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家电巨头新贵,继发布造车计划、重拾AI机器人之后,追觅科技又跨业布局消费信贷。
消金界发现,追觅科技正在打造金融科技板块,组建金融团队,大规模布局消费金融业务。
从招聘网站的信息来看,追觅科技发布了关于流量商务、贷后、海外商务负责人等在内的大量招聘需求。除了中国,追觅还计划在东南亚、拉美、中亚等国家与地区开展信贷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追觅科技的股东列表中,还有昆仑万维的身影。昆仑万维此前靠投资趣店等互金项目,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追觅发力消费信贷,不知是否有这位股东的助力?


01
获小米、昆仑万维等投资
消费金融又添了新的市场玩家。
作为一家深耕智能家电领域的公司,消金界发现,近日,追觅正在大规模布局消费信贷,除了中国市场之外,还同时将目光瞄准至拉美、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开信息显示,追觅成立于2017年,起初依托小米生态链发家,2019年转型自主品牌。期间完成多轮融资,资方包括小米、顺为资本、IDG、昆仑万维等。2021年,追觅拿下了36亿元C轮融资,创下一级市场智能清洁家电赛道的最大融资。
根据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追觅的企业估值已经高达200亿元。此外,追觅的业务遍布全球。据雷峰网报道,追觅2024年营收或高达150亿元,海外至少占80亿元。
如此“家电顶流”,如今正在大规模布局金融业务。
根据公开信息,追觅正在组建金融团队,作为其金融科技板块,公司试图打造AI+数字科技平台,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借普惠金融、科技和AI,以跨境金融信贷为切入点,专注全球金融服务,构建金融科技生态。
比如,在招聘网站上,追觅正在招聘“金融科技-商务负责人”,月薪在30-50K之间,其岗位职责主要包括“负责变现业务机构接入、流量获客等商务谈判及后期合作,对结果负责”等。

从目前的招聘信息来看,追觅应该以助贷业务为主,经营流量生意。未来不排除收购相关牌照做大业务。
02
技术宅男的“流量生意”
在金融监管愈发严格的今天,消费金融新入局者寥寥。至于追觅科技为何选择这一赛道,似乎也有迹可循。
首先,从先天背景来说,追觅科技曾获小米、昆仑万维等投资。最早公司依托小米生态链起家,身上多少有一些小米模式的色彩
2017年底追觅加入小米生态链后,第一代吸尘器V9在小米众筹,6天卖了1500万元,靠的就是“戴森三分之一的价格,80%的性能”。早在2020年,俞浩在追觅内部会议上喊出“3年100亿营收”的口号。
小米集团坐拥银行、消金等七张金融牌照,早已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核心战略之一。2024年11月,小米还拿下了保险牌照,金融版图再次扩大。
在这些业务之中,最能快速进行商业化变现的,还得是消费信贷。
而追觅科技和昆仑万维(300418.SZ)的关系更为亲密。据公开信息,早在2019年,账上资金一度告急的追觅,拿到了俞浩的师兄周亚辉通过昆仑万维旗下公司打来的5000万元B轮投资。
而昆仑万维的三股东为西藏昆诺赢展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由昆仑万维100%持股。昆仑万维此前更是靠投资趣店等互金项目,收获颇丰。如今追觅海内外同时布局消费信贷,不知是否又得到其师兄的启发?
此外,从公开报道中看出,虽然追觅科技的创始人俞浩是个典型的“技术宅”,但是也深谙流量之道。
追觅科技拓客的主战场是抖音。此前通过大量撒网的达人合作、信息流投放、直播带货,一边建立用户心智,一边拉动销量。
依托流量,高举高打,快速前进,本就是追觅的扩张之道。同样都是流量的生意,信贷导流也是如此,本质都是靠投放而迅速占领市场。
最后,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清洁机器人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作为智能清洁赛道的新生代力量,追觅科技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同时。几大核心高管的接连出走,追觅高层内部迎来人事震荡,此时也迫切需要新的战略,包括造车、机器人、消费金融,都是追觅追逐的“风口”。
只是,消费信贷会是一条好的赛道吗?
从行业来看,小米、TCL、海尔、美的、红星美凯龙等家电巨头的经验显示,跨界经营消费金融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不过利用场景进行业务拓展,似乎已经成为典型的商业模式。其中不乏做起来的平台,如小米、海尔等集团,旗下金融业务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只是只做助贷导流,在如今流量、不良已上涨的背景下,利润已经微薄。然而,追觅的一大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其本身走的就是“先海外市场后国内市场”的道路,在海外市场布局较早,其开拓海外信贷业务时应该更具优势。而且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再利用自身渠道,或许会很快起量并做出业绩。至于该业务能否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第二增长曲线,还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