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实用性——古人盖宫殿盖房子全靠它!

孙三盘文化 2024-12-01 10:36:41

我在前面的文章写道,风水学是古人环境规划学。但有的朋友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斥之为封建迷信。可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风水学对人们生活的嵌入之深,已然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对于中国古人而言,风水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学,它是一门应用科学。例如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风水学不只起规划作用,它还直接应用于具体的建筑操作当中。

我在前面的《“四点金”合院看潮汕民居的风水观!》文章中,讲了潮汕地区建宅使用“压白尺法”,把木工尺度与紫白九星结合起来,这就是典型的把风水术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度量当中。建筑度量与风水术结合的不只是”压白尺法“,还有”门光尺法“、“九天玄女尺法”等营造尺法。它们在风水学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系统化的建筑模数制。

木工奉为圭臬的《鲁班经》,由明万历年间(1573-1602年)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此书是我国仅存的一部民间木工的营造专著,是研究明代民间建筑及明式木器家具的重要资料。书中记载建造各类房屋的吉凶图式72例,版面为上图下文,文字说明多为阴阳五行、吉凶风水对盖房造屋的影响。并记录了风水术与木工尺度结合的“鲁班尺”之诸项用法。

而风水名著不仅对宅形吉凶进行归纳,作为人们营造住宅约定俗成的条件,同时也对建筑格局论述颇详,例如《阳宅会心集,格式总论》所记:

“屋式以前后两进,两边作辅弼护屋者为第一。后进作三间一厅两屋,或作五间一厅四房,后厅要比前厅深数尺而窄数尺。

前厅即作内大门,门外作围墙,再开以正向或傍向之外大门,以迎山接水。正屋两旁,又要作辅弼护屋两直,一向左一向右,如人两手相抱状以为护卫,辅弼屋内两边,俱要作直长天井。

两边天井之水俱要归前进外围墙内之天井,以合中天井出来之水,再择方向而放出其正屋地基。

后进要比前进高五、六寸,屋栋要比前进高五、六尺,两边护屋要作两节,如人之手有上下两节之意,上半节地基与后进地基一样高。下半节地基与前进地基一样高。

两边天井要如日字,上截与内天井一样深,下截比上截要深三寸。两边屋栋,上半截与前进一样高,下半截比上半截低六、七寸,两边护屋,墙脚要比正屋退出三尺五寸,如人两手从肩上出生之状,·······

此为最上格。其次则莫如三间两廊者为最,中厅为身,两房为臂,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看墙为交手,此格亦有吉无凶。”

不喜欢风水学的朋友也许会质问:风水学深度参与具体的建筑度量当中,是让建筑变得更好,还是让建筑的实际效果变得更糟?

风水学对建筑深度参与的建筑样板就是紫禁城,那我们来看看在风水术的影响下的紫禁城的建筑效果好还是不好?

紫禁城的整体规划取自于洛书九宫。洛书九宫对中国的古建筑影响巨大,无论是五黄居中的紫白九星,还是四正四维的五行纵横,都使建筑以纵横子午线展开,方正整齐、分布有序。

北京全城取子午轴线15华里长,南北有天安门、地安门,东西有日坛、月坛,突出“天地日月”思想。在左有崇文门,在右有宣武门,合于左文右武、东龙西虎的堪舆规制。

从阴阳学说来看,紫禁城外朝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属阳,内廷属阴。因此外朝主殿布局用奇数,称“三朝五门”制;内廷宫殿则用偶数,即通常所说的“两宫六寝”。

从五行观点上来看,外朝三殿属于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前即南方,从火主大,所以用作施政之所。内廷后寝在北方,从水主藏,因此用作起居餐寝。

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宫址、案山、朝山由北向南一字摆开。北郊昌平的天寿山为紫禁城的祖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也叫做“燕墩”,是皇都北京的案山,也是紫禁城的朝山。由天安门北进,轴线清晰经端门、午门而达中央主建筑太和殿。午门以外为外廷,午门内为内廷。太和殿后面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后宫。东为东宫,太子居所;西为西宫,后妃居所。北为御花园。

中轴线太和门东有文华殿,九龙壁也设在东部,因东方青龙属文。西方白虎属武,故武英殿设于此。根据堪舆风水原理,西北乾方为天门,东南巽方为地户,故乾、巽两方的角楼由弯曲水面连接,弯抱太和门及沿线各组建筑群,以形成堪舆风水中的“玉带围腰”、“屈曲有情”的吉祥格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布置在筒子河四面环抱的宫墙角楼的对角线中心点上,台阶组成“土”字形,以象征中央位置戊己之土,以示厚德。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又像人体。天安门至端门象征足;端门至午门,象征腿;午门至太和门,象征腹;太和门至乾清门,象征胸:乾清门以上为头,御花园为发。东腋门、西腋门为人体两腋。太和殿恰为心脏。总体布局为天象、地象、人象,呈现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紫禁城各建筑的高度和进深,及空间规划,不是由谁主观设计得出,而是严格按风水学中“形势说”——“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这一规定进行建制。

“百尺为形”按中国古尺,从周尺到康熙朝的量地官尺,折算公制约为23~35米。而这个距离作为近观时的视距标准,则正与现代建筑理论中以看清人的面目表情和细节动作为标准的近观视距限制基准相符。在百尺以近观看高度限制在百尺以内的建筑,则观赏角度为仰角45°左右。这正是现代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中近距离观看最佳仰角;而在水平向上,面阔百尺的建筑在视距百尺处观看时的水平视角为54°、恰恰是最佳水平视角。

而按现代音质设计理论,在“百尺为形”的条件下,声音传播时间恰在0.1秒以内,正是人耳听到的声音能与眼睛看到发声者的口形同步,或避免回音干扰直达声的限制基准。此标准也正是广泛应用在影剧院、多功能厅堂、体育馆,以及街道、广场、建筑群的外部空间等设计实践中的重要的基准尺度和模数。

“百尺为形”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达到了最佳控制标准,使得这一空间尺度在人的心理感受上留下富于“人情味”的显著特征,使其成为尺度宜人得体的最佳外部空间。

“千尺为势”按中国古代的千尺、合现代尺度230~350米左右。当代建筑学研究成果证明、这也正是一个外部空间设计中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科学尺度规定。这是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能保持愉快胜任的合宜步行距离;同时这也是以人为观察目标的一个远观视距限制值,合于人的尺度。即“百尺为形”的建筑在千尺之远观看时,视角为6°。这正是人眼最敏感的黄斑视域;同时也正是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极限视角。而当视角小于6°时,空间的景观效果,尤其是空间围合效果,将明显消失,趋于空旷,并产生疏远感。

从上可得出结论,为能使各单位建筑在视觉上达到近视、远视效果最佳。及避免各单体性建筑组成建筑群后,在大范围的空间围合和远观时失之于空旷和疏远感,则需要在建筑规划及外部空间的总体布局上,把各单体建筑的坚高、面阔及进深控制为“百尺之形”,即23~35米左右;其空间围合尺度及远观视距不逾于千尺,即350米。这就是风水形势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具体运用。

紫禁城建筑组群的各个单体建筑,以“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以23~35米为率来控制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例如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自城下地平直到脊吻高,也只有37.95米。午门以里的太和门全高则只有23.8米。至于九五之尊的太和殿,连同三层硕大的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而外,紫禁城其余所有单体建筑均在35米限下。

以进深而论,太和殿为最大,通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体建筑皆在此限下。

至于各单体建筑面阔,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至神武门,还有横轴上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外,悉以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其通面阔。如午门正楼、太和殿通面阔皆为2x30米左右,体仁阁、弘义阁皆为2x23米。

以近观视距而论,如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就都在35米限内。而最为显赫的三大殿,自其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进深和面阔逐段划分,也均在此限。其中三台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层南边阶条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台明通深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间距31米;中和殿台明通进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台明南边共深33.8米;保和殿台明通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乾清门台明34.8米;等等,无不严格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在远观视距构成上,紫禁城的整个平面布局除东北、西北城外角各至东华门、西华门距离过大,为仅有特例外,其余所有广场、街巷,或相邻单体建筑间距,以及城台、城墙各段落之长,最大也只在350米左右,在“千尺为势”的限定内。

如今我们游观紫禁城,无论是近观、远观还是移步其间,都能获得最佳视觉感受效果。这效果便是来自于风水学的“形势说:——“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经过了实证,给现代建筑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此,我们还能说风水学只是迷信吗?

0 阅读:48
孙三盘文化

孙三盘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