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912年2月12日,随着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结束。算一下时间,清朝灭亡距今110多年了。
在这110多年里,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的人再去看那段历史,总觉得清朝是一个腐朽落后的王朝。
但是,你能想象300多年前的康熙已经喝上葡萄酒了吗?
其实在清朝宫廷里,西洋饮食早早就进入帝王和皇室成员们的餐桌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吧~
还是先从康熙帝说起。
康熙本人对西学是感兴趣的,他曾向传教士学习几何、天文。
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记载,传教士曾用葡萄酒为康熙治疗疟疾。后来康熙喝葡萄酒,仅仅也只是作为养生之用。
《康熙起居注》记载,传教士向皇帝进献“西洋饼饵”。
还有说康熙品尝过传教士进献的巧克力,但是没有实证。
再往后就是乾隆时期了。清宫档案曾提到乾隆曾赏赐大臣“西洋饼”,推测为传教士制作的饼干或蛋糕,但具体来源不详。
《造办处活计档》还记载,乾隆年间宫廷里已经使用咖啡壶了。
178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携带了包括葡萄酒、威士忌、糕点在内的食品,献给乾隆帝。
但是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英国使团拒绝按照中国传统“三拜九叩”的礼仪觐见,最终双方妥协,采用鞠躬礼。
在这之后,马戛尔尼使团向清政府提出的通商等要求都被拒绝。可以看出,乾隆对西洋事物是抱有戒心的,更别说深入去研究了。
在乾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食品在内的西洋食物都被当做“奇技淫巧”,帝王们都有意在避讳。
直到晚清时期,西洋食物才被正式引入宫廷。
19世纪中叶,西方罐头技术成熟,外国使节常常将罐头作为礼物进献朝廷。清宫档案记载,光绪帝曾经收到过牛肉、鱼和水果罐头。
19世纪中叶后,通商口岸开放,西方罐头、糖果、饼干通过洋行进入中国市场。
天津、上海等地出现西餐馆,据说部分厨师被招募入宫,甚至还有提到宫廷雇佣外国厨师,但无确切名单。
说到宫廷里的西洋食物,当然不得不提慈禧太后。
据说慈禧太后对西式甜点比较感兴趣,御膳房曾制作西洋饼和奶油面包。
据记载,慈禧还品尝过外国使节进献的奶油蛋糕。
还有说慈禧喜欢吃以水果、牛奶制成的“冰酪”,这种冰酪可能就是结合中西方法改良的冰淇淋。
比起康熙的浅尝辄止,慈禧却经常以葡萄酒佐餐。
据德龄公主回忆,慈禧曾尝试咖啡,但纯咖啡太苦涩,她选择加入牛奶和糖调和。
在晚清的外交场合,清宫曾经举办“中西合璧”的宴席。
比如,1902年慈禧接见外国公使夫人时,菜单就包含西式汤、牛排及布丁。
另外在这些场合经常会有进口汽水和香槟等西洋饮品供应。
宫廷厨师们经常将西洋食材与传统烹饪相结合,比如樱桃蜜饯配奶油等菜肴。
另外,厨师们还会把牛排烹至全熟,同时用酱油来调味。
等到了溥仪时期,宫廷御膳出现了明显的西化现象。
广州、上海等地的洋行供应进口食品,内务府会采买食品进宫。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提到,宫廷曾经采购进口巧克力。
溥仪受到了英文教师庄士敦的影响,他接触到西方文化,对西洋食物兴趣浓厚。于是,御膳房开始制作各种“洋食”,比如面包、布丁、咖啡等。
据说,溥仪非常喜欢罗宋汤,这种汤口感浓郁,由番茄、牛肉、卷心菜、土豆等食材炖煮而成。
据故宫现存溥仪时期的西餐菜单显示,上面就出现了“铁扒桂鱼”、“咖喱鸡”等明显“西式”的菜品。
等到溥仪逃亡天津后,他的日常饮食更是高度西化。牛排、冰淇淋、苏打水等成为他的日常饮食,他甚至有了专属的西餐厨师。
但此时,早已没有了“清朝”,只有“民国”,展现的也只是民国时期上层阶级的“崇洋”风尚。
纵观历史,清朝皇帝对西洋美食的尝试,早期只是以猎奇为主,晚期则是因为局势开放迫不得已地去“接纳”,再逐渐普及开来。
从康熙时期的零星尝试到溥仪时代的系统引入,折射出了清朝从封闭到被动开放的历程。
以上就是关于清宫西洋饮食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