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害怕自己最坏的一面,也害怕自己最好的一面

夏凤凰壹 2024-07-27 03:42:54

我想谈谈安吉亚尔(Angyal)所说的逃避成长的众多原因之一,那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改善自我的冲动,一种趋向实现自身的更多潜能、自我实现、完满的人性(或任何你喜欢的名称)的冲动。假定如此,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停顿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呢?

有一种对成长的防御是我尤其想说的,因为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我称之为“约拿情结”(the Jonah Complex)。

在我自己的笔记中,我最初把这种防御称为“害怕自己的伟大”或“逃避自己的命运”或“逃避自己最好的天赋”。我曾想尽可能直率和一针见血地去强调一个非弗洛伊德式的观点,即我们既害怕自己最坏的一面,也害怕自己最好的一面,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害怕。实际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我们展现出来的更优秀,我们都有未被利用的潜能或未被充分开发的潜能。我们很多人都在逃避自己的天命(召唤、命运、生命的任务、使命),我们常常逃避大自然、命运,甚至是偶然事件赋予我们的责任,就像约拿试图逃避他的命运一样(最终是徒劳的)。

我们害怕自己的最高可能性(以及我们的最低可能性):我们通常害怕成为我们在最完美的时刻、在最完美的条件下、在最勇敢的条件下所能呈现出的那个样子。在这样的高峰时刻,我们享受于,甚至震撼于在自己身上看到的那种神一般的可能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会因为对此感到害怕、敬畏和恐惧而战战兢兢。

我发现向我的学生证明这一点很容易,只要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班里有谁希望写出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谁今后想成为参议员、州长、总统?谁想成为联合国秘书长?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谁想成为像施魏策尔(Schweitzer)那样的圣人?你们中间谁将成为伟大的领袖?”通常来说,听到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开始咯咯地笑,脸红,不自在地扭动身体。然后我问:“如果不是你,那还有谁?”当然这就是事实。同样地,当我把我的研究生推向更高层次时,我会问:“你现在正在秘密计划写一部什么样的伟大著作呢?”然后他们通常会显得有些难为情,支支吾吾,试图以某种方式躲开我的问题。但为什么我就不该问这样的问题呢?除了心理学家,还有谁会写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我追问我的学生:“你不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吗?”“当然想。”“那么你接受的专业训练是要让你成为一个沉闷或者不活跃的心理学家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可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正确路径。不,你一定想要成为一名一流的心理学家,成为一个你所能成为的最好的心理学家。但如果你有意不去做你能够做的事,那么我想提醒你,你的余生将会过得非常不快乐,你将逃避你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

我们不仅对自己的最高可能性感到矛盾,而且我认为,对于他人的最高可能性和人类的本性,我们也持有一种永久的、普遍的,甚至必然的冲突和矛盾心理。我们当然敬爱和钦慕善良的人、圣人、诚实的人、有道德的人、纯洁的人。但是,任何一个深入研究过人性底蕴的人,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我们对圣人(或相貌出众的人、伟大的创造者、高智商天才,等等)怀有复杂且常常充满敌意的情感吗?这一现象不需要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就能看得出来,我们把它称为“逆反性评价”(Countervaluing)。只要去读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大量这样的例子,甚至我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就找不出任何例外。我们当然会爱慕那些体现了真、善、美、公正、完美以及最终成功的人,然而,他们也使我们不安、焦虑、困惑,也许还有点羡慕或嫉妒,有点自卑、自惭,他们常常使我们不再沉着、自制和自重。(尼采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摘自《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

〔美国〕亚伯拉罕·H. 马斯洛 著

钟歆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理论集成之作

为你指明实现真正自我、达到高峰体验的道路

 ★ 人本主义心理学启蒙读物,标志着新一代心理学的划时代巨著。

 ★ 人类提升自我的经典之作,让人们改变对人性和人类可能性的看法,达到“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

 ★ “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马斯洛生前的最后一部集大成之作,从心理学大师角度深度剖析自我实现、创造性、教育等问题。

 ★ 备受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领导学之父沃伦·本尼斯、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等成功人士推崇。

 ★ 广泛影响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哲学等领域,对各领域工作者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 亚伯拉罕·H. 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心理学作品,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更是我们深入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经典读物。

 ※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不道德地利用科学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马斯洛认为科学无法帮助人们在善恶之中做出选择,主张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 本书属于“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中的一册,本系列丛书选取马斯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部作品,全新译本,装帧精致。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H. 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译者简介

钟歆,重庆工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任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翻译学硕士。研究兴趣为:依恋与社会性发展、人格与心理健康。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斯洛思想和理论的体系化之作,是《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的延伸,汇集了多篇关于生物学、协同作用、创造性、认知、自我实现等话题的文章。在本书中,马斯洛详细探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多个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并将实证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结合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从心理学大师的角度阐述生活中每个人都思考过或遇到过的问题,改变人们对人性和人类可能性的看法,从而帮助人们拥有健康的人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0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