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的妈妈穿着宽松的浅绿色睡袍,阴沉着脸从卧室走了出来,重重地坐在了客厅的褐色皮沙发上。
对面墙上老式挂钟发出的“哐当”的声令她感到分外地烦躁,再过几秒钟指针就指向深夜12点了,但是莉莉还没有回家,这明显已经触犯了家里的规矩。
她打算坐在沙发上等,只要莉莉一推开家门,就骂她个狗血喷头,好让她长长记性,下个周末也不允许她去参加她最好的朋友组织的聚会,这话她之前已经严正警告过她。
“莉莉,你给我过来,站在这儿,你好大的胆子,居然这么晚回家!我已经提醒过你!下个周末别想去参加贞贞的聚会了!”
莉莉的妈妈怒不可遏,随手抓起茶几上的一颗绿皮桔子扔了出去,桔子刚好掉落在了莉莉的右脚边。
莉莉随即捡起桔子狠狠地砸到了在玄关上静置的洋瓷花瓶上,瞬间碎落一地,“我恨你!妈妈!你真是太讨厌了!贞贞是我最好的朋友,你凭什么限制我的自由!”莉莉的肩膀因为怒气的作用而不停地上下起伏耸动。
“你没有理由怪妈妈,这是你自己违反规则的结果,只能怪你自己!你不仅没有按时回家,还砸碎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以后所有的周末都别想再出门了!”妈妈也气急败坏。
妈妈依照自己的情绪狠狠地教训了女儿,女儿也依着自己的情绪回击了妈妈,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加剧了她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即: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做出的反应决定。
如果我们总是依照自己的情绪对事件做出反应,直接把感受或者情绪转化为行动,事情就有可能会越变越糟。
优质的父母懂得以身作则,教孩子体会自己的感受,却不把感受直接转化为行动,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感受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认知和经验的积累,都是基于感受。
感受和心灵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无法轻易做到改变或控制自己的感受,却可以做到体会、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感受。
莉莉的妈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承认并接受自己因为女儿没有按时回家而产生的愤怒感,但却可以选择不把这种愤怒感转化为行动。
她应该平静地对待女儿,这就为和女儿的有效沟通打下了基础,能够比较地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
当莉莉因为不能去参加聚会而生气时,妈妈可以选择用同理心来对待莉莉:“我知道你为这件事难过,希望它没有发生,换作是我,也会很难过,错过好朋友的聚会是会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的。”
“我能够理解你为什么会生妈妈的气,甚至恨妈妈,但是,你不应该对妈妈大声讲话。你的想法和感受没有问题,但大声讲话就是对妈妈的不尊重。”
同理心有一种力量,能够让对方有一种得到理解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抵消孩子很大一部分的情绪,驱散不愉快的事态和冲突。
相关研究表明,学会认知和管控自己情绪的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强,社交能力也更突出,很少做出不良行为,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可能性也更低。
感受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它的本质,它总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主观上做出努力,让感受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练习使用以下这些小方法,并把它们教给孩子:
深呼吸;
听音乐;
与值得信任的人交谈;
离开现场;
想象积极的结果,
……
当莉莉因为自己不能去参加朋友的聚会而感到愤怒的时候,妈妈可以选择【离开现场】的方式 ,温和地对莉莉说:
“现在已经很晚了,你先回房去睡吧,等明天早上我们都冷静下来,再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莉莉执意要把她们的对话拉回到敌对之中,妈妈可以保持冷静,不要被牵入其中,而是再次坚定地对她重复:
“等明天早上我们都冷静下来时,再讨论这个问题吧。”
如此,经过一夜的沉淀,人的感受和情绪都会发生改变,内心趋于平和冷静,问题就能够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
当我们处于强烈的愤怒情绪之中的时候,很难做到理性思考,所以,可以在我们处于平静、放松状态的时候,提前有意识地进行演练。
演练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发脾气和做出其他不良行为的次数。
文章开头的事例中,妈妈在生气的时候扔出了绿皮桔子,莉莉传承了妈妈的这一做法,以更具破坏性的行为用桔子砸碎了花瓶。
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妈妈的做法,因为妈妈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我们来单独以莉莉为例,来讨论孩子的行为。
耶鲁大学的阿兰·卡兹丁建议,如果你的孩子在生气的时候会出现暴力倾向,比如打人或者扔东西,那么,可以在孩子处于平静状态的时候,让孩子假装生气或愤怒,进行场景演练。
在演练过程中,让孩子在假装愤怒的时候把手交给父母掌控,然后,父母及时表扬孩子的行为。
演练之后 ,如果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形生气的时候,没有按照以前的做法行事,或者只是有一丁点改变,父母就要专门留意,对孩子的进步予以具体而明确的表扬与鼓励,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完全做到而批评孩子。
这样做一方面不会让孩子对演练产生抵触情绪,有助力于今后的演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力,进而做到理性地选择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企图效果立竿见影,演练一次远远不够,只有耐心地反复多次演练,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果想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区分情绪和行为,让孩子学会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行为,却通过让感受发生变化或者演练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理性的选择。
我是@百合妈妈读心理,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我只写有温度的育儿文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赞赏!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