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小男孩说:“我们吃什么?”小男孩回答:“黑豆米饭、油炸香蕉,还有些炖菜。”当年还在读书的我,脑海中瞬间充满了疑问:这些食物真的存在吗?
它们到底是什么味道?
多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在广州一家主营西非菜的餐厅,亲自解答这些疑问。
炸大蕉:异国风味的第一口体验进入这家餐厅,第一个端上来的是炸大蕉。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普通的香蕉,而是一种叫做大蕉的食材,看起来像是有点发黄的炸薯条。
它的口感有些韧,略带酸味,并不像我们平时吃的香蕉那么甜。
品尝时,我一边吃一边在心里嘀咕,这到底和香蕉有多大的关系?
炸大蕉是西非菜常见的配菜之一,通常会和炖煮过的白眉豆一同食用。
我点的套餐中,还有一碗加了炼奶的木薯淀粉泥,看起来像芒果浆,但味道和甜品完全不同。
这种跨界的口感让我感到既新鲜又奇妙。
各种非洲主食:fufu、ugali与banku主食部分可谓是异彩纷呈。
一大盆金黄色的fufu上桌时,我还在纳闷,这些外表看起来像橡皮泥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主食在西非和中非非常常见,通常使用木薯、山药、芋头等富含淀粉的食材,经过不断地捣制、成型后制成。
除了fufu,我还尝试了ugali和banku。
Ugali是由玉米粉或高粱粉煮制而成,口感细腻但酸味明显;banku则更像发糕,虽然卖相最接近馒头,但咬一口就能感受到它的松散质地。
这些主食单独吃可能有些乏味,但蘸着各种汤汁,立刻变得有滋有味。
记得服务员一边上菜一边端来清洗餐具的水盅,这让我明白,在非洲的传统饮食文化中,用手抓食是非常常见的。
主菜尝试:风干肉与炸罗非鱼的碰撞在这家餐厅,我体验到的主菜显然比主食要“坚韧”得多。
菜单上一道道写满了外文的菜名,让我不得不开始一场美食的猜谜游戏。
点了一份烤牛肉,咬第一口时有些疑惑,这肉怎么这么干?
那是因为西非人喜欢将肉烤得干干的,咬起来丝丝分明,确实考验牙口。
相比之下,炸罗非鱼的口感稍微好一些,鱼肉细腻,但外表也是炸得很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道叫light soup的汤,将炸好的罗非鱼和干烤的肉块一起炖,汤汁浓稠,兼具番茄和洋葱的香味,吃起来开胃又解馋。
在一顿饭的结尾,餐厅提供了几款当地特色饮料。
首先是麦汁,这是一种带气的饮料,糖味浓郁,气泡充足,有点像广州的沙士或沈阳的八王寺。
饮料的另一端,是一种叫做苦酒的烈酒,酒精度数高达35%,带有浓郁的植物香味,喝到嘴里苦涩感明显,但回甘的味道还是比较愉悦的。
这次用餐让我对非洲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透过这些美食,我开始对书中那些遥远的异域风情产生了更真实的感受。
原来,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文化之外,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尝试和习惯等待我们去发现。
结尾时,我不禁想起,如果有一天,一个非洲的美食探险家来到广州,他会如何描述我们的广式早茶和煲仔饭呢?
或许在他眼中,一碗简单的白粥也是如此的新奇和独特吧。
每一次的美食探索,不仅是味觉的冒险,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我们在品味他人的日常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一切,这或许就是美食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体验。
通过这篇文章,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寻找美食的路上,发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尝试不同的美味,是我们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一种途径,而这一切,从一盘炸大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