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分的高考状元,跑去读殡葬专业?
这事一出,热搜直接爆了。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直呼看不懂。
冷门专业“突然爆红”,背后是就业的现实考量,还是观念的悄然转变?更深的矛盾又藏在哪?
说起殡葬专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避讳”。
这不,浙江姑娘陈雪彤高考考了601分,毅然决然选择了北京民政职业大学的殡葬本科专业,结果成了各大新闻的“宠儿”。
高分读殡葬,不仅让这个冷门专业一夜成名,也让网友炸开了锅。
有人说她“脑子清醒”,看准了殡葬行业的就业前景;也有人说她“想不开”,毕竟这行“谈恋爱难”“社会歧视多”。
可不管你站哪边,殡葬本科的“走红”背后,显然藏着更深的社会课题。
冷门专业的“逆袭”
先来看看这事为什么能“火”。
一是分数够高,601分,放在不少一本高校都能稳稳入围;
二是专业够“冷”,民政职业大学的殡葬本科可是全国首创,每年招的人还不到200个。
冷门和高分撞在一起,想不热都难。
追根溯源,殡葬本科的受宠,和就业挂钩的现实恐怕是绕不开的原因。
数据显示,全国殡葬服务机构有4605个,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整个行业9.1万从业者,分到每个岗位简直“捉襟见肘”。
难怪,民政职业大学的殡葬本科录取线,硬是比其他专业高出20到30分。
但冷门专业“翻红”,真的只是因为就业好吗?
显然没那么简单。就业只是表象,背后是社会对生死议题的重新审视。
殡葬行业看似冷门,其实离每个人都不远。
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体面地告别”,而这正是殡葬专业的意义所在。
观念的“冷”与行业的“热”
不过,殡葬专业的爆红背后,也暴露了一个深刻矛盾——行业需求“热火朝天”,但社会观念却“冷若冰霜”。
就拿陈雪彤来说,她的选择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但母亲却一度反对,甚至劝她复读。
亲友们的反应更是“魔幻”,连递红包的手都在抖。有人觉得她不吉利,有人替她担心婚恋问题。
这种观念上的“冷”,并非个例。
殡葬行业长期被贴上“忌讳”标签,无论是职业尊重,还是社会认同,都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甚至连行业内的人都承认,要让公众改变看法,是个漫长的过程。
但偏见之下,也藏着转机。
随着社会对个性化葬礼的需求增加,殡葬行业的服务理念正在升级。
比如学生逄琳设想的“私人定制葬礼”、动漫主题棺材,这些新鲜创意正吸引着更年轻、更开放的一代人加入这个行业。
也许,将来人们会像选择婚礼一样,认真规划自己的告别仪式
殡葬专业的深远意义
说到底,殡葬专业的意义远不止就业那么简单。
这行做的是“人间最后一站”的生意,背后承载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属的慰藉。
正如民政职业大学的老师所说,殡葬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让更多人树立科学的生死观。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份职业的意义,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生死体验厅”。
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实际操作却让人深思。
学生们通过仪器模拟死亡、分娩等极限体验,很多人在“生死一瞬”中开始理解生命的珍贵。
这样的教育,似乎比枯燥的课堂更能触及灵魂。
或许,这才是殡葬本科真正“火了”的原因。
它不仅满足了行业的现实需求,还在一点点改变人们对生死的认知,让更多人意识到,死亡并不可怕,遗憾才是。
冷门专业的热思考
当然,殡葬专业的火爆,也给其他专业划了重点——与其挤在热门赛道内卷,不如另辟蹊径寻找冷门出路。
高考填志愿,不再只是成绩的“独角戏”,更多人开始关注职业前景、社会价值、兴趣爱好。
这种变化,未尝不是教育的一次进步。
不过,冷门专业的崛起也需要时间。社会观念的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就像殡葬行业,从业者需要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心理素质和价值认同。
而如何让更多人理解这份职业的意义,依然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但不得不说,像陈雪彤这样的年轻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她的勇气和选择,正是时代改变的缩影。
也许有一天,殡葬行业不再是冷门,死亡也不再是禁忌。
到那时,我们对生命的热爱,才算真正圆满。
如果是你,高考601分,会选择读殡葬专业吗?在冷门与热门之间,你会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