军则在后面猛攻。红一、三军团为保卫湘江渡河点,在江边低矮的丘陵地带依托临时工事展开血战,在敌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下伤亡惨重。

红三军团第五师之第十四、第十五团和临时配属的军委炮兵营,在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的指挥下,奉命到新圩附近阻击桂军的进攻。战斗中,红十四、红十五团指战员在敌我兵力悬殊的不利情况下,与敌人激战三昼夜,伤亡2000多人,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红十四团团长黄冕昌以及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都英勇牺牲,红十五团团长、政治委员和红十四团政治委员均负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分牺牲。

激战中,军团的电报不断传来战情:“‘红星’纵队正在向江边前进”“‘红星’纵队已接近江边”“‘红星’纵队先头已开始渡江。”但辎重负担始终拖累渡江行动。由于敌人对红军西进的意图一清二楚,调兵遣将围追堵截异常迅速,当发现红军主力准备渡湘江时,立即派出40余架飞机轮番俯冲轰炸。据当时参战的阎捷三回忆:“庞大而笨拙的中央纵队带着各种各样的杂物,密密麻麻的人群在40多天的连续奔波中已处于麻木的失控状态,一见敌机来了,蚕蛹蠕动般挤上浮桥,火光起处,血肉横飞。”

11月29日,红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发电报给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请求各位大爷走快点吧,再晚就撑不住了。

11月30日拂晓,红1军团1师强行军150公里后赶至觉山铺阻击阵地。天刚亮,湘军第1路军司令刘建绪率4个师倾巢出动,向脚山发起进攻,觉山铺阻击战打响。

湘军的第一波猛攻很快被1师击退,紧接着湘军投入16个团的兵力,在飞机的掩护下,向觉山发起全面进攻,亦被红军击退。下午,湘军猛攻1师的米花山和美女梳头岭。由于1师太疲劳,被迫退至水头、夏壁田以白沙河为屏的第二道阻击阵地。

紧接着湘军又猛攻2师5团的先锋岭阵地,5团政委易荡平率两个连的战士,击退了湘军的多次冲锋。下午湘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以四个团的兵力向先锋岭发起攻击,易荡平及两个连的战士,全部牺牲。

湘军占领以上阵地后,集中兵力从三面向据守公路中间的红4团压来,并向背后迂回,4团阵地处在万分危急之中。这时2师师长陈光从皇帝岭阵地上传来命令,要4团转移阵地,以运动防御手段,迟滞敌人的前进,争取更多的时间。

4团开始边打边撤,尽量阻挠敌人争取时间。但在4团分左右两路沿公路撤退时,政委杨成武见路右边的1营与敌人打起交手仗,便组织2营火力支援1营,越过公路时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腿,在2营副营长黄霖奋力抢救及5连连长陈坊仁的掩护下脱险。

12月1日清晨,1军团在白沙铺以西丘平区与湘军展开激烈拼搏。首先,湘军猛攻红2团,并在飞机的掩护下,攻破1、2团接合部,将3团的二个营包围,其中一个营冲出重围,另一个营突围时搞错方向,被敌人分割,但第二天部队分别归队。下午14时,部队交替掩护,退至越城岭山麓,当时检查,肖华的少共国际师尚未渡过湘江,1军团派出一支部队,将其接过江。

激战中,湘军从红1师、2师阵地师接合部冲入,直奔红1军团指挥部,差点儿将指挥部一锅端,红4团团长耿飚还差点儿被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就地正法。

而在中革军委实际负指挥责任的李德,只知笨拙地实行甬道掩护战。面对战场上的严重局面,军委虽雪片似的发出“十万火急”、“万万火急”的文电,却不肯扔掉坛坛罐罐。这样既无法提高行军过江的速度,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指挥方案,只发出了一份内容空洞的“训词”,鼓动部队死守硬拼。幸亏广大指战员的英勇,才使大队免被敌拦腰截断。

12月1日傍晚17点,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并于12月3日向西进入桂北越城岭山区。至此,湘江战役以红军受到重创而结束。

(4)战后盘点

红1军团在觉山铺鏖战三昼夜,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红1、2师共损失近4000人。

红三军团上文说过了,红5师伤亡2000多人,红4师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下,夺回了界首渡口西岸。战斗中10团团长沈述清和接任红10团团长的4师参谋长杜中美先后牺牲。红4师政委黄克诚大将回忆说:界首一战,该师损失2100多人。

最悲剧的是红五军团的13师和34师,它们担负全军总后卫、阻截追击之敌的艰巨任务,在湘江以东的灌阳永安关等地浴血奋战数昼夜,遏阻十几倍于己的敌军。

中央纵队过江后,遂命令他们放弃阵地迅速渡江。但第34师和三军团6师第18团的阻击阵地离渡口至少75公里,且通往渡口的通道已被敌完全封锁。陷入重围的34师和18团与敌血战数昼夜,34师6000余人仅剩300余人,18团约2000名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

12月4日午夜,34师残部在师长陈树湘带领下西渡无望向东突围,12月11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军覆没。陈树湘师长身负重伤昏迷被俘,被敌人用担架抬着想回去邀功。他苏醒后趁敌不备,忍着剧痛,用手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慷慨赴难,年仅29岁。

顺带说一句,湘江战役后反动派还残忍杀害了来不及转移的伤员,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索,耳木洞和酒海井惨案。

湘江之战,红军牺牲师级指挥员8名,团级指挥员28名,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其中红一、红三两大军团,一共牺牲约1.5万人,少共国际师仅剩2700余人;红五军团由1万余人锐减到不足5000人;红八军团1万人的兵力竟折9000人,编制撤销;红九军团战死8000人。

湘江之战,使红军战士怀疑不满和要求换帅的情绪达到顶点,为教员重新回到军委领导岗位、红军绝处逢生提供了契机。

0 阅读:0
怜珊来看过去

怜珊来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