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为了对抗德法两国被虚构出来的文学之神?

胡北社会 2025-03-22 02:33:23

文‬/胡铁瓜‬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威廉·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更是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被世人奉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几百年来,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传颂、不断演绎,从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环球剧院,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舞台,莎翁的戏剧总是吸引着无数观众为之痴迷。然而,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当我们深入探究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细节,一个令人震惊的疑问悄然浮现:莎士比亚,这位被无数人敬仰的文学巨匠,是否只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虚构人物?而以他为代表的西方文艺复兴,又是否是一场惊天骗局?

马克·吐温,这位以犀利笔触和独特幽默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曾毫不留情地直言:“那个来自艾文河畔的莎士比亚从未写过剧本。”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更是以其深邃的心理学视角断言:“我们至今不知道那些伟大作品的真正作者是谁。”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声音,犹如一声声警钟,敲打着我们对既定历史认知的大门。让我们不禁开始反思,在那个被神化的名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教育缺失的“语言之神”?一个文盲如何创造千词

莎士比亚的“语言神迹”无疑是他被后人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说,他独自一人创造了超过1500个英文词汇,像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寂寞”(lonely)、“眼球”(eyeball)等词汇,都被认为是出自他的笔下。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探寻他的成长轨迹,却发现了诸多令人费解之处。莎士比亚出生在斯特拉特福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早年仅仅在当地的文法学校接受过有限的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拉丁文和古典文学,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更没有专门钻研过语言学。在那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传播极为有限的时代,一个没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年轻人,真的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如此庞大数量的全新词汇吗?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1755年,英国出版了首部权威词典——《约翰逊词典》,这部词典堪称当时英语词汇的集大成者,收录了多达4.2万个词汇。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这部词典中,竟然没有一个词汇被明确标注为“莎翁造词”。如果莎士比亚真的是一位能够凭空创造词汇的语言天才,他所创造的词汇必然会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产生广泛影响,为何同时代的语言学家们在编纂这部词典时,却对这些所谓的“莎翁造词”集体保持沉默呢?这难道不像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在面对权威的审视时,逐渐露出了破绽吗?

除了词汇创造方面的疑问,莎士比亚作品中展现出的广泛知识领域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戏剧和诗歌涉及法律、哲学、天文、军事等十余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而且对于意大利语和法语的运用也极为精准。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偏远乡镇的青年,既没有机会接受高等学府的系统教育,也没有丰富的旅行经历去拓宽视野,他究竟是如何在这些复杂的专业领域中游刃有余,将如此多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的呢?同时代的学者本·琼森曾毫不客气地嘲讽莎士比亚:“他拉丁语懂得不多,希腊语更少。”这与莎士比亚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博学多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且,在莎士比亚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家乡斯特拉特福进行了大量的搜寻,却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藏书或手稿,甚至他的子女大多也都是文盲。这样的事实,怎能不让人对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和他所谓的文学成就产生深深的怀疑呢?

画像造假与“文艺复兴”的虚构

当我们试图探寻莎士比亚的真实面貌时,现存的所谓“莎翁肖像”却成为了一个充满疑点的谜团。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这些被人们视为珍宝的画像,其颜料成分竟然属于19世纪,而莎士比亚早在1616年就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惊人的发现,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破了我们对这些画像真实性的幻想。这意味着,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描绘莎士比亚形象的画像,全部都是后人伪造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画像的风格与伊丽莎白时代的肖像画特征严重不符。画中的人物往往衣着华丽,神情威严,仿佛是一位出身名门的贵族。然而,历史记载却清楚地表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早年甚至还曾靠替人看马车来维持生计。这样的巨大反差,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还是背后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画像造假事件的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惊人的秘密,那就是所谓“文艺复兴”的真实性。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如果他的存在都是虚构的,那么以他为标志的那个被后人传颂的“人文主义黄金时代”,是否也只是西方人为了满足某种文化需求而精心构建的一个美丽神话呢?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同样在文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师,曾尖锐地指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零碎拼凑的抄袭,毫无艺术价值。”这一观点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当我们将其与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时间线相联系时,却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巧合。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与德、法等国激烈竞争的时期,急需一个能够代表本国文化的偶像来对抗其他国家的“思想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莎翁”这个被精心包装的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成为了英国文化输出的一张王牌。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还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化骗局呢?

消失的痕迹:一个名流的“幽灵人生”

如果莎士比亚真的如后世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备受尊崇的“社会名流”和“文学泰斗”,那么他在生前应该留下大量丰富的生活痕迹和创作记录。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斯特拉特福小镇的历史档案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这座莎士比亚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的小镇上,与他相关的记录竟然少得可怜,仅有30余份琐碎的文件,而且这些文件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土地交易和诉讼纠纷等日常生活琐事,与他那辉煌的“文学泰斗”身份极不相称。

更让人感到诡异的是,莎士比亚的葬礼竟然无人出席。在那个重视家族和社交关系的时代,一位如此知名的人物去世,却没有亲朋好友前来送别,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他的三个子女中,仅有长女苏珊娜识字,其余的儿子和小女儿竟然都是文盲。作为一位被后人誉为“国民作家”的文学巨匠,他难道不应该重视子女的教育,将自己的文学素养传承下去吗?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的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伟大作家,还是只是一个被后人虚构出来的文化符号呢?

不仅如此,在莎士比亚所处的同时代戏剧界,他的存在也似乎充满了神秘色彩。1592年,剧作家罗伯特·格林在一篇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讽刺某“暴发户乌鸦”剽窃他人作品,而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个被讽刺的对象就是莎士比亚。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戏剧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莎士比亚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亨利六世》也被指大量抄袭同时代一些无名作家的手稿,甚至连剧情结构都如出一辙。这些来自同时代人的质疑和指责,无疑为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和创作能力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笔名论与权力合谋:谁在制造“莎翁”?

在众多关于莎士比亚真实身份的假说中,“笔名论”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根据这一理论,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可能只是一个笔名,而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在众多可能的候选者中,哲学家培根、剧作家马洛,甚至伊丽莎白女王本人都被列入了怀疑名单。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深厚学识背景,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匿名的方式来发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

以《亨利八世》这部剧作为例,研究发现它是由莎士比亚与另一位剧作家弗莱彻共同创作的,而弗莱彻在当时经常为王室代笔。这一事实不禁让人猜测,莎士比亚是否也与王室或贵族集团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是否只是贵族们用来传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工具呢?如果莎士比亚真的是贵族集团的“白手套”,那么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中频繁触及宫廷秘闻。例如,在《麦克白》中,女巫的预言似乎影射了苏格兰王权的更迭,这样的敏感内容,如果不是内部人士,绝难知晓其中的细节。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莎士比亚的崛起恰好发生在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588年之后。在那个时期,英国正处于对外扩张的关键阶段,急需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来支撑其殖民扩张的野心。政府资助的环球剧院成为了宣传英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那些歌颂王权、贬低民众的情节(如《科利奥兰纳斯》将平民描绘为“乌合之众”),恰恰符合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这种政治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共谋,难道不是“莎翁神话”得以诞生和传播的重要根源吗?

被发明的传统:西方如何构建文化霸权

莎士比亚争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西方中心主义对历史叙事的垄断。19世纪,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英国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英国的文化形象,增强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编纂《第一对开本》、伪造莎士比亚肖像、夸大他的词汇贡献等行为,都是这一文化塑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手段,莎士比亚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可质疑的符号”,成为了西方文化的象征。

这种“传统的发明”,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于殖民时代的文化输出战略。正如印度学者帕尔塔·查特吉所言:“被殖民者被迫通过殖民者的语言认识自身历史。”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许多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逐渐失去了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转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的经典代表,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殖民者进行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

时至今日,全球莎士比亚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庞大商业帝国。从学校的教科书到好莱坞的电影,从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到学术研究领域,莎士比亚的形象无处不在。他已经被彻底商品化,成为了一种可以被消费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当我们在剧场中为哈姆雷特的痛苦独白而流泪时,当我们在课堂上研读他的经典作品时,或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无意识地为一场持续了400年的文化骗局买单。

结语:解构神话,还是捍卫信仰?

莎士比亚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或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突破西方设定的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历史。列夫·托尔斯泰对莎剧的贬低,弗洛伊德对作者身份的质疑,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际上都撕开了西方权威叙事的裂缝,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抵达,但至少,我们有权拒绝被那些虚构的“神”所支配。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历史和文化,去探索那些被掩盖在历史尘埃之下的真相。正如莎士比亚自己所写:“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而这场由西方精心策划的“莎翁神话”大戏,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得太久太久,是时候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看看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了。

4 阅读:225

评论列表

用户69xxx40

用户69xxx40

7
2025-03-22 13:00

小编牛逼[点赞] 在U C上发表没多少影响力 应该发到有影响力的平台上

步步高升

步步高升

4
2025-03-23 10:14

眼睛eye+球体ball=眼球eyeball[点赞]

此账号已注销

此账号已注销

3
2025-03-23 10:00

[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十多年就有人考据说莎士比亚就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的御用的笔名。

用户10xxx75

用户10xxx75

2
2025-03-27 14:05

作者难说,但那些作品还不是英国人想出来的

能吃能睡

能吃能睡

1
2025-03-25 01:07

古代英语词汇少得可怜,中世纪英国上层用的法语以及拉丁语。

也哥

也哥

2025-03-22 12:03

莎士比亚不清楚,雨果的看过两眼,啥玩意儿啊,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胡北社会

胡北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