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当家长愤懑表示 “上课 45 分钟,其他全推给家长” !孩子作业辅导的细致入微、习惯培养的耐心引导,这些本应是老师重点关注的教育范畴,似乎轻易地就将诸多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家长,现在的老师凭什么这么豪横?在现在这教育环境里,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里该扮演啥角色、承担啥责任,总是摸不清。
我有个哥们儿,他家孩子上三年级。有天晚上给我发语音,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根本不知道咋辅导孩子,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这情况好像还挺普遍,家长活生生成了帮老师改作业的免费劳动力。
可这问题还不只是作业方面。孩子在学校学的东西,有时候家里根本没人能辅导。家长也有自己工作要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天天围着孩子转?要是老师就把教书当成普通工作,下班就不管孩子学习了,那教育质量怎么保证?
而且现在有些老师老爱把责任往家长身上推,动不动就说 “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但家长又不是个个都懂专业教育,他们又不是超人,一边要挣钱养家,一边还要当孩子人生导师,哪能啥都顾得过来?
但反过来,是不是也有家长把教育孩子责任全丢给老师了呢?对家长来说,孩子可能意味着全部希望,就算不是全部,那也是很大一部分。但对一个带 50 个学生的老师来说,一个孩子就占班级人数 2% 而已。老师陪伴孩子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六年,有的可能就一两年,可家长得陪着孩子四五十年。把教育责任都推给陪伴时间短、没法只关注一个孩子的老师,这合适吗?
学校和家长想要的根本不一样。学校可能觉得把教学平均分搞上去就行,可有些家长不乐意,学校想 “大锅饭”,家长要 “小灶”。就比如说自家孩子考 70 分,别人考 100 分,哪怕班级平均分已经是年级第一了,家长还是不满意。现在学校强调关注 “每一个孩子”,要是做不到,那些成绩不好孩子的家长肯定有意见。“五育并举” 的实施,老师工作量直接增加 40%,又是搞德育活动,又是组织体育锻炼,结果家长还是只看分数。老师两头受气,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成绩,想做到因材施教,甚至追求一对一教学效果,真不是件容易事。
再者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和家庭对孩子期望早就超出老师能力和职责范围了。孩子全面发展需要更多个性化支持,就像咱们小时候,老师家里有事经常不上课,甚至让学生帮忙干活,那时候家长也没啥意见,觉得孩子能上学就上,不行回家种地呗。但现在不一样了,家里一般就一两个孩子,承载着整个家庭未来和希望,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
而且不得不说现在的课业难度也越来越大,就孩子那年龄和注意力,很难消化吸收。幼儿园不让讲课,也没有学前班,以前三四年学的内容都堆到一年级,孩子没基础,拼音、计算都跟不上,上课听讲状态也差。比如说疫情期间,有个老师带的这届学生,智商情商都比上一届高,可基础知识和成绩不如上一届。他们在家过了个开心童年,可没打下基础,大脑空空就上小学了。有些家长给孩子做了幼小衔接,结果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老师很难平衡教学,一些家长只能天天带着孩子补基础,一边补一边学新内容,累得够呛。这就是教育理念改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幼儿园不让提前教小学知识,小学又不给孩子足够时间消化知识。到了初中、高中,补课现象越来越多,也是因为课业难度提升,更能区分学生水平了。
还有个问题就是老师没有惩戒权。老师讲课,学生不听,作业不写,课本都不带,老师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好好劝说、了解情况。偶尔一次没带没写作业,老师能理解,可有些孩子屡教不改,老师也没办法,只能通知家长。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在学校学知识,能吸收多少,一方面看在学校学得咋样,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放学回家后的复习。老师每天和孩子接触时间有限,可能就上课那 45 分钟,可家长和孩子相处时间多得多。现在都提倡给孩子减负,要是家长回家后不监督孩子学习,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孩子是家长的,要是以后孩子有出息了,家长能跟着享福,要是没人好好管孩子,长大了干坏事,甚至进监狱,家长得心疼死。
说到底教育这事儿挺复杂的,需要老师和家长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一起为孩子成长负责,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
对于这些现象和观点,大家是怎么想的呢?
叔挺大
挟孩子以令家长[抠鼻][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