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上将对陈赓不敬,刘邓怒批:性格太傲,陈毅无奈端起老总架子

瀚霖学史吖 2024-12-24 18:57:18

1948年,中野、华野联手出击,合力攻下洛阳。

本是一场胜仗,可刘邓却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在大会上怒批“陈世榘此人过于傲气!”,不留丝毫情面。

原来,战斗过程中,担任行动总指挥的陈世榘摆起了“官架子”。

就连中野大将陈赓也没有放在眼里,多有不敬不说,还将功劳都揽到了自家身上。

在战后武器分配上更是引起了中野将士不满,不得不让陈毅亲自出面调解。

陈老总是如何解决此事的?中野和华野之间的小摩擦又是怎么平息的呢?

一、痛击敌军,攻破洛阳

“凡事都要顾全大局,要是没有中野从中配合,华野能这么快把洛阳攻下来吗?你的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1948年,陈毅鲜少端上了老总架子,一封急电发往华野,言语犀利,字里行间皆是教育批评之意。

前脚陈世榘刚刚在战斗总结大会上眉飞色舞地大赞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脚就受到了陈毅的一顿臭骂,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表情不免有些精彩。

聪明如陈世榘,三言两语之间,他恍然大悟:自己只顾大肆宣扬华野战绩,对中野一笔带过,是明摆着的“抢功”。

也难怪陈老总会如此生气,不惜发电怒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洛阳城内战火连天,火炮的轰鸣声和战士们的嘶吼响成一片。

刺眼的火光中,有战士不断冲上去又倒下来。隐隐约约间,好似有声音传来“城破了!”

宜川一战,胡宗南部下被西北野战军打的节节败退。是要沿途防线还是要军事重地?

眼见大事不妙,他只能舍小保大,选择护住西安,将驻守在潼关至洛阳的大量兵力悉数调走。

可此法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已,不仅不会解西安燃眉之急,恐怕还会得不偿失。

主力部队一走,洛阳只剩下了国民党的青年军,人数堪堪2万,无疑是把洛阳送到了我们面前。

到嘴边的鸭子,岂有让它飞了的道理?显然,中野和华野都发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陈赓和陈世榘几乎同时给中央发去了电报,请求攻占洛阳,支援西北野战军。

早在之前,华野和中野就有过联合作战的先例,既然都看中了“洛阳”这块肥肉,那倒不如共同行动,定会事半功倍。

随着两军协同作战的命令一起到来的,还有总指挥的任命。从陈世榘和陈赓之间做选择,并不是很难。

陈赓资历高,经验足,且善于沟通,会处理人际关系,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况且,他带领中野刚打了一场胜仗,正是士气足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总指挥会落到陈赓的头上、

然而,中央有独特的考量,考虑到陈世榘拿手攻坚战,直接点名要他做总指挥。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两陈、两军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二、高傲抢功?知错就改

洛阳一战,原本亲密的兄弟兵之间变得形同水火,摩擦不断,甚至恨不得大打出手。

就连陈赓和陈世榘的关系也变得有些尴尬。而这一切,与陈世榘的骄横傲气有着很大的关系。

接到中央的命令后,两军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战略部署。

只是,手握指挥大权的陈世榘并未与大家商议,直接一锤定音,自己决定好了所有的作战计划。

许是心中有所偏袒,又许是对自家兵力过于自信,陈世榘将大部分的攻坚任务都交给了华野。

而中野只是扮演了个“助攻”的角色,负责从旁辅助,牵制敌方。

尽管陈赓没有多说什么,根据安排调动中野作战,可中野军中还是颇有微词,众人明显对陈世榘的部署不满意。

战争开始后,两军依照计划行事,中野其中一个纵队把洛阳外围的据点清除干净,华野一纵队紧随其后,从正面开始突击。

仗着手里有重武器“火炮”,华野的打法十分嚣张,先锋部队直接用炸药包爆破城门。

不过一晚上的时间,15道防线悉数崩塌,南门和西门也陆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两个昼夜下来,国民党配备精良的206师被全歼,洛阳彻底易主。

只是,还没来得及高兴,战况便发生了惊天大反转。

华野、中野两军屁股还没有焐热,蒋介石就派了两个兵团,浩浩荡荡往洛阳赶。

华野3、4纵队不敌,败下阵来,为保存实力只能选择撤离,眼睁睁地看洛阳再次落入国民党手中。

眼下,硬攻是万万行不通的,只能智取了。关键时刻,陈赓用了一招调虎离山,佯装要攻击驻马店一带。

果不其然,国民党上当了,对我军战士穷追不舍,转移了大量火力。

等敌军兵力到了东面以后,陈赓率兵再次攻上了洛阳城。

不仅扭转了被动的局面,还占领了陇海线,将敌人隔绝在外。

这一战打的漂亮,收获也不小,得到了一百多门大炮,重机枪和轻机枪更是有几千把。

为此,毛主席亲自发来贺电嘉奖,军中也开了专门的经验总结大会。

看似是两军合作,可实际上中野和华野的关系相处得并不融洽,甚至有几分剑拔弩张的意味。

从战争打响的那一刻,两军就冲突频发,各自为营。而这场庆祝的总结大会更是将气氛推向了冰点。

原来,总结大会上,陈世榘几次强调华野的“火炮”威力,提及中野都是一笔带过,明显有些得意忘形了。

这番言论,让在场的刘伯承有些不悦,连带着中野战士的士气都有几分低落。

想当年,刘邓挺进大别山时,中野将所有重武器都撇下了,付出了千难万险才获得了胜利。

如今到了陈世榘这里,中野的灵活机动反倒比不上火炮了。一怒之下,刘伯承直接把状告到了陈毅那里。

知晓事情原委后,陈毅第一时间批评了陈世榘。好在,陈世榘也是个知错能改的,向陈赓和中野道了歉。

自此之后,陈世榘再也没有居功自傲,因为一点军功就得意忘形,大放厥词。

他处处为兄弟部队着想,时刻关注大家的情况。

在淮海战役中,他更是一改往日里的高傲姿态,主动与中野积极配合,打出了完美一仗,拿下了黄伟兵团。

总结:

行军打仗,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讲究的是联合协作,共同御敌。

陈世榘性子虽傲,却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将领。

在他和陈赓的带领下,华野和中野两军的关系很快得到了改变,重新变得亲近起来。

两大军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陈世榘和陈赓同样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

1、被誉为“工兵王”的开国上将陈士榘--党史博采

2、洛阳战役:挺进中原后首次中等城市攻坚战--中国军网

0 阅读:34