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氮肥补氮速度快,但使用时需注意3个问题,才能避免药害

潮流看时尚 2025-02-08 02:21:22

液体氮肥在农业市场一经推出就备受青睐,农民朋友纷纷用它替代普通肥料。

因为氮肥肥料含量普遍较高,使用后见效快且持效期长,相比之下,液体氮肥的优势则是在补氮速度上更快。

它们像急救车一般,在作物缺氮的情况下开到“现场”,立马就能让作物重回生机。

然而,在液体氮肥快速补氮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频频出现,那就是药害。

药害造成的损失往往大于缺氮本身,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因此,农民朋友需要了解使用液体氮肥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从而提高其补氮效率,降低药害。

液体氮肥简介。

众所周知,氮肥是指含有氮元素的肥料,其中液态氮以气态氮的形态存在,因此也不能算作是氮肥的一种。

液体氮肥实际上就是“水+氮肥”,而水中的氮肥又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液态氨。

顾名思义,液态氨就是化学物质氨(NH3) liquefied,即将氨变为液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过加压和降温实现,释放出的气体则是剩余氮气。

此时的液态氨虽是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但若进行后续的蒸发处理,则会转化为可用营养形式的氮素。

第二种是尿素硝酸氨溶液,也称为UAN,是将尿素、硝酸氨等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水中形成的一种高浓缩液肥。

其含有的是可转化为植物可用形式的氮素营养。

这种尿素硝酸氨溶液就是俗称的“液态尿素”,其浓度较高,通常在32%~35%范围内,并且呈酸性状态。

尿素硝酸氨溶液可用于滴灌、喷施等多种方式施用。

第三种是液体缓释氮肥。

其与第一种含有液态氨成分的配方相同,但液体缓释氮肥的第二部分则不是指冷却下来的气体,而是特殊的缓释制剂成分。

该产品可以在土壤中缓慢释放出适合植物吸收的养分。

因此,液体缓释氮肥相比尿素硝酸氨溶液而言,其优点在于持效期长,可以帮农民朋友降低施用次数,提高土壤可用养分浓度。

第四种是大量元素水溶液,这一类型的液体氮肥同样比较常见,它主要以尿素、硝酸铵或者钾盐等为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厌氧发酵法或硝化还原法制成。

这种大量元素水溶液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而且其物理性质十分稳定,并且不会对植物造成药害。

它的特点在于能有效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更加适合在果树和蔬菜方面进行施用。

使用液体氮肥时需注意的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的四种类型的液体水溶肥中,只有尿素硝酸铵溶液具有较大的药害风险,需要农民朋友特别注意。

其余三种基本不会出现药害情况,但由于尿素硝酸铵溶液所含的成分都是以气体状态存在,因此不容忽视。

其中由尿素转化而来的氨肽氮,一旦进入土壤中就会被细菌分解,然后成为游离态的NH3形式存在,而这种气态状态的游离态NH3又会极易挥发到空气中,从而造成作物叶片烧焦现象。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配方使用时机的问题,因为这种尿素硝酸铵溶液并不是简单地将尿素和硝酸铵混合,然后再加入水中就可以了。

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在春天温度回暖后,先要将尿素化解,在此过程中,再进行土壤中接种细菌培养,随后再加入硝酸铵和水,这样就能激活土壤中的细菌,提高它们对作物吸收养分的作用功效。

一旦混合后,反应过程就开始了,此时绝对不能再添加其他养分成分,要尽快完成喷施工作或者将其灌注到土壤中,否则也会造成作物叶片烧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使用方法可能不同,造成一些地区在冬春季节之前都一直在使用这种尿素硝酸铵溶液,但其实这并不合适,因为生姜时作物不会吸收这些养分,等到春天之后再来吸收,就会容易造成大量残留,这些残留可能会对作物造成危害,影响到产量和品质。

因此,总结一下,在使用尿素硝酸铵溶液的时候,要避免在作物苗期使用,应该提前做好施用计划,要根据气候情况以及各作物生长期确定施用时间。

在此时段施用,如果发生了药害,不要慌张,要立马用清水冲洗做茎叶表面的残留物,这样就能及时缓解药害症状。

特别是在冬春季节,要及时检查当地土壤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影响尿素溶解及反应速度。

严防夸大宣传,提高安全性意识。

随着液体鲜猪精价值越来越高,它们带动了大量农民朋友依靠卖猪精致富,但与此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借机发布一些虚假宣传,声称普通尿素加入水后就能变成高档的尿素硝酸铵溶液,以此忽悠农民购买自己出售的普通尿素混合水,从中谋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商家,也给广大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和严重浪费。

因此,我们要谨防这种情况发生,一定要选择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正规产品购买,而不是轻信路边小摊位或者不知名小公司的宣传。同时,我们也增加一点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农业相关产品和技术,以便于提高自身判断能力,不受虚假宣传误导。

另外,还有一些商家为了提高销售量,对药害风险视而不见,对其补菜补水混合成分进行隐瞒或者封锁,这种行为同样是违法行为,我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要多问多查,如发现这类情况,可以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从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0 阅读:7
潮流看时尚

潮流看时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