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大更新 改出多重价值——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委会委员方小桃

中国城市报 2025-04-16 21:20:20

改造升级后的重庆市北仓文创街区人气旺。

受访者供图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2025年中央财政继续通过定额补助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大城市倾斜。

上海市长宁区将中环桥下空间改造为体育公园,开辟篮球场、儿童活动场等,打造周边居民的健身“主场”;重庆市渝中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开展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以“一环七射多连通”的交通布局,极大提升区域交通运行效能,促进附近商圈提质扩容;贵州省贵阳市将印刷厂、旧厂房改造提升为文化创意空间,提供舒适服务体验……跳出单一更新,突破空间限制,统筹空间规划和各类资源,实现连片带动城市建设发展大突破,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许多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本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三师”平台负责人、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探讨立体空间重塑,以“小切口”推动“大更新”相关话题。

中国城市报:从酝酿准备、到实施行动、再到可持续模式探索,城市更新正稳步迈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目前,城市更新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方小桃:自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决策部署以来,各地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基本都已构建起“1+N+X”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了专项规划、技术导则等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房厂区更新、历史街区保护、基础设施完善等相关项目实施。2021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21个城市(区)开展为期两年的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形成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当下,如何让城市更新工作从行动到常态化模式的进阶转变,还需要持续破题。

一是更新工作协同性有待提高。城市更新工作是一项综合集成要求较高的改革工作,需要关联度高、互为支撑的城市更新相关工作部门建立更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是更新工作战略性仍需加强。现阶段的项目生成和实施出现片断化、自由分散的问题,需提高城市更新在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展现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更新+文旅”“更新+消费”“更新+养老”等融合思维,谋划出具有综合效应的项目。

三是相关政策创新出台有待提速。一体化“投融建管运模式”有待健全、更新权益保障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既有建筑改造相关技术标准有待创新,这些问题都制约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如山地城市中既有建筑实施更新改造时,因难以满足现行规范标准而可能直接导致项目搁浅。

中国城市报: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走好城市更新内涵式发展道路,如何服务好全国城市更新大局?

方小桃:全国城市更新的普遍性在于以人民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共识,以民生保障、生态修复、安全韧性为基础要求,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双碳”目标及历史文化传承为战略导向。其特殊性多产生于地理基因、文化密码和经济基底。

广东深圳水围村的“握手楼”华丽变身为人才安居房;江苏苏州在广济南路地铁站开设食堂,将地下空间打造为便民生活枢纽;重庆洪崖洞通过“山城步道”导流给了戴家巷……这些优秀的案例展现的正是城市更新普遍规律与特殊实践的辩证统一,是各地互相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找到可实行的“小切口”,可以通过构建如轨道站点、步道、街道、公共空间等立体更新脉络,激活整座城市的更新资源点,实现成片连片带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大突破”,形成“千城共律、万象更新”的中国方案。

去年10月,由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牵头开展的中心城区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就是轨道站点及日常出行空间的品质提升,带动片区城市功能完善的“小切口”。重庆市是典型的历史资源丰富的山地城市,其“上天入地”的轨道交通更是一块“活招牌”,吸引和承载着大量的市民与游客。为将重庆打造成为“可游可赏可读”的城市,中心城区通过构建起以轨道站点为“花心”,山城步道为“花枝”,现代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为“花瓣”的立体更新结构,带动激活整座城市的更新资源点,实现成片连片带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大突破”。如重庆市南岸区“重庆人家·马鞍山”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通过改造上浩轨道站点,衔接马鞍山的山城步道1000米、老旧小区1个,盘活低效空间资源3处,提升公共绿地1处,实现了整个片区品质明显提升。

中国城市报:城市更新是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可以盘活社区内闲置低效场地,为多元业态发展提供空间和服务保障,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良性互动。如何推动城市空间更新与功能优化有机融合?如何使空间价值从“场所租金”升级为“体验溢价”?

方小桃:新时期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其诉求在于通过产业的升级与功能再造,为城市能级提升做好支撑。

重庆、贵阳、昆明等都是具有山水格局的大城市,更新需跳出二维平面思维,在“空间高度—时间厚度—参与广度—体验深度”四维坐标系中寻找突破,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有机生命体。需充分运用其独特的山水地貌与人文积淀,在立体空间重塑、多元主体协同、全维场景营造等方面形成特色范式。

首先,要推动立体思维破局,高密度山地城市可通过垂直维度的功能叠合,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其次,要实现复杂系统治理,各地政府要推行多元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的“社会技术系统”,从经济和治理上保障更新的可持续性。此外,要加速场景营造驱动更新,通过积极实施城市更新,一体化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与山地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推进生活、创业、消费、养老、文旅等全维度场景营造,让空间价值从“场所租金”升级为“体验溢价”。如重庆市塔坪老旧小区改造,充分挖掘紧邻观音桥商圈的区位优势,借助流量辐射,充分导入文创艺术类与新派体验类商业,吸引特色咖啡、精酿啤酒、摄影体验等150家店铺经营者自发入驻,带动投资约4000万元、创造600个就业岗位,形成近13万平方米的创意时尚文化生活带。

中国城市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是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如何引导更多人民群众或社会组织积极有效参与到城市更新工作中?

方小桃:一是完善多元参与法律法规新体系。建立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等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细化技术规范、管理程序、操作指引等行政规章,突出责任均担、利益共享,促进制度建设、规划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有效衔接。

二是构建多元参与沟通协商新机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共享会客厅、邻里空间等公共空间,汇聚各方利益诉求;实行社区党委牵头,实施主体、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社区“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代表固定参与的共治模式,建立“街镇吹哨、部门报道”的闭环工作机制。比如,重庆民主村更新改造的成功离不开社区“三师”的全过程参与,从最初获取居民需求谋划如何补短板,到中期与居民沟通确定方案,再到后期了解居民满意度并持续反馈更新,充分体现了专业技术力量在多元参与沟通协调机制中的桥梁作用。

三是建立居民自主更新治理新模式。健全推行“房屋三项制度”(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探索“居民主体+政府补贴”的出资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撬动居民投资,提高自主更新出资比例,带动居民自主更新、社区自发造血,推动建立可持续的更新模式。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0 阅读:4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