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玩起lessismore原则,做减法真的有用吗?

爱吃薯片的小丫头 2024-11-16 04:01:49

汽车行业的大舞台上,吉利的转变格外显眼。过去,它总是追求“加法”,而如今却转变策略,信奉“少即是多”,开始集中战略力量,整合品牌资源。这一转变,无疑带来了众多值得关注的亮点和深刻的思考点。

吉利的战略转变

吉利曾通过收购等手段不断扩充其业务版图。与沃尔沃、奔驰等品牌的合作,使其在汽车行业拥有了众多子品牌。这就像侠客收集宝剑,一柄柄收入剑鞘之中。然而,吉利现在认识到,品牌众多意味着精力分散,于是开始着手整合。比如,雷达汽车被并入吉利汽车集团,这样的举措旨在集中力量,避免四处出击。这种改变反映了吉利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重新思考,它不再单纯追求品牌数量的增长。

从商业竞争的视角来看,市场正持续地发展和变化。昔日,吉利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然而,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的加剧,那些零散的品牌难以凝聚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可能彼此制约。因此,吉利选择了战略转型的道路,着手精简品牌整合与运营。

浩瀚平台的影响力

浩瀚平台在电车领域声名远扬,人们普遍认同“浩瀚平台无弱车”的说法。它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比如一位Smart车主,在挑选车辆时,就把目标锁定在小型SUV上,正是看中了浩瀚平台,最终选择了Smart。这个平台有着技术保障,但吉利似乎并未在新能源营销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令人称奇的是,即便在营销上表现平平,仍有部分消费者因平台而作出选择。这似乎表明,吉利在产品硬件上仍具备强大的实力。

新能源车销售市场竞争激烈,光有平台优势还不够。其他品牌纷纷在服务、科技感等方面提升竞争力。吉利虽有优势,却像是个出牌总是慢半拍的人。在营销道路上,还需寻找更多新亮点。

极氪的营销问题

极氪的营销策略引起了众多争议。作为吉利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它未能有效避开营销中的陷阱。企业内部可能并未充分认识到各类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偏好。吉利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这就像一个人刚换上新衣服,身上的着装风格仍带着旧衣的影子。

极氪首款轿跑问世之际,公众的疑问便暴露了问题所在。这背后,是吉利集团在布局各品牌时协调性不够的体现。对于不同车型的定位,吉利必须更加精确,绝不能让旗下不同品牌在同一集团内部产生冲突。

缺少家族语言

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中,尚未形成家族式的统一语言。与比亚迪果断停止燃油车销售,全面转向新能源产品线的做法相比,吉利的转型显得不够坚决。吉利目前燃油车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上半年燃油车销量高达63.55万辆,占总销量的66.5%。这种销售结构使得吉利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显得犹豫不决。

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家族语言,消费者对吉利新能源的布局感到有些困惑。各品牌各自为政,未能向消费者展现出统一的形象。

收购合营的双刃剑

吉利在收购合营方面动作频繁。从沃尔沃到极星,这一系列交易使得吉利在多品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这也导致了品牌心智的分散。以马斯克的特斯拉为例,它以其独特的科技感定位而闻名;而蔚来则以其高端服务定位著称。在经历了众多合作与收购之后,吉利的特色并未凸显出来。

消费者面对吉利旗下繁多的品牌,往往难以像看到特斯拉那样留下深刻印象。过多的相似策略或许会使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吉利的新阶段战略

吉利公布了《台州宣言》,提出了五大策略。这一举动显示出吉利意图扭转当前局势。要实现战略聚焦,必须对先前遭遇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早在极氪与领克合并之前,吉利便着手品牌整合,旨在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比如,领克与极氪的合并,有助于在新能源领域重新规划产品线,避免陷入“身负枷锁”的困境。

当前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吉利的转型举措格外引人注目。那么,吉利在专注于整合发展的道路上能前进多远?期待阅读本文的朋友们能发表各自的见解。

0 阅读:1
爱吃薯片的小丫头

爱吃薯片的小丫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