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从《周易》阴阳学视角下的两性关系讲起,讲到父系社会的宗法制度,排斥女性在宗族中的权利,男尊女卑的思想成为古代社会礼法的组成部分,女子从小就受到“三从四德”标准的约束,大多数古代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在男权社会的高压下,男性和女性的权利完全不对等,女性被主张贞洁和操守,女性的活动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内,尤其是缠足这种封建时代流传甚久的社会恶习,严重摧残女性的身体,大大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间。
明清时期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千差万别,不完全是受压迫的形象,还有创造、追求愉悦,享受生活的权利。这次湖南博物院上述展览作品中女性以自己或男性的视野讲述故事,展现明清时期女性的心灵欲求,关注明清时期女性的共同命运。
陈叙良分析说,明清时期小说昌盛繁荣,涌现出了3700多名女性作家,众多的文学故事,通过文字与版刻插图、绘画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流行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各阶层。
在明清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丹青妙手,从引经据典到中体西用,从笔墨写照到留真传神,把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动人心魄的故事图绘于史。
关于明清人物画中女性的多元社会角色,陈叙良从持家有道、家国社稷、神女之佑、风情即我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说到持家有道,陈叙良认为,传统女性活动范围有限,但仍然开出了绚丽的灵性之花,并留香甚远;虽然爱子之心父母相同,但生育、抚养、启蒙教化,女性要承担得更多,许多贤母教子的故事,可以说明母亲是儿童心性教化的重要启蒙者;还有家事繁冗、炊爨琐细、耕织辛劳,女性都以坚韧任之,就算处于依附地位,女性也贡献了独特的价值;女性在承担家庭职能中体现了美德、勇气与宽广的胸襟,其德行改变了身边的人,塑造并传扬了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说明了女性持家有道。
关于家国社稷方面,陈叙良举了历代著名女性为例,如卓文君、李清照等能读书吟诵而名留青史的女子,她们不甘于平庸,而是排除万难,同男性一样读书识字,勇敢地追求知识;历史上有娥皇女英、王昭君、赵飞燕姐妹、杨玉环姐妹等充满故事性的女性出入宫墙内外,发挥着对家国大事的影响,在传统皇权政治的漩涡中,总有许多知名女性的身影在沉浮;历史上除了居中庙堂之高的才女贵妇外,还有一群处江湖之远的英雄女侠,关于她们的描述与故事,往往都是中国古代妇女对不公正、不平事抗争的隐喻。
提到神女之佑,陈叙良的讲述,对女性充满了赞美之情。孕育生命的母性光辉,善良舍己的奉献精神,善解人意的亲和力,救苦救难的慈悲心,却让柔弱的女性登上神坛,不仅成为庇佑妇女儿童的“心灵母亲”,也成为万千善良信女们寄托美好生活希冀的坚强精神支柱。
明清时期,具有送子、助产、护幼神力的送子观音、金花夫人、九天玄女等诸多女神成为民间求子顶礼膜拜的对象;祝寿图像,包含着中国人孝老、尊老的传统人伦观和对生命长度的祈愿与诉求,是中国祝寿文化的视觉呈现。明清时期祝寿主题绘画的意象构成有简有繁,有人物,也有动物、植物等,无论何种风格,兼具慈爱本性和美丽外表的王母娘娘、麻姑等女性神祇始终占据祝寿图的重要席位。除了生命的绵延,女性仁慈、大爱、给予、睿智等品格,又赋予了观音、妈祖等女神们救危救难,护佑众生的万能神力。
谈到风情即我方面,陈叙良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持褒扬态度。女人从出生、长成、婚嫁、孕育、衰老都应该得到呵护,在男权世界里却长期被忽略;古代女性面对男权社会的偏见和不公,有过迷茫和疑虑,但总有一些女性温婉而坚定,不甘于多舛的命运,敢于公开流露自我,书写女性生命意识,探寻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在明清女性的绘画里,如鱼玄机、朱淑真等历史人物以及崔莺莺、史湘云等文学形象,他们勇敢的个体经验、不断以叠加与积淀,是促进和生成日后女性主体意识的历史养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两性及人类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接下来,陈叙良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湖南博物院的“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展览进行概要解读,他结合展览中的具体图像,分析解读了女性雅集、游乐与结社图案,女性对镜梳妆图像,女性读书图像,女性教子图、祖宗像与旌表制度,早朝图与女性政治生活,四季美人、“怨女”图像与女性情感主题,宗教与风俗画图像,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的版刻女性图像。
再后来,陈叙良论述了明清写真人物画的风格传承与演进问题。
他认为,从湖南博物院这次展览的展品,可以看到明清写真人物画在继承前代技法与风格的基础上,在诸多因素特别是“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兼收并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层有着趣味与表现形态的差异性,但总体上逐渐演进为同种有代表性的多元化风格。
首先是源自宋代李公麟的白描及设色风格,所画人物构图严谨,疏密有致,线条细劲清圆,灵动流畅,敷彩含蓄清雅,形象生动传神,人物性格突出。
其次是取法两宋宫廷院体画的风格,既有笔致工整细密,色彩浓丽沉着的工笔重彩画,因其费工费时,材料昂贵,所以存世量偏少而十分难得;也有笔墨苍劲粗放,注重气势,具人文写意特色的浙派院体风格人物画。
再次是以晚明写真人物画家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既继承墨骨赋形的传统,又借鉴西洋阴影烘染法,为中国人物画开创了一代新风,也是明清写真人物画变革的主线。
最后是以西法为主的写真人物画风格,这种风格发轫于清雍正、乾隆朝时期的人物画革新,清代皇家美术机构中任用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欧洲画家,推动了中国人物画吸收西方技法,形成了按照“科学主义审美”来绘画的方法,其特点为人物头像色墨浑然一体,用线极为浅淡,甚至纯以水墨或炭精皴擦晕染法为之,脸部及五官轮廓过渡自然,凹凸真实,颇有西画素描式的透视和光影效果,特别是嘴唇的形状交代得非常细微,整体上接近照片的清晰和逼真度,有的甚至与真人等大,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人物画像与后世相机相似的记录功能,为近代绘画向西方学习提供了历史经验。
讲座结束前,陈叙良还回答了现场热心听众提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陈叙良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讲座,对现场听众更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理解湖南省博物院所展览的作品,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去除传统的标签与定义,重新认识明清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真实而多元的社会形象,也对讨论和思考当代社会的众多女性话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