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往事系列|福建传统武术的一些轶事、兼论传统武术无神

京京聊太极 2024-07-03 14:41:19

东鲁缪氏的叔公是福建民间武术家,年轻时家境富裕,所谓穷文富武,既然经济条件允许,家中自然重金聘请名师悉心加以指导,兼且报送学堂,可谓文武兼修。

幼年的作者痴迷武侠文学影视作品,对其中飞檐走壁,内力外放,飞花摘叶取敌首级心醉不已。所幸其叔公即是武林中人,更且心性豁达,一一为作者指点迷津。

当年武术宗师的造诣到底会是到什么水平,真的能力拔千斤,一指之力便可取人性命吗?内家拳比外家拳高明吗?

老家是福建闽东的,因为福建是南少林所在地,虽然南少林大概在清初因为至今说不清楚的原因消失了,虽然南少林具体是在莆田还是泉州还没有定论,虽然南少林是一座寺庙还是一堆寺庙总称也还没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少林就是在福建,加上消失的历史也还不算久远,所以家乡自然就会有许多和南少林有关的地方武林传奇,

现在回头说一下镇上的传统武术,根据现在的回忆,和一些视频媒体上武术动作的对比,大体上我们镇老辈人多数都会耍两下的拳法,应该是南少林五祖拳中的白鹤拳,还有虎拳,龙拳,四门打,狗拳(地术犬法),咏春拳等,以四门打和白鹤拳为主。器械类基本都是南少林五尺棍,也就是所谓的齐眉短棍。棍法多为四门棍法,步法多为不丁不八的典型南少林拳系步法,我老爹当年也练过2年基本功马步,从此以后,他的鞋都是前脚掌内侧磨损最为严重,泡沫质鞋底的拖鞋痕迹最明显,穿上个把月脚掌内侧的厚度就只剩下脚掌外测的一半了。

马步的练习方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静止马步,马步和一些香港电影里表现的四平马不一样,一般都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腿部成半蹲状态,大腿和小腿约成110度角左右,并不是垂直的。双脚内扣,上身挺直,拳收腰间,双眼平视,师父要求从后面看过去,整个下身马步就像一个门的形状一样,用现在专业术语说就是,马步的俯视图必须是倒U形,家乡俗语说的,“马坐府头门”出拳时有出声促力的要求,但并不是张开嘴巴,嗨,嗨,嗨的那种,而是紧闭嘴巴,收腹提气,气从鼻出,发出的那种短促沉闷的鼻音。

第二阶段是行进马步,就是静止马步站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行进。所谓行进马步,就是要求以腰为转轴,保持人体中轴线不动,腿部保持半蹲状态直线前进,练熟练之后再进行负重行进训练,所谓负重就是脚上拖着一根毛竹前进,因为毛竹是中空的,可以灌注沙石,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重量。再后面就开始练习脚步横向和交叉移动,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力量训练,再后面就练套路,练完这些都属于基本功,除了力气比别人大一些,出拳有力一些,下盘稳定一些以外,还不具备明显的格斗优势。我老爹就是练到这里,就文化大革命了。没练了。不过后续的练法我听我大伯父说过,因为我门家老辈的人也都是练过几下,大伯公还是给人当护院的总镖头,相当于保安队长。

再往下,就看师父对徒弟的看法了。一般师父眼里会把徒弟分成四种,1。传人,2。经济来源,3。传人经济来源兼而有之4。应付任务。动荡年代学武术本来就是防身和混饭吃的。有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防身为主,没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混饭吃的。

作为师父,一般也不会象电视里演的,都是仇视富人孩子,亲近穷人孩子,相反的,如果富人孩子本身资质好,又刻苦,品德也好的,师父更愿意倾囊相授。倒是有些穷苦出身的徒弟,师父反而要因地治宜了。

因为,一般乡下的富人家庭,也就是吃的好点,用的好点,根本没有达到象电视里演的,动不动就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地步。要达到那样的高度,也不是一般的地主富人家庭能有条件的,事实上乡间的富人更忌惮go-vern-ment的,因为go-vern-ment对他们更多的是掠夺。而且这些富裕家庭,多数都是以勤俭起家,多数创业祖宗都是非常刻苦,在乡间都拥有比较高的威望和良好评价的。也就是所谓的乡绅阶层。又由于他们在财富上的余力,所以相对来说,还能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名声一般都不错。

乡间的富户,也没有特别雄厚的财力,如果子代不善,多数也就很快败掉了。所以如果还能保持富裕,当家的人一般都是属于乡间精英。乡间的穷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后来宣传的那么尖锐(至少我老家是这样)。这东西就象民族矛盾一样,没有一些人在那挑拨煽风点火,大家也都没事,而练武要练的好,说实在的,是个耗钱,耗时间的活。要有钱(保证营养),有闲(充分的时间保证训练),有头脑(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关)。所以真正一些民间的高手,排除和尚道士等这些非正常意义上的社会人。很多家庭条件都还不错,或者至少他们学武期间的家庭条件都不错。

真要是穷的叮当响的家庭,一般也就练个三招两式的,练不出高手的。至少我镇上清末民初的4个(包括我那个叔公)声明显赫的高手,都是地主资本家的家庭。

做师父的人最讨厌的徒弟,就是人品比较差的,这样的人,穷人家里很多,富人家里也不少。所以原则上师父更愿意收家庭条件好的徒弟,原因也是必然的,徒弟有钱师父日子也好过一些啊。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武术也不会拿武术混饭吃,抢师父的饭碗,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一般也不会和别人争强斗狠,或者落为匪寇败坏名声,另外封建时代,徒弟有钱又练武的,也有可能走武举的道路,光耀门楣,也光耀师父。

用我叔公的话说,一般师父对家里特别穷,练武意愿却非常强烈的人,多数都不收,跟电视里的宣传正好相反。

因为这种人,一般心地不仁(不是不善)。因为一个人家里穷,你正年轻,不去辛勤发家,那么你是不孝。如果你不是不孝,那就是企图把练武当成发家的途径,你就是不仁。因为你要靠武发家,说白了,你就要去打别人。而且你练武意愿越强,将来出手可能也越狠,你靠打别人出人头地,属于心地不仁。

再说山外有山,弄不好你也就死在别人手里。你说这样的徒弟你花心血去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一般如果徒弟人品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家里条件又允许,那基本上你自己肯下功夫,对师父好点,师父都会认真教的,没学到好的功夫,多数都是自己天赋有限,或者不够刻苦。当然如果师父有心把你当传人,可能就会对你严格一些,如果只是当你是经济来源,你本身品德上也没什么大缺陷,那一般该教的也都会教,就是要求上不会那么严格了。

一般师父在基本功训练阶段就可以将徒弟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就进行分类教学了。人品差的,一般是不教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开除,则多数都是教套路,不教口诀,不进行对抗训练。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闽东一带的武术口诀,并不是什么白鹤亮翅,黑虎掏心之类的套路名称组合。确切的说是对抗练习的理论基础。因为很多是方言表述的,不太好翻译,加上时间太久了,现在居然一句完整的都记不起来了。

大概记得一句空手夺棍的口诀,“棍来顺势手压收”因为这个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有些别扭。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口诀就是对抗练习的拆招理论。其内容有些类似于电视里的“手谈”或者“讲手”,你一个泰山压顶,我对一个举火烧天。

就是把套路的每一个招式拆开,然后剔除套路中辅助动作,用口诀形式,阐述每个散招的应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歌诀,就可以照歌诀进行拆招对抗练习,也就是所谓的散手了。只有练完散手的人,才具备成为一个武术专业人士的入门资格。然后师父的任务就完成了,修行高低就看个人了。这就所谓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

但由于古代没有专利局,也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加上有门户之见,所以,一般这些歌诀都编制的比较模糊,属于简单易记,不易懂。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那你拿了歌诀也没多大用处,如果你没有练习过本门的基本功和套路,学了歌诀也没用。就比如上面的那句空手夺棍的歌诀,“棍来顺势手压收”,棍怎么来的,不同方向不同手法的来,都不一样的,什么身法才是顺势,压是怎么压,用哪个部位压,收是怎么收等等,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和自己练习的本门基本功,这歌诀就是一句废话,这也是古代中国的武术环境造成的。

如果光练套路,不懂歌诀,不进行对抗训练,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打起来虎虎生风,自我感觉良好,用起来手忙脚乱。纯粹是师父不想教你,给你应付任务而已。

一般从记歌诀开始,师父就开始进行拆招散手训练,然后就是进一步的熟练训练,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了,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了(这是最高境界了,基本做不到)。

一般按我们地方的传统,一个师父教你练好基本功,再把口诀给你,再给你示范口诀,基本上就是完成任务了。教学内容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熟练程度了。一般到这一步,师父就准备让你出师了。或者辞职走人了。

其实传统武术本身是很科学的,因为它都是从生死搏斗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各种实践淘汰之后保留下来的。只是由于古代的门户之见,还有职业竞争,生活所迫等原因,以及一些迫不得以的原因(比如徒弟品德不好,又有背景不得不教),而采用各种各样的神话或者虚无的谎言进行修饰,导致传统武术有了大量的神力怪论。

这都不是真实的传统武术。中国武术自古就是从自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规律,运动规律的。传统的武术训练,和现在的搏击训练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内容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训练目的不同,导致一些内容和方法上有些差异而已。但道理绝对都是一样的,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在整体上永远是超越过去的。

现代搏击技术的专项训练能力和深入程度都是超越传统的。只是由于竞技环境和目的不一样,现在搏击技术内容比较相对显的比较单一,单在专项深入程度上,则是传统武术所远不能比拟的。传统武术的训练程序其实非常科学,从基础入手,训练力量和步法,身法,然后训练技击动作,然后进行对抗训练,增强熟练程度和速度。整个程序其实和现代竞技体育完全一致。这才是符合事实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力怪论。都是看的见摸的着,感受的到的东西。所以一些动辄不知所云的理论,动辄要求苦练10年20年的才能显示威力的所谓武术,10之八九都是骗人的把戏。后面我将一一将所见所闻写出来。

家乡的南少林拳系,基本都有一个大原则,1个是拳路一条蛇,1个是十字盘。个人现在的理解,其实就是拳打一条线,和拳打卧牛之地的地方土话版。所谓拳路一条蛇就是,打拳行进过程中,行进轨迹是直进直退,上身可以以腰为轴左右转动跟蛇一样,但脊椎骨和头部不能左右摆,整个行进过程,脊椎和头部保持一条直线,行进轨迹也保持一条直线。

用现代体育解释,就是人体中轴线保持竖直迎敌状态,采用直线方式进攻和后退。而所谓的十字盘,就是指当进行转向练习的时候,通常以自己的支撑腿为中心,另一条腿在保持身体不失去平衡的状态下,在地上划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交叉点就是支撑腿,然后所有的转向练习都必须在这个十字架的四个空格中完成,无论什么样的动作,一个空格只能落一只脚。因为要求划十字架的时候身体不能失去平衡,所以基本上这个十字架的长宽也就1米到1.2米,也就是卧牛之地那么大。还有一种十字盘,是两横一竖,两横之间的距离,是练习者在身体中轴线不失去平衡的情况下的一个上步的距离,或者说就是,先划好一个十字架,然后这个十字架的顶端为第二个十字架的交叉中心再往前划一个十字架。前几年看了北少林武僧,德建对少林武术的阐述,感觉就算没有考古论证,也一样可以看出南北少林的传承痕迹,德建对少林武术特点的描述就是上面两句话“拳打一条线和拳打卧牛之地”

虽然现在有些门派的武术在行进轨迹上不是直线,但整体上来说,直线攻击是全世界武术界的共识。因为直线距离最短,从南北两个少林拳系的完全一致的基本原则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武术其实是很朴实的,很直接,很科学的。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并不是说少林武僧是武术冠军。而是因为南北少林(尤其是北少林)曾经因为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在两个朝代(唐朝,明朝)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承担着全国武术集散地的作用。所以少林的武术,是从众多的武术技法流派中提炼出来的。而这两个大原则正是千百年来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应该说这是武术的真理了。至于一些流派的武术为什么反其道而行,我确实有些难理解。也可能是创始人身体有缺陷,不得已而为之吧。

“拳打一条线”,的原因基本上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直线攻击距离最短,发力也最完整。而身体保持中轴线竖直的原因也是比较容易理解,1个原因是有利于发力,由于中轴竖直,以腰为承,能够完整的实现力从根部到手臂的传递。2。保持重心稳定,有利于步法移动,同时减小被攻击面积。3。有利于观察对手,减少盲区。

“拳打卧牛之地”则比较抽象,这种表述不好理解。其实用十字盘来表述就简单的多了。家乡传统武师,在让徒弟划十字盘的时候,都是让徒弟自己划的,不会事先帮徒弟划好,也不会按统一大小划,而且在划的过程中,都严格要求单脚独立,重心在独立支撑脚,同时划的时候身体不能失去平衡。其实这里面有严格的实战训练意义。因为这个距离正好是一个人符合自己身材的最好功防距离。

十字盘看似简单,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实战总结。十字盘其实就是训练一个人的多向移动能力,和复杂移动能力,但这种动不是乱动,你的任何移动必须符合2个原则,1。稳定,不失去重心,2。能够在移动的同时随时具备完成有效攻击距离和能力。其实十字盘就是一种距离感和复杂方向感的基本功训练。

按叔公的说法,两人进行比武的时候,距离太远了,任何动作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打不到对方,距离太近了,则技法演变成擒拿摔跤(这个后面另说)。实际的比武,通常在双方开始擒拿摔跤之前,就结束了,第一波的攻击,基本都是开始于两个十字架的顶点碰撞的时候。

因为过去比武开放式的特点,通常这第一波攻击就能让失手的一方战斗力受损,或者直接结束战斗。一般情况下,除非专门练习擒拿或者摔跤的人,如果对阵双方都不是练这种贴身格斗技法的人,那么双方都不愿意距离过近。至少优势一方不愿意距离过近。因为距离过近了,不利于技法的施展,也不利于力量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防守,因为距离太近了,动作作用距离短,很多时候根本没法防守,表现出来的就是互打王八拳。就象我们现在看武林大会里面的一些练传统武术的选手,动不动就抱一块你捅我一拳,我捅你一拳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些选手不能打头部,身上的比赛服里面又有厚厚的护具。跟本不怕你拳头打我身上,想的就是把对方摔倒,或者推下擂台。

如果把比赛服里厚厚的护具脱掉,可以击打头部,你看他们还敢抱一块吗。除非是象经过现代专项抗击打训练的搏击选手,否则一般的业余选手,别说脖子或者脑袋或者眼睛挨别人一拳,就是肋骨或胸口挨一拳,恐怕都没有机会那么潇洒的跟别人扯衣服摔跤了。所以传统武术比武,一般情况下都会保持这种距离,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因对手而异。比如一方是身体粗壮,抗击打能力强,绝对力量大的,但技法教差的,他可能就愿意拉近距离打王八拳。

所以十字盘的练习其实就是含有功防双两个方面的意义。稳定的进攻,稳定的后撤,稳定的变向。迅捷的距离感和方向感是十字盘训练的最主要内容。这也是少林武术所讲的拳打卧牛之地的原因,因为真正的格斗的发生就是这么大的距离,太远太近了都不好,一个高水平的传统武术高手,他不但能在这样的范围内发动有效的攻击,也要有能力在这样的范围内有效的控制距离和方向,因为战斗往往在这个距离就结束了。至于两横一竖的变形十字盘,则是十字盘的辅助发展。训练的内容和目的跟十字盘一样,只是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稍微拉长纵向距离。增加远距离的攻击步法和防守步法,以及距离感方向感的训练。

多了一横就算远距离了?是的回答完全正确,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横一竖的变形十字盘呢?用叔公的话说,发展了也没意义,因为基本上用不上,真比武的时候,你被别人追那么远的话,要么你早就倒下,要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步法都不用撒开腿逃跑最管用。反过来也成立。呵呵,但是地方传统武术里倒有被多人包围时,长距离逃跑的步法,这个后面另说,跟这个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传统武师比武,通常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决定胜负了(通常也就以秒论),也就是古代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比武术语,“一个照面”,而且很少出现近距离正面攻击(侧面攻击,或者后面近距离攻击会有),所以,传统武术里,才会衍生出大量的硬气功训练内容,所以传统武术里,攻击技法往往缺乏特别好的连贯性,所以传统武术里,也比较缺乏现代有氧训练。

传统武师,按现代标准来说,体能和耐力都比较差。所谓的硬气功,就是人体骨骼经过反复的适量的击打训练后,会破坏表面的一些骨骼结构,而人体本身具备的愈合能力,能够让这些骨骼处于重新愈合,这样天长日久,这些骨骼的密度就会得到大幅提高,其实这就是硬气功的最主要方式,这种锻炼方式对皮肤和肌肉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当然在使用的时候,身体摒息肌肉紧张,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硬气功的硬,是指骨骼,肌肉,皮肤硬,气是指通过控制气息使身体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一步加强坚硬的骨骼的打击力。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2
京京聊太极

京京聊太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