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称道的智谋之一,诸葛亮将计就计,用一座空城巧妙诱敌,使得司马懿亲自率军前来,却最终选择撤军,听从了自家将领的劝阻。

很多人以为这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实际上,司马懿早已识破了空城计,却为何依然选择撤退呢?
他是懦弱?还是对诸葛亮的智慧心生敬畏?
街亭失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追溯这场博弈的源起,还要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说起。
当时,蜀军先是在街亭大败,又在祁山折戟沉沙,损失惨重。
司马懿闻讯大喜,立即带兵乘胜追击,誓要将诸葛亮斩于马下。
诸葛亮眼见退守汉中的兵力不足两千,粮草也濒临告罄,不由得"心中惊惧,汗流如雨",再大的心智如今也是风中残烛。

诸葛亮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说到底是外有强敌,内有奸佞:一个粗心大意的主帅,再加上一个见风使舵的手下,就足以让整个战局陷入泥沼。
那个粗心大意的主帅,自然就是诸葛亮自己。
论军事才华,他固然不凡,但毕竟不能事必躬亲。
是他太过于相信主将马谡的能力,将守街亭的重任托付给了他,才酿成大错。
而那个见风使舵的属下,更是马谡其人。
他自负才高,却缺乏大局观,轻敌冒进,最终酿成了街亭失守的惨剧。
诸葛亮事后才知道,马谡竟在战前对众将放话:"诸葛亮如此信任于我,可见我才能出众。
这次拿下曹魏,吾之功也!"如此狂妄自大,简直是把区区一城放在了倾国之中!
马谡的失误,给诸葛亮敲响了一记警钟。

他痛定思痛,认识到统帅者绝不能将全部家当压在一个人身上。
然而为时已晚,蜀军折损太多,诸葛亮也不得不面对魏军步步紧逼的残酷现实。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面对十五万大军压境的绝境,诸葛亮并没有慌了手脚。
相反,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兵力上,已是寡不敌众;粮草上,也是入不敷出。
若正面交锋,败局已定。
那么,还有什么办法既能避免战事,又能迷惑司马懿呢?
诸葛亮心中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主意 —— 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其力拼十五万大军,不如来一出空城计。
只要能够制造出一种"毫无防备"的假象,让司马懿疑心城中另有玄机,说不定就能让他打消进攻的念头。

一旦司马懿撤军,汉中之危也就解除了。
想到这里,诸葛亮不禁为自己的智慧折服。
虽说冒险,但形势比人强,此时唯有出奇制胜方为上策。
于是,诸葛亮当机立断,开始着手部署这场空前绝后的"戏码":命令士卒换上便服,装作若无其事地扫街;让百姓照旧买卖做生意,仿佛一切太平;城门大开,却不设一兵一卒;而他自己,则悠然端坐城头,羽扇纶巾,抚琴对弈,宛如隐士高人。
当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城下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
堂堂一座重镇,竟如此不设防,莫非是一座空城?抑或是早有防备,故意摆出这幅姿态?司马懿久经沙场,知道诸葛亮天性谨慎,绝不会平白送死。
眼下这般做派,背后必有隐情。
若贸然进攻,恐中奸计!

思来想去,司马懿最终没有冒进。
他谨慎地命令大军驻扎城外,静观其变。
而诸葛亮得知司马懿中计,暗自庆幸。
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苦肉计的背后,是生死攸关的考量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诸葛亮也渐渐感受到了压力。
魏军迟迟不撤,粮草告罄的问题日益凸显,军心更是一天比一天涣散。
谁都知道,再这样耗下去,不出一月,汉中必破。
到那时,蜀汉三分天下的基业,怕是也要化为乌有了。

诸葛亮焦虑万分,夜不能寐。
他知道,此时并非儿戏,而是生死攸关!一旦失败,不仅自己的性命难保,更有数千将士要为此陪葬。
想到这些,诸葛亮就如芒刺在背。
然而,他深知,此时绝不能表露出丝毫的慌乱,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为了鼓舞士气,诸葛亮特意找来将士,开诚布公地说:"此战之败,责在我一人。
然汉中乃蜀汉咽喉要地,务必死守!众将士,当竭尽全力,共赴国难!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岂能坐视汉中城落入敌手?"
将士们听了,个个热血沸腾,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冲出城去,和魏军决一死战。

诸葛亮见状,暗自庆幸。
他知道,唯有将士们同仇敌忾,自己的苦肉计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没忘了在心理上施压司马懿。
他特意放出风声,说汉中城中尚有重兵把守,一旦魏军轻举妄动,定会损失惨重。
司马懿听了,更加疑虑重重。
他寝食难安,总觉得进退维谷。
顾全大局,审时度势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裹足不前,绝非完全出于对诸葛亮的忌惮。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有着更高远的考量 —— 顾全自身的前途命运。

司马懿深知,自己虽位高权重,但在曹魏朝中,始终受制于人。
一旦攻破汉中,诛灭诸葛亮,自己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
届时,曹魏帝王以"功高震主"的罪名来算计自己,那可就真的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
与其冒险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司马懿心想:只要诸葛亮还在,我就还有利用价值。
再说,即便拿下汉中,那也绝非易事。
万一陷入持久战,我司马懿的前程,只怕就要毁于一旦!
想到这里,司马懿当机立断,命令大军撤离。

而诸葛亮见状,不禁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这一仗,自己赌赢了!
结语: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温三国这段峥嵘岁月,仍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谋略所折服。
他们用一次次精妙绝伦的决策,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在他们的谋略背后,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情怀。
那是一种心系国家、勇于担当的情怀;是一种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情怀;更是一种为了理想,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怀!
诸葛亮虽身处绝境,却从未想过一走了之。

相反,他以死相抵,也要竭尽全力去守护蜀汉的江山社稷。
这份情怀,又岂是常人可以理解?
而司马懿虽貌似优柔寡断,但恰恰体现出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在他看来,蜀汉虽是对手,但其存在却能成全自己的政治理想。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可以放弃眼前的胜利,选择明哲保身。
这份大局观,同样难能可贵。
千百年后,这些谋略家们的风骨,依然熠熠生辉。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惟有志存高远,方能运筹帷幄;也唯有胸怀坦荡,才能决胜千里。
这,或许就是三国时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吧。

让我们以他们为楷模,去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伟业吧!相信只要秉承他们的谋略与情怀,定能披荆斩棘,无往不胜!
信息来源:《三国志》、《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