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关注江苏的经济放缓、人才流失,但真正被忽视的,是江苏社会运转中「稳定」的代价——一种悄然内化的内卷,一种看似和谐却无声吞噬创新活力的文化。这里的人习惯于稳妥,害怕出错,更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出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也让个体的成长路径死死锁在「体制内」的轨道上。年轻人的困境不是留不留的问题,而是即便留下,他们也只能在既定规则里摆弄自己,无法真正推动社会向前。这不仅是江苏的问题,更是一个「成熟社会」如何在舒适与进取间挣扎的缩影。

南京的冬天,不冷。冷的是某些角落里没人动过的热水壶,水温不低,但早就没了蒸汽。
有人说,江苏是最适合养老的地方,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一个稳定的世界,一个和谐的生态,一个天时地利的江南水乡——一切都好得让人不敢动它。动了,怕出错;出错,怕有人看见。于是,脚步慢了,思考轻了,创新也被小心翼翼地收进文件夹里,贴上「待定」的标签。
有人说,这里留不住年轻人。其实年轻人倒不是走得快,而是他们明白:留下也无非是困在一个精致的玻璃罩里,被一条条无形的丝线束缚得安安稳稳。你可以站得住,但不能跑得快;你可以谈梦想,但最好是体制允许的那种「稳定的梦想」。
——这是江苏的「稳定」,也是江苏的「内卷」。
江苏的人才流失,不是因为工资低,也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这里的「社会秩序」太完美了。
完美得让人窒息。
从小到大,你听到最多的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江苏的家长,总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告诉孩子:「考个好大学,进个稳定的单位,别折腾,安安稳稳就好。」
体制是最稳妥的选择,银行是第二好的选择,外企可以,但不要太拼,创业?别闹了,看看谁家孩子创业成功了?就算创业成功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正轨」上。
就像一列高铁,疾驰而过,看似飞快,但每一节车厢都在既定轨道上,一毫米也不会偏移。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但和苏州、无锡甚至常州比起来,像个养在深闺的大小姐,知书达理,安安稳稳。高考状元每年一大把,科研院所全省最多,大学生们个个聪明绝顶,但毕业后呢?
北上广杭一走了之。
不是因为南京留不住人,而是因为南京「容不下」人。不是说城市小,而是说这里的人才生态链里,缺少「突破者」。这是一座习惯于「评估」「考核」「等待指令」的城市,改革要稳,创新要慎,连失败都得申请备案,不能影响大局。
于是,南京的年轻人不是跑了,而是逃了。逃离了一种「干一件事前,先想三道批复流程」的文化,逃离了「一群领导围着一个‘创新方案’讨论三个月最后决定不做」的氛围。

江苏的另一个特色,是「安排」。
安排从幼儿园开始,到养老院结束。父母安排好学区,老师安排好竞赛,长辈安排好工作,社会安排好未来。
银行里坐着的,是叔叔的孩子;机关里站着的,是姨妈的侄子;国企里开会的,是领导的外甥。聪明人可以在夹缝中找到路子,普通人就算考了一堆证,也不过是个「安排之外的人」。
但最要命的,是这种「安排」不是恶意的,它是「有序的」「和谐的」「安稳的」,它让一切运转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地剥夺了一切变化的可能性。
于是,年轻人面前的路,不是「你可以试试」,而是「你最好别试」。

有人说,江苏和山东很像,都有点「温吞水」,都讲究中庸之道。
但至少,山东的中庸是直白的,官僚就官僚,腐朽就腐朽,敢让人骂一骂,喊一嗓子「问政」还能拉几个领导下马。江苏的中庸,是温和的,是有文化的,是讲究面子的——面子之下,问题依然层层叠叠,只是没人愿意把它掀开。
很多江苏人会告诉你:「我们的经济很好啊」「我们的环境很稳定啊」「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很完善啊」——对,这就是江苏的厉害之处,它的问题永远被一层优雅的逻辑包裹得完美无缺。
但你真的去看,你会发现:
苏州的高薪工作,更多是外企和台企,真正能掌控话语权的本土企业并不多;南京的高校一流,人才如云,但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始终没能真正扎根在这里;无锡、常州更是典型,传统制造业发达,但新兴产业话语权有限,年轻人能跑的还是跑了。
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是江苏在过去几十年间,把「稳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稳定压倒了突破,秩序取代了活力,一切都好得像一杯放凉的茶——不烫嘴,不苦涩,但也没了味道。
未来的江苏,会变好吗?
这取决于江苏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愿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一整套繁复但无用的「规矩文化」,愿不愿意承认,自己在人才问题上一直在「做表面文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早已失去了一部分年轻人的信任。
就像一座老宅,表面粉刷得再漂亮,地基腐了,还是得重建。
南京的冬天依旧不冷,热水壶里的水还是温的,玻璃窗外的世界依旧车水马龙。但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在这个冬天里,想找到一丝真正的「热气」,却发现,江苏已经习惯了「温吞」。
用户10xxx18
谢谢作者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