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中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说,他们受尽地主老财的压迫,生活十分艰辛;也有的人说,那个时候生活节奏慢,日子过得没什么压力。
不过,毕竟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旧社会”,单纯靠想象是不符合实际的。好在,1932年有一个叫彭德尔顿的美国游客,他拍摄了当时的中国乡村照片。
由于彭德尔顿的本职是美国大学教授,他来清朝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有着地理考察的任务,所以他拍摄的乡村照片非常丰富。
下面,就来欣赏一下,彭德尔顿在岭南地区的廉州、合浦、北海拍拍的照片,看一看“旧社会”的乡村是什么风貌。
1932年的中国乡村,看上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笔者生活在80年代的江西农村,跟照片中的风貌有些相似。
那个年代,乡村没有高楼别墅,都是青砖搭建的民宅。不过,建筑质量非常高,百年不倒!
“旧社会”的南方农村,男子负责重体力活,女子负责插秧、做饭。
1932年,机械化耕田还没有实现,人们仍在使用黄牛来犁地。
那个年代,城市都有城门和城墙,出了城门就是郊区和农村了。
在乡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会有小型交易中心,北方叫作赶集,南方叫作上墟。
1932年,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城墙都破败了,城外是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遇到农忙时节,会把亲戚朋友都叫上,一起来参加农田劳动。
1932年,条件较好的农民,已经开始盖新房子了。但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破旧的祖屋里。
那个时候的农民,经常推着独轮车去城里做买卖。由于没有汽车,要推行好几公里。
大水过后,镇上的街道,变得一片狼藉。当时岭南都流行骑楼,这种建筑大多是民国年间修建的。
“旧社会”的中国乡村,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土地庙。这种小庙比不上城里的城隍庙,但农民们依旧很虔诚。
1932年的乡村风貌,没有水泥路、柏油路,只有黄土路。遇到下雨天,会变得十分泥泞。
那个年代,买不到化肥农药,农民们只能使用草木灰、猪牛粪,搅拌之后用作肥料。
为了兴建一些新的房子,很多棚户区也在进行改造,当时的砖头都是青色的。
池塘边,有一座小庙。虽然农民们的文化不高,但对于神灵却非常虔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敢乱来。
稻草背后,有两个“旧社会”的农民,他们戴着斗笠,身材十分消瘦。
以上就是1932年,也就是九十二年前的民国农村风貌,这是我们曾祖父生活的年代。虽然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的,但他们依旧努力谋生,让家人过上更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