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和氏璧,从它诞生到消失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问号

春秋史话 2024-07-13 05:03:48

关于和氏璧是怎么被发现的,只有《韩非子·和氏》记载了相关经过。

大致情况是,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有皮壳的玉璞,他认为其中必有美玉,于是前往国都,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让宫廷的玉工给出官方鉴定,结论却是“石也”,因为欺君卞和受刖刑,被砍掉左脚。

等到楚厉王挂了,跛足的卞和又去给楚武王献宝,玉工再次给出相同的结论,卞和失去了双脚。

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石哭于楚山之下,连续三日而不停,最终泣血而引发了楚文王的关注,派使者前往询问。

卞和告诉使者:我不是为了失去双脚而悲伤,而是因为宝玉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反倒沦为欺君罪人而哭泣。

文王感其言,命玉工打理璞石,里面果然是一块稀世宝玉,遂取名为和氏璧。

上述故事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卞和在已断一足的情况下,他应该知道再次献宝具有极大的危险,宫廷玉工的鉴定水准让人无语,存在着白拿工资的嫌疑,他仍然不做任何准备颠颠地跑去。

卞和是不是可以把皮壳磨掉一点,露出里面的成色,来避免再次受刑?

难道说除了宫廷玉工,民间就没有任何工匠能够对这块璞石进行一些前期处理?要知道楚武王在位时间是51年,半个世纪,卞和在漫长的岁月里什么也不做,就知道抱璞落泪,显然不太合理。

韩非子写了300多篇寓言故事,和氏璧属于其中之一,目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念。

法家思想即为美玉,往往遭到重臣和贵族的反对,他们采取各种办法蒙蔽君王的眼睛。即使推行法术治国理念将受到排挤和迫害,法家学者仍然坚定不移,忍辱负重,直到贤明的国君明白它的裨益。

总之,不管是怎么发现的,和氏璧成为了楚国的国宝。周有砥砈,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和氏璧最初一直为楚王具有,楚威王时,因令尹昭阳在楚灭越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据说楚王将玉璧赏赐给他。

一日昭阳宴请宾客,大家都想一睹和氏璧的风采,昭阳也有炫耀一把的心思,拿出宝物于众人传看。

突然间很神奇,天空骤暗,电闪雷鸣,慌乱之中,和氏璧不见了。

昭阳大怒,他采纳了家仆的建议,按照谁最穷谁最可疑的原则,认定“贫且无行”的门客张仪就是窃贼,拿下之后一通暴揍。

刚刚从鬼谷子学院毕业的张仪也是倒霉,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背了一口大锅。

被各种酷刑搞得体无完肤,张仪打死也不承认自己偷了和氏璧,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昭阳也只能不了了之,释放张仪。

张仪几乎丢了半条命,鬼一样地回到家中,妻子见状大哭,哀怨道:假如你不曾读书,一心打算从政入仕,在家务农的话,何至于此!

张仪不以为然,张开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张仪大笑,舌头在还能继续忽悠,等我养好伤,再图富贵。

又是据说,和氏璧辗转到了楚怀王的手里,看来当初失窃或许就和楚王有关,其他人哪有那么大胆子,去做这要命的勾当?偷了也不敢卖,除了楚王,谁敢接手?

楚怀王把和氏璧当成命根子,整天揣怀里盘它。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来武关聊一聊,结盟之后,秦国占领楚国的地盘,悉数归还。

楚怀王不听屈原劝告,又怕得罪秦国,又惦记着自己的失地,琢磨半天还是前去赴约。

结果遭到挟持,被秦人送往咸阳软禁。不过秦国与楚国长期联姻,秦国的亲楚势力很大,楚怀王只是失去自由,待遇还可以,并没有被搜身,和氏璧仍在他怀里。

两年后,楚怀王找到机会跑路,打算溜回楚国。秦人发觉之后,立刻关闭了武关。楚怀王没有机会回家,于是慌不择路前往赵国。

到了赵国,楚怀王掏出和氏璧自证身份,奈何他已彻底失势,赵国不仅没有接纳楚怀王,和氏璧还被奉阳君给弄走了。

奉阳君因为贪腐被抄家,和氏璧流落到坊间,又被宦官缪贤五百金收购,送给了赵惠文王。

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不多赘述。

秦灭赵,和氏璧又回到秦始皇的手中。

和氏璧的最终归宿,有好些说法,最常见的是改制为传国玉玺。

不过,以玉璧的造型改制成玉玺,恐怕不太好操作,总不能做的太小,不符合始皇帝的风格。

传国玉玺很可能是宰相李斯,命人用陕西当地的蓝田玉制作而成的。

另一种可能,就是在嬴政死后,被随葬在秦皇陵中,我们只能等到陵墓开启的那天,再去求证了。

有学者指出,楚厉王时期,楚国大概是在湖北范围内活动,楚山应当对应现今的荆山,然而荆山并不产玉。

根据史料对和氏璧的描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珠宝界称之为“变彩”。

能够出现变彩现象的一般是月光石和欧珀,荆山刚好产出月光石。尽管当下月光石不是什么稀奇物件,但是2000多年前,没准是个宝贝。

关于和氏璧的解密,尚需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真正揭开疑团。

0 阅读:7
春秋史话

春秋史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