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的后备箱卖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这种售卖方式给人一种虽然买得起车,却仍然要流落到出来摆摊挣小钱的感觉。这种售卖方式还面临城管赶人、交警罚单的危险,一般只存在于不太好的地段。所以,多年以来,这种所谓的“后备箱经济”一般都不成气候,更不用说进夜市了。然而,最近柳州市却把这种“后备箱经济”给搞活起来了。
据报道,最近柳州的“后备箱经济”有点火。在柳州的不少商业广场和夜市附近,都有不少后备箱摊主,俨然成了后备箱集市。据称,“后备箱经济”实际上就是夜市地摊经济的衍生形态,将传统摆在地面或手推车里展示售卖的商品放进了汽车后备箱,有的应可以称为地摊经济的升级版。
这些后备箱摊主,主要是售卖小吃、甜品、玩偶等物品,和一般的夜市别无二致。无非是在形式上换成了小汽车后备箱拉货、装货而已。据悉,后备箱摊主多为年轻人,比较乐于接受这种售卖方式,装饰、经营方式都由他们自己掌握,更显个性化特色。并且,有的年轻摊主还会把自家的猫、狗之类的庞物带来,可谓是非常热闹。
其实,这种现象之所以在柳州火爆起来,某种程度上也是柳州特色。因为柳州盛产新能源汽车和面包车等,本地产的汽车普及率很高,市民的接受度很高。后备箱车辆相对比较统一,车辆之间攀比的风气较弱。如果换成其他地方,可能别人还要看看谁家的车更高档、更豪华才愿意光顾,无形中会给其他后备箱车主造成压力。
这种门槛低、机动性强的“后备箱经济”对工作之余,想开拓副业,家里又有小车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小汽车相较于那种三轮车流动摊贩,显得要高档一些。但也有劣势,比如体积更大,要找到合适的地点停下来售卖不太方便,收拾起来也更麻烦。如果一个地方要开拓这种“后备厢经济”,就要像柳州那样开放步行街,或者开放市民广场,给小汽车开进去。总的来说,这种衍生的地摊经济,还是需要有人组织带动起来,有足够的年轻消费群体才行。
一个“后备箱摊主”能否挣到钱?这个还真是不好说,要看运气。像当年疫情期间,四川开放地摊经济,引起全国许多地方效仿。许多人跟风去摆地摊,结果很多人根本没挣到钱,还亏了本。毕竟柳州的这个现象有其独特性,其他地方可能效仿不来的,能否像柳州那样发展起来,可能还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